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8張老憤青(1 / 1)

夢回大明春 王梓鈞 1824 字 1個月前

“若虛賢弟!”“小神童,你也來吃飯啊。”“……”數日之後,王淵進入食堂吃飯,那些新來的同學突然就對他熱情有加。不用說,《竹石》和《論詩》已經傳開了,而且很快從外麵傳進文明書院。王淵隻能一路回禮,雖然煩得不行,還無法對旁人發火,畢竟人家都出於善意在打招呼。“你出名了。”宋靈兒笑道。劉耀祖說:“是啊。書店裡已經在賣詩會抄本,一本就要半錢銀子呢,你那兩首詩排在最前頭。”王淵搖頭道:“我可不想出名,要是……”話未說完,陳文學突然過來坐下,拿出一張紙箋:“若虛,你看我這首詩,是去年遊通化寺時寫的。”王淵瞬間無語,老老實實品詩。“城北招提十裡遙,山門闃寂草瀟瀟。天花疑傍雲花落,柏子頻移衲子燒。晨磬聲隨鬆雨度,午茶香引桂風飄。杖藜徐步閒登覽,無限塵心儘自消。”寫得不錯,至少比王淵自個兒作詩好一百倍。“好詩!”王淵讚道。陳文學笑道:“不料若虛也喜好詩詞,你我求學之餘,可互相切磋一二。”“哪裡,哪裡,”王淵連忙推脫,“我根本沒學過作詩,連平仄規矩都不懂。而且,先生說詩詞乃小道,還是應以時文為主。從今天起,我就要閉門讀書了,三年之內都不會再寫詩。”陳文學不疑有他,肅然起敬道:“若虛向學之心,令吾佩服之至,我也應當閉門苦讀!”“呼!”總算忽悠過去,王淵趕緊吃飯,打算吃完之後立即回房。古代書院也是有食堂的,有八人桌,也有四人桌,標準是二人共用一葷一素。學費、書本費、食宿費……加起來很貴,普通士子根本消費不起,這相當於古代的私立學校。因此跟著王陽明在書院求學的,基本都出自殷實之家。普通家庭不敢住書院,隻在王陽明上公開課時,跑去書院門口的大街免費旁聽。新來的士子當中,秦樾、鄒木、李惟善、汪原銘、高鳳鳴等人,迅速成為王大爺的超級擁躉。特彆是汪原銘,這廝家裡特彆有錢,不僅給老師送來米麵油鹽,還經常周濟其他同學。王淵在吃飯的時候,又有幾人坐過來,拉著他討論詩藝,他都用之前的借口來推脫。這不但沒有得罪人,反而獲得諸生敬意,畢竟詩詞確屬小道。突然,諸生紛紛起立,王淵也跟著站起來。王陽明和一個老頭走進食堂,有說有笑,那老頭的隨從還提著一壇好酒。“王二郎,快過來坐!”老頭朝王淵喊道。王淵立即過去,拱手問候:“先生,張臬台,學生有禮了!”這個老頭名叫張貫,也是因為觸怒劉瑾,被排擠到貴州當官的,跟王陽明乃同命相憐。隻不過嘛,張貫的官職更大,身為貴州按察使,主管一省之司法。自從王陽明來到文明書院,張貫經常自帶酒食串門兒。他也不跟王陽明討論學問,單純的聊天解悶,一喝醉便隔空大罵劉瑾。這位老先生從不消停,多次寫信向朝廷告狀。說劉瑾讓貴州鎮守太監為其斂財,侵占軍田無數,導致大量軍戶逃亡——用不了多久,他就要再次被貶官,被貶去山西當參議。“坐吧,”張貫讓隨從開啟酒壇,笑著對王淵說,“幾日不見,你都已經變成神童了,就連兩位布政使都看過你寫的詩。”王淵汗顏道:“隻是胡亂作了兩首,當不得神童之名。”張貫拍桌子說:“你那兩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寫得真真是好。它日入朝為官,定要留得今日風骨,不可被奸妄宵小嚇破膽子。隻要秉承一身正氣,京城那八隻老虎算什麼?彆看他們此時囂張,將來必被朝堂諸公掃蕩一空!”又來了,這個老憤青,每次必噴劉瑾八虎。“臬台說得是,小子謹記教誨。”王淵笑著附和。張貫又對旁邊的少年說:“祥兒,給王淵把酒滿上。”少年名叫王祥,也是王陽明從老家帶來的。因為年齡太小,隻有十四五歲,所以沒有帶去龍場驛,而是寄住在城內詹惠家中。後世研究王陽明的信劄,信中常有“祥兒”出現,便是在說這個王祥。王祥聰明伶俐,麻溜的給眾人倒酒。王陽明一滴都不敢沾,老老實實吃菜,又隨口問起王淵的功課。聊著聊著,張貫便說起自己的輝煌舊事:“弘治十一年,哈密叛軍扣邊。我當時隻是陝西按察司僉事,卻也知整軍備武,一舉平定邊疆亂事。陛下論功賞我以彩幣,擢升我為四川按察副使。”說著他突然拍桌子,“貴州就是一幫窩囊廢,些許生苗賊寇造反,快一年了不但沒有平定,還他娘的越鬨越大!”“張臬台豪勇,”王陽明給他倒酒,感慨道,“不是人人都有你的擔當啊。”這馬屁把張貫拍得很爽,也確實該他爽。按察司僉事隻不過正五品,而且沒有統軍權利,主要搞地方司法工作。張貫卻能以此身份在陝西練兵,還帶兵把邊亂給平了,相較而言,他真有資格說貴州軍官是一群廢物。按照張貫的想法,隻需讓他來統兵,親自訓練一兩個月,就能將貴州叛軍給掃蕩乾淨。可惜,張貫一個兵都沒有,隻能隔三差五找王陽明喝酒抱怨。罵完貴州軍官,又回頭再罵劉瑾,張貫心中怨氣總算發泄出來。他跟王淵碰了一杯,又問王陽明:“伯安最近在忙些什麼?”王陽明回答說:“講學之餘,正在讀《藥王菩薩化珠保命真經》。”“伯安還潛心佛學?”張貫不由笑起來。王陽明解釋道:“這本《藥王菩薩化珠保命真經》,應該不是來自天竺,而是中土所作偽經。”王淵問道:“既是違經,先生為何還讀?”王陽明說:“這本經書,是專門講如何治療痘症的。”痘症即天花。雲貴屬於天花多發地區,而這本經書也很稀奇。假托藥王菩薩之名,將中醫理論糅合佛教思想,專門寫成一本治療天花的佛經。王陽明在龍崗山教書的時候,經常到附近四處轉悠,結果在一座廢廟發現《藥王菩薩化珠保命真經》,以及前人所留的一篇敘文。從敘文中可以得知,某年某月,貴陽爆發天花之疫。苗人束手無策,每有孩童犯病,便將孩童拋棄荒野,數日之後不死才抱回家中。一個遊僧來到苗地,居住在廢廟當中,隻要人們去廟中祭拜,就不會再染上天花。瘟疫結束,遊僧消失無蹤,當地百姓將其視為藥王菩薩降世,還因此翻修了那座廢廟。此後百姓患病,隻要前往廟中祭拜,便能無藥而愈,非常靈驗。聽到王陽明的敘述,王淵驚訝道:“這本佛經,記載了治療痘症的方法?”王陽明搖頭:“佛經中說,孩童得了痘症,其家人應該焚香沐浴,不殺不淫,早晚拜佛,便可治愈。但我覺得,這些都是穿鑿附會之言,真正治療痘症的法子,應該是敘文中隨筆一提的痘種。我研究多日,也不知何為痘種,難道痘症之藥還能種出來?此法不見經傳,上古未有之,所以我覺得很稀奇。”這番話把王淵給驚到了,敘文當中的天花爆發時間,應該發生在明朝初年,當時居然就有和尚知道種痘療法。至於什麼天花患者的家屬,應該焚香沐浴、早晚禮佛,前者是在強調個人衛生,後者是和尚借機傳播佛教信仰。王淵受到這一提醒,突然就想去研究怎麼種痘,將來遇到天花疫情也好有備無患。曆史上,關於種痘的詳細記錄在明代隆慶年間。但種的是人痘,並非牛痘,由於失敗率頗高,人們以為隻有親屬之間相互種痘才有效果——有個家族的種痘成活率超高,旁人以為這家人的痘種很好,於是還費儘心機跑去偷痘種。王淵提醒道:“或許是以毒攻毒呢。將已愈之人的痘瘡膿水,種到健康之人身上。”張貫責備道:“不得胡說,此法隻能讓健康之人也染病!”王淵繼續解釋:“我聽寨中父老所言,每有痘疫爆發,牲畜患病而不死。是否可以證實,牲畜之痘症,較人之痘症為輕。若把牛痘種在人身上,主動染上更輕的痘症,是否就不再害怕染痘了呢?畢竟,得過痘症之人,這輩子都不會再得。”王陽明眼睛一亮:“此法或許可行!”張貫也覺得有道理,說道:“若我今後為官,遇到轄地發生痘疫。就給那些死囚種牛痘,或可驗而證之,亦能造福一方百姓。”汗,死囚就不是人嗎?居然拿來做人體實驗。張貫老爺子聊完天花防疫工作,突然之間又扯到劉瑾,喝著酒拍桌子大罵閹黨該死。喝得多了,張貫又用手指蘸酒,在桌上畫貴州簡易地圖,給王陽明和王淵分析此時戰局:“當務之急,是該調集播州兵馬,與貴州官軍南北夾擊息烽,打通播州的入黔官道。如此一來,湖廣隻需調兵五千,堵住叛軍東躥要道,便能東西夾擊,一舉而破之!朝中舊友給我寫信,說兵部此刻儘為劉瑾黨羽,貴州軍情全都被壓下,皇上根本不知道貴州發生了叛亂!”“唉,閹黨禍國。”王陽明也隻能歎息。王淵雖然屬於曆史白癡,但也知道朱厚照喜歡打仗,而且對待外敵內寇從不手軟。貴州戰事拖了將近一年,兵部都還沒調集大軍平亂,想必朱厚照是真的不知情。而兵部又被劉瑾把持,多半就是劉公公蒙蔽聖聽了,安貴榮肯定暗中撒了不少銀子。張老爺子喝得一塌糊塗,把劉瑾的十八輩兒祖宗都罵個趕緊。又拍著王淵的肩膀,叮囑他好生讀書,這才被隨從扶著歪歪倒倒離開。到了晚上,貴州按察副使陸健,也來找王陽明聊天,王淵主動跑去添酒作陪。王大爺是真的能混,才來文明書院兩個月,便跟貴州文武官員以及土司成了好朋友。曆史上,明年的大年初一,按察副使陸健甚至親自陪同王陽明遊覽貴陽名勝。王淵則趁機搭順風車,也跟貴州官員漸漸混熟,大家都將他視為子侄輩——神童之名還是有用的,文官在地方任職,特彆喜歡提攜神童。這一屆的貴州官員,多少都跟劉瑾有仇。要麼是被貶謫過來的,要麼是明升暗降排擠來的,等到劉瑾倒台,這些官員鐵定能夠升遷。比如張貫老爺子,再過幾年就是遼東巡撫,手握遼東地區的軍政大權。(ps:關於天花佛經,並非胡亂編造。王陽明後來還把此經刊印出來,親自作序,序言中就提到種痘:“惟??痘之種,不見經傳,上古未有”。)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