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4章 唐國勢大

一艘大艦緩緩的停靠在覆舟山北麵碼頭,一隊甲兵簇擁著一名身著時服丶手持拐杖的中年人緩緩行下艦船。

陳主陳昌早已經在覆舟山等候了好一會兒,這會兒見到目標人物出現,本來有些焦躁的神情轉為鎮定,他本待起身行出幕下丶上前相迎,但在行出了兩步之後卻又停了下來,轉以一種故作從容的姿態站在原地等待對方走向自己。

從艦船上走下的中年人便是南徐州刺史丶京口鎮江徐度,皇帝出幕而後又退回的動作被其收於眼底,心中不由得暗自一歎,隻覺得虎父犬子,國運怕是難如其名。

如今南陳國勢衰弱,原因固然是多方麵的,而作為國主的陳昌在登基以來凡所作為俱乏善可陳,無疑也是難辭其咎的,而且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須知先主陳霸先當年立國之時同樣艱難有加,局麵凶險更甚今時百倍,但仍然率領一眾忠勇部屬再造南朝國運。如今的陳昌不說在國事方麵有多麽追及其父的驚豔表現,單單在待人接物方麵都根本沒有一個清晰的頭腦和高明的手段。

就拿眼下來說,徐度作為方鎮入朝,身為國主的陳昌在禮節上根本不必親自來迎。既然來了,那自然也是想要表示出對徐度的重視和親近,但在徐度登陸之後卻又吝於相迎,一副傲慢姿態。

從台城至此上萬步都走了,結果卻吝惜這臨了幾步而使前功儘廢,非但沒有讓徐度感受到多少身受禮遇的快感,反而直觀的見到了皇帝對他確是心存芥蒂。

「如果臨川王在朝,局麵會不會有所好轉?」

徐度仰望覆舟山上那氣派的皇帝儀仗,腦海中忽而閃過這樣一個念頭,旋即便又暗歎一聲。

臨川王才乾風采雖然同樣也難企先主,但起碼也是在身處危難之時有所表現,能力也經受住了考驗,唯一可惜的是他並非先主血嗣。而今上背後又有著來自唐國的強勢支持,加上先主遺澤,雖然才具不配,但同樣還是穩穩的坐在了這個位置上。

徐度此番入朝,也與陳昌之前的各種拉攏示好關係不大,主要還是聽聞唐國將要再次向南麵傾注大量人力物力以乾涉地方情勢,故而想要入朝來探聽一下唐國此番的真實意圖。

畢竟他所坐鎮的京口與淮南僅有一江之隔,如果唐國在統一北方後準備加大對南方的乾涉力度,那麽他也免不了要首當其衝的遭受影響。正逢眼下朝廷對他的態度尚算和藹,想要拉攏他製衡臨川王,所以他便藉此機會來看一看風向如何。

在距離皇帝行幕還有十幾丈的時候,徐度便丟開了手中的拐杖,一瘸一拐的趨行入前作拜道:「臣徐度叩見主上!前者風痹纏身丶足痛難行,未能入朝來拜,今者身弊轉緩,便即來朝,還請主上見諒老病庸臣!」

陳昌對徐度之前的各種推諉態度的確是心存不滿,而今其人迫於朝廷借勢於大唐不得不來朝,讓他心中既感覺幾分快意,又覺得有些憤懣,他堂堂一國之主,竟然需要借勢外國才能指使得動麾下臣子,這無疑讓他大失顏麵。

可是此時見到徐度病痛纏身卻還努力維持一個謙卑恭順的姿態,這又讓陳昌心中大生滿足感,看來這些開國元老丶方鎮強臣們對於他這個主上也並非全無畏懼,往日裡的一些誤會齟齬,往往還是溝通不夠充分才產生的。

「徐公不必多禮!如今南徐軍政重任一應委公,臣前問詢也隻是想請教一番治國良計,為國為朕,徐公都要謹慎的保重身體啊!」

心中怨氣消散些許後,陳昌的態度也變得親切隨和起來,他上前一步,俯身攙扶起了仍然深拜在地的徐度,並抬手示意身後手持麈尾的侍從入前為其撣去衣袍上的塵土,並著員抬來肩輿,君臣一前一後丶相談甚歡的返回台城。

今天的台城相較往日氣氛顯得更加熱鬨活躍,不隻是因為徐度的入朝,更在於朝廷已經在著手準備發兵平定南川嶺表變亂的事宜。

唐使的到來一掃之前籠罩在建康上空的陰霾,讓一眾畿內時流心思也都變得活躍起來。

之前內憂外困的局麵雖然是因南川變亂而陡然加劇,但其實源頭還要追溯到北方的統一與大唐的建立。按照常年以來南北對峙的傳統,北方一旦結束動亂而恢複統一,對於南朝而言絕對不是什麽好事。

眼下的南陳固然與唐國有著各種密切的聯係,但是這種南北分立的對峙思維卻仍是根深蒂固,無論親唐派也罷,還是敵視北方的本土派,心裡都深懷一個憂慮,那就是唐國在完成北方的統一與人事整合之後,接下來會不會就大舉的過江入侵江東?

包括陳昌自己,也是因為懷有這樣的疑慮,麵對日漸變本加厲的陳蒨時,仍免不了要姑息容忍,就是擔心一旦國中產生內亂,或會遭到來自大唐的背刺。他固然是比較親近大唐,但那也是出於維持自身地位穩定的需求,劃江而治無疑是對他而言最為有利的局麵。

此番唐使到來,首先是表態大唐願意出兵平定南川嶺表的亂事,這讓原本因此愁困不已的建康朝廷大大鬆了一口氣。無論這一番變亂是通過什麽方式平定的,無疑都會給南陳內部其他的方鎮勢力以震懾,讓他們不敢恣意鬨亂。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大唐表示戰後可以歸還之前所占據的南川州郡,這對建康君臣而言無疑就是一個極大的驚喜,意義之大要遠遠的超過了平定王琳丶淳於量等叛亂勢力,甚至會給南陳的政治格局帶來根本性的影響!

南朝向來有一種基於地理因素而形成的政治格局,名字叫做荊揚對立,即就是大江中上遊的荊襄地區與下遊的揚州三吳地區之間相持乃至於對抗的局麵。從東晉初期的王敦之亂丶末期的桓楚叛亂,一直到後續各朝的權位更迭,各項影響深遠的政治事件,大部分背後都存在著這樣一個脈絡。

不過這樣的政治傳統到了南陳便不複存在了,因為南陳壓根就沒有掌握到對於上遊荊襄的控製權,自然也就談不上再有什麽荊揚對立。

陳昌作為南陳國主,一個相當大的劣勢就是沒有深植於江東本土的地方勢力給其支持,以至於他的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