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緬甸境內的不僅有大明的軍隊,還有當地的土兵。人數眾多,火氣陷阱,士氣高漲,一路高歌猛進,逼得莽應裡節節後退。
莽應裡和他爹莽應龍一樣,窮兵黷武,征戰四方。卻沒有他爹的軍事才能,緬甸普通百姓的日子,比他爹在位時還要糟糕。
緬甸的成年男性都被抓去打仗去了,大片農田荒蕪,民不聊生,饑荒接連爆發,路邊隨處可見逃荒的難民,甚至還有餓死的百姓。
朱翊鈞見不得人間疾苦,人家攻下城池先屠城再搜刮金銀,到了他這裡,劉綎在前麵摧城拔寨,他在後麵搞慈善。
欺壓百姓的奸惡之徒先抓起來,再將源源不斷運往緬甸的糧食分給那些受苦受難的百姓。
緬甸本來就生活著許多漢人,現在明軍攻來,非但沒有為難他們,還給他們糧食填飽肚子。大家受東籲王朝多年,本就起義頻發,現在好了,等來了明軍,以雷霆之勢橫掃緬甸各地。
莽應裡的軍事才能比他爹差遠了,被明軍逼得退無可退之際,竟然還派遣使者要求暹羅王子帕那萊出兵,協助他一起對抗明廷。
從東籲王朝創立開始,就多次對暹羅用兵,現在他們倒黴了,還指望暹羅出兵協助,簡直癡心妄想。
暹羅的確用了兵,不過協助的不是莽應裡,而是大明。帕那萊很有誠意,他願意繼續向大明朝貢,但有一個要求,推翻東籲王朝之後,暹羅不再是緬甸的屬國。
隆慶三年,莽應龍率兵親征暹羅,第一次攻破阿瑜陀耶城,暹羅便淪為緬甸屬國。
這個好說,暹羅以後一心一意做好大明的屬國就是了。
一看暹羅這麼懂事,東籲的另一屬國老撾也派遣使者,前來向大明投誠。為表誠意,還帶來了三千軍士,協助劉綎一起攻打莽應裡。
莽應裡屢戰屢敗,甚至出現還未開打,他自己先帶著人棄城而逃,城中官兵和百姓不戰而降。
此時,莽應裡已經感覺到了大勢已去,派出使者向劉綎投降,稱願意歸順,永不再犯,希望劉綎退兵。
這事兒劉綎可做不了主,須得請示黔國公,實際卻是找皇上決斷。
朱翊鈞也想速戰速決,他讓劉綎轉達,讓莽應裡即可交出軍政大權,不僅饒他不死,還會請求朝廷,給他封號,但也隻是個虛職,不要妄想還能當他的國王。
莽應裡本也是走投無路,歸順隻是緩兵之計,沒想到明廷不講武德,這是下定決心要吞並整個緬甸。
朱翊鈞聽完很委屈,這怎麼能叫吞並,緬甸從前朝開始,就由朝廷轄治,這些年來,東籲王朝鼓動土司造反,四處挑起戰事,甚至在雲南燒殺搶掠,以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這說明東籲王朝不得人心,大明天子承天道以馭萬方,看到這一方百姓受苦,豈能坐視不理?
撤銷以前的緬甸宣慰司,成立全新的緬甸布政使司也是民心所向。
莽應裡雖然隻做了一年的國王,卻當了幾十年的王儲
,哪裡肯輕易舍棄至高無雙的權利,要帶領他餘下的士兵,輸死抵抗。()
???????魑彎??虎虎?癑????葶??靦???蹽钁?????鑞??????????鑞??
?本作者天予昭暉提醒您《大明皇孫的團寵日常》第一時間在.?更新最新章節,記住[()]?『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然而,還沒等此計劃實施,有人先動手了。莽應裡的堂弟對王座早就垂涎三尺,趁著莽應裡內外交困之際,發動兵變。
劉綎趁此機會,率軍攻破了東籲都城勃固,生擒莽應裡及其堂弟,還有先前那些不肯屈服的土司。
朱翊鈞給過他機會,莽應裡自己沒抓住,那就按大明的律法,按謀逆罪處死。
接下來,沐昌祚和劉綎忙著接手緬甸各地軍務,朱翊鈞又從雲南調派包括巡撫劉世曾在內的大批文官,到緬甸處理政務。
緬甸地廣人稀,若是在太祖高皇帝眼裡,定會認為這是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沒有什麼太大的價值。
但是,朱翊鈞早在幾年前,就看到了這片土地對於大明的重要性。他苦於沒有一個借口遠征緬甸,沒想到莽應裡這個蠢貨,受了嶽鳳的蠱惑,真以為自己是什麼白象王,能繼承他爹的遺誌,開疆拓土。
剛接到他們進犯雲南的消息,朱翊鈞的確生氣,然而在生氣過後,更多的確實興奮。
他從不是個好戰之人,但這一仗,他非打不可。
朝會上,他隻說調遣鄧子龍和劉綎驅逐賊寇,並未說他要攻下緬甸,乃是不想聽朝中那幫老家夥在他耳邊嘮叨什麼“十五個不征之國”的祖訓。
接下來的事情,他交給下麵的官員處理,由沐昌祚和劉世曾負責。自己帶著錦衣衛和一隊士兵,繼續往南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