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也沒有輕易表態,讓其他幾l人先發表意見。
王崇古主張和談,原因很現實,兩百年來大明都沒能徹底剿滅北元殘部,現在就更沒有這種可能了。不如就像對俺答和吉能那樣,早日讓其他部落歸順大明,結束連年戰亂,還邊境百姓安寧。
經過嘉靖、隆慶兩朝的混亂,無論是朝廷還是百姓,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革除積弊,整頓吏治,發展經濟。
這段話,雖然王崇古沒敢直說,但也順利將意思傳達給了朱翊鈞。
聽完王崇古的陳述,其他幾l人也深表讚同。尤其“當務之急,是大力發展經濟”這一條,深得張居正的心意。
坐在禦案之後的朱翊鈞卻不動聲色:“李成梁所說,也不無道理,萬一土蠻並非真心與大明議和,而是借機挑釁又當如何?”
這種事情並非沒有發生過,蒙古人、女真人不學儒家文化,沒有“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說法。事實上,他們經常在談判的時候,斬殺大明官員。
王崇古說道:“既然是土蠻向大明求和,那在這場和談中,便應是咱們主導。時間、地點、和談使、具體條款都應由咱們來訂。”
朱翊鈞留下張居正和王崇古:“李成梁,和他手下一眾將領,地方官員,都反對與土蠻通貢互市。”
“以前有過,蒙古人、女真人,故意在馬市挑事,殺害大明官員。”
“這樣的情況不是沒有過,我覺得李成梁的擔心不無道理。”
這事兒張居正清楚,上一世,正因為反對的人太多,尤其是李成梁反對,此事連拿到朱翊鈞跟前討論的機會都沒有。
而這一世,有了朱翊鈞救下胡宗憲這一段機緣,事情
其根本原因除了一些大臣以天朝上國自居,不願與蠻夷修好之外,也擔心土蠻狼子野心,不是真心歸順大明。
此時,王崇古上前一步,向朱翊鈞躬身一揖:“陛下,這是徹底平息與蒙古兵戈的大好機會,萬不可錯過。”
說到這裡,王崇古抬頭看了一眼朱翊鈞,神情複雜,似是有話要說。
朱翊鈞早就看出來了,所以才將他留下:“有什麼話,愛卿但說無妨。”
他話音剛落,王崇古竟是掀袍跪下:“陛下,臣以為,李成梁有私心。”
此言一出,朱翊鈞立刻看向張居正,見他神色如常,並不意外。
王崇古一把年紀了,朱翊鈞也不好讓他一直跪著:“愛卿起來說話。”
“你說李成梁有私心,此話何意?”
王崇古說道:“李成梁治軍與戚繼光不同,戚繼光帶兵以製度嚴明著稱,李成梁則對有功將士獎賞坡厚,靠允以榮華富貴激勵士氣。故而到了後來,李成梁諸戰功率藉健兒,其部下皆富貴。臣擔心……”
朱翊鈞問:“擔心什麼?”
王崇古道:“擔心長此以往,軍費與日俱增,難以控製,必將為朝廷帶來難以估量的災難。”
朱翊鈞立刻就明白了人他的意思,李成梁拿著朝廷的錢,給部下發福利,通過打仗發家致富。
所以,他和他的部下才不希望大明與土蠻達成和議,戰爭就這人麼結束,這無疑是斷了許多人的財路。
朱翊鈞負手而立,朝王崇古揚了揚下巴:“接著說。”
王崇古又道:“時間一長,銀子賺夠了,一旦進取之心喪失,功業逐漸由盛而衰。難免有怯戰之事,掩敗為功,殺良冒功等。”
“臣相信,李成梁未必有損害國家利益之心,但不能約束部下,李成梁也必定難辭其咎。”
這話有些危言聳聽,但朱翊鈞卻並未動怒。他看看張居正,又看向王崇古,竟是拿出一封信來。
二人看過信之後,皆是大吃一驚。那並非奏疏,而是徐渭這個曾經的綠鬆石,私底下寫給朱翊鈞的一封信。
信中對於遼東地區的擔憂,與王崇古所說,基本符合。
也就是說,朱翊鈞早就了解了情況,等著看哪位大臣能直言不諱。最後隻有王崇古發現了問題,並且提了出來。
等王崇古離開之後,張居正才說道:“雖然王崇古所說確實屬實,但李成梁對朝廷也算赤膽忠心,再則,他在遼東威望極高,此時不宜動他。”
朱翊鈞點點頭:“先生所言極是,遼東現在還不能沒有他李成梁。”
張居正又道:“但也不能不多加約束。”
“是。所以我才把胡宗憲派去擔任總督。”
張居正歎一口氣:“陛下不想和談吧。”
朱翊鈞笑道:“真實什麼也瞞不過先生。那先生可知,我為何不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