什麽是牙兵

牙通衙,古代大將出鎮,例建牙旗,仗節而行,他們的官署稱牙,後作衙,稱所居之城為牙城,所居之屋為牙宅,稱朝見主帥為牙參,稱所親之將為牙將,衛隊為牙隊,而親兵則稱牙兵。

這是普通的解釋,具體概念什麽的,就不糾結了。

實際上說白了,牙兵就是節度使的親兵,同時也是節度使最尖銳的爪牙,還是他們在亂世的立身之本。

牙兵這玩意,是中唐開始到北宋這段時間的特殊產物,跟藩鎮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沒有藩鎮,也就無所謂牙兵了二者實際上是一體兩麵的共同體。

藩鎮是牙兵的地盤,而牙兵是藩鎮的保護者。

前麵資料有介紹過,藩鎮的種類大體上可以分為四種:河朔割據型,中原防禦型,邊疆防禦型,東南財稅型,每一種藩鎮的設立目的,以及它們各自的特點,都是不同的。

與之對應的,藩鎮節度使,類型也很多,武將型丶文人型丶家族繼承型丶牙兵推舉型等等,有很多不同維度的分法。

然而唯獨牙兵,或者名字不叫牙兵,但性質與牙兵彆無二致的軍隊(如神策軍中精銳),他們卻又是出奇的相似!

無論是割據的河朔三鎮裡的牙兵,還是在鳳翔防禦吐蕃的牙兵,又或者是在東南鎮壓叛亂順便監督稅收的牙兵,他們的做派,都是出奇的一致!

甚至跨越了區域丶民族丶文化等因素的乾擾。東南的牙兵鬨事起來,一點都不比河朔三鎮的牙兵溫和。

所以,在這裡很有必要把牙兵的特點,以及來龍去脈好好說明一下。

自開元從府兵改募兵以來,唐代的兵製就很複雜,這裡需要用一些例子來剖析一下,不用吊書袋擺資料,那種都是形上學的自說自話。

眾所周知,府兵製不是一天就解體了的。同時,募兵製不是在府兵製出現以前才出現的,而邊軍的由來,本身就是當初府兵攻下某一處後,留下部分府兵值守,這也是很多唐代軍隊番號的來源之一。

比如說當年唐軍攻下高昌國,在這裡設立了西州。唐軍當時是府兵製,番號都是臨時的,也就通過長安的南衙北衙體係,派出將領,率領全國各地來的府兵,組成一支軍隊,任命行軍大總管。

當時這支軍隊,就被臨時命名為「天山軍」,由行軍大總管率領。

攻下高昌國後,唐軍留下一部分府兵在本地駐守,「天山軍」的番號,便成了留守地方的固定番號,這也是後來邊軍番號的由來。

當然了,還有一些軍隊本身就是周邊少數民族依附的,比如說墨離軍丶豆盧軍丶瀚海軍這種,隻需要朝廷賜予番號就行了。

然後開元初的時候,這些邊軍裡麵,很多都已經不是府兵了!

而是「屯田兵」,可以理解為家就在本地,待遇被大幅度弱化,但保留了土地權力的府兵!

這些人不在府兵的「獎池」裡麵,但是在兵部帳冊上。

所以說,這就是看史書不能吊書袋,不能一概而論的原因,魔鬼往往就在細節裡麵。

開元幾十年時間,其實就是老的府兵退役,新的募兵,其中包括長征健兒(還有彆的)補上的過程,直到最後府兵全部退役完畢。

除了這些「常備軍」以外,還有不在帳冊上的「臨時工」。

比方說現在很多人不知道具體是啥的團結兵。

比如說史書上常見的「發番漢軍士萬餘」之類的,等同於邊疆的「老兵召回」製度。說白了,大唐能打仗的人遠不止兵部帳冊上那五十多萬。

這個過程當中呢,又有很多麼蛾子出現,比如說邊疆從軍人口比例太高,中原防禦空虛,關中禁軍腐化,財政虧空導致欠餉等等。

導致很多政策上該出現的部隊沒有出現,因陋就簡,不該出現的反而勃勃生機了。

我說這麽多廢話,就是想表達一個觀點,那就是安史之亂以前,唐軍內部來源和兵製是非常複雜的,老中青的製度都有。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