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6章 生業難繼
侯安都本是先主陳霸先麾下元從,性情也是勇猛果敢,在南北各項戰事中都屢立戰功,可謂是威名赫赫,尤其當年陳霸先自京口西去襲擊王僧辯的大事當中,侯安都不隻預謀其事,在陳霸先心生遲疑時更是痛陳利害丶督促其人下定決心。
如今陳昌雖是國主,但卻全無一國之君該有的雄略與氣概,加上侯安都本身便比較反感與北人的結盟,對於朝廷的不滿也是擠壓許久,自然便與臨川王走到了一起。
此時陳蒨垂問眾人看法,侯安都當即便將心中所想吐露出來,但是在場一眾吳中豪強們卻遠沒有侯安都這樣的膽量氣魄。他們對朝廷政令固然也有諸多不滿,但還隻是在私下裡聚集抱怨的程度,遠還沒有達到揭竿而起丶入朝做亂的程度。
所以當侯安都做出這一番表態之後,在場眾人紛紛變色,各自連連搖頭,直道事未至此丶還應稍安勿躁。
「侯公久從先主丶心憂國計,因見國危,難免心懷激蕩丶言辭英壯。鄉士懷德丶風氣淳樸,這固然是家國之幸,但今國家所遭遇的危難,卻已經不是吞聲忍氣便能化解,尤其不可等閒視之!一人計短,眾人計長,當下誠宜從長計議,眾位也都可暢所欲言!」
聽到在場眾人大多都不認可侯安都的主張,陳蒨心中也不由得暗歎一聲。
固然他返回吳興之後,將鄉情鄉勢都團結在自己身邊,使得自身的根基更加深厚,但這些鄉士們也有著自己的主張與習慣。
他們並不像當年先主陳霸先在京口統率的那些軍人,隻需一聲令下當日便可殺至建康,想要將這些鄉人們整合成為真正可用的力量,仍是需要一個過程和各種手段。
侯安都所作的提議固然是其心中所想,但同時也是一個試探,試探眼下人心是否已經可用。但從這些人的反應看來,很明顯他們雖然對朝廷諸多不滿,但還沒有達到拚卻身家性命都要勇作抗爭的程度。又或者眼下的前景並不明朗,不值得他們為此傾投重注。
陳蒨按捺住心中的失望,遞給神態激動丶還待發言的侯安都一個眼神,轉又望向席中一個中年人,口中發問道:「沈侯亦國之乾臣丶鄉義表率,於今局勢又有何高見?」
中年人名叫沈恪,吳興武康人士,早年與先主陳霸先乃是嶺南同僚,陳霸先率軍前往交州平叛時便讓自己的家眷跟隨沈恪一起還鄉,彼此有著托妻獻子的深厚交情。
日後陳霸先北上勤王並最終建製江東,沈恪也都居功不淺,尤其是在收複三吳的過程中,沈恪與陳蒨也是配合默契。在陳蒨退據吳興的時候,沈恪也放棄了朝廷另加封授的高官厚祿,跟隨陳蒨一起返回並擔任震州長史,協助治理吳興,可謂是陳蒨的左膀右臂。
但除此之外,沈恪所出身的吳興沈氏亦是江東老牌土豪之家,早在東晉時期便有吳興豪強沈充追從王敦為亂,曆經南朝幾代發展,不隻鄉土勢力更加雄壯,在文化名望上的發展也頗有成果。沈恪之所以歸鄉,除了和陳蒨的交情之外,也是因為對當今國主陳昌不甚看好,故而歸守鄉裡。
對於陳蒨打算藉助三吳鄉勢重新執掌朝政大權的想法,沈恪也多有知悉,但他對此看法卻略有分歧,之前彼此也有溝通,此時聽到陳蒨又當眾向他發問,心知陳蒨是希望他能對鄉情有所導引,起碼放棄一些過於保守的陋見。
略加沉吟後,沈恪才開口說道:「如今朝廷內外用政確是大有不妥,國事安危俱仰彆國,滿朝公卿俱乏良計,可謂肉食者鄙!若使建康不安,則三吳必亂,江東一體,無能置身於外者!」
他先對朝廷當中的當權者們批判一番,又強調了一下江東的整體性,這是絕對的政治正確,而後便又話鋒一轉的說道:「今國勢已經危困至何態,已經非我江東父老能決,而是要看唐主李氏何時來啖!
觀李氏用計,凡暫難力取者,皆曲折用計丶虛與委蛇,其與河北宿敵勢不兩立,猶可罷兵言和。然待其誌力俱備,則必不複拖延,長驅直入丶一戰覆之,雷厲風行,狠惡至極!」
在場一眾吳中豪強們對於北虜那是有著各種各樣的不滿,但是對這個強大的對手卻並沒有太過深入的了解,隻是在聽到沈恪對唐主行事風格的描述後,各自都忍不住暗抽一口涼氣,旋即紛紛發問道:「依沈侯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