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聽到那些元賊給他身後名潑上汙名,朱棣冷笑:“昔日太祖曾言江南耽逸享樂,自明起南方豪族拒不納稅,又不差役,隻要過元時欺民生活!”
明初江南士人無不懷念元朝及張士誠,即使太祖以禮相待,南方士族也要‘力辭歸’...想到他爹受的委屈,朱棣手背青筋突起,看向天幕的眼湧出陣陣殺機:“看來朕是殺得少了。”
當年戴良等人在青州等地策劃複原大業,被太祖所破,沒想到那些文人明數年,不僅不思大明恩德,還以筆為刀想要汙蔑他,甚至汙蔑大明!
想到這朱棣幾乎氣笑:好,好得很!朕倒要看看,是爾等筆快還是朕的刀快!
【朱棣閒嗎?
不閒,他忙著呢,他登基後便下詔:‘恢複舊製’,即:建文朝的一切不算,我爹當初怎麼辦的,現在接著怎麼辦。
所以他遷富民北上有問題嗎?
沒問題啊!】
朱棣皺眉:後人怎麼說得好像他恢複舊製,是在針對朱允炆一樣?
他還是很實際地好嗎?
比如朱允炆給六科都給事中升秩,他不就沒改回去嗎?
後人,你少汙蔑我!
他的自白天幕並沒有聽到,仍在對剛才講述進行補充:【相對朱元璋對江浙富戶的打壓,朱棣算是手輕。
看看朱元璋遷的富民有多少?
僅洪武五年就遷徙14萬富民,其他年份遷徙者又有多少?
用方孝孺的話講:明太祖在位三十年間,大家富民多以逾製失道亡其宗。
相當於整個江浙的富戶,如史有為、黃旭、紀定等等大族,全被朱元璋遷徙它地,人離故鄉,而祖輩傳下的土地也被朝廷儘收。
為防宗族做大,朱元璋還將富民分遷各地,以免他們在新地連綿成勢。
比較下來朱棣遷的人才多少?
在整個9布政司加直隸11府,才選三千戶遷徙到北京,把他們變為北京戶口】
劉徹看著天幕上的三千戶撫撐輕笑:“永樂帝遷得少了。”
他大漢不僅徙富民巨賈,還遷劫盜作奸的惡俠,還百姓郎朗清日。
大漢篇講完後,他特意下令遷河內徙豪傑於茂陵,其中特彆關照遊俠郭解,他倒要看看這次郭解該如何做。
想到這他微微前斜上身,問衛青:“仲卿,郭解可有托人說情?”
正在聽天幕講述的衛青一怔,繼而點頭:“有過,已被臣拒之。”
見郭解果真托人,劉徹興致勃勃地對他提出要求:“後人當時怎麼說的?”
他回憶了一番,催促衛青:“快快快,仲卿快複述天幕當時講述。”
麵對陛下嬉鬨要求,衛青無奈地複述:“解家貧,不符遷徙標準。”
“嗯”劉徹故作嚴肅道:解布衣,權致使將軍為之言,此其家不貧也。
話剛罷劉徹就忍不住
大笑起來,笑得滿臣麵麵相覷:陛下,你在笑什麼?他們不懂呀!
【至於他們原籍的土地家產,則由親屬經營管理,所以麵上他們要承擔北京及原籍的丁糧、差徭】
天幕貼出一張小人圖,朱元璋揮著鋤頭對不法富民道:“咱來斬草除根。”
朱棣揮著鐮刀對不法富民道:“我慢刀子割肉。”
朱元璋&朱棣嘴角一抽:後人,你是在埋汰他們嗎?
他們遷徙富戶有什麼不對?
朱元璋更是抹了把臉,振振有詞:“當年咱在蘇州城暗訪時,正巧遇上當地富民嫁女,出閣嫁妝竟堵了半個蘇州城,而城外卻是無立錐貧民,咱不遷富民難道驅貧民?”
【可惜遷徙富戶的行為,到宣德之後就結束了,皇權滋落再難起複】
天幕遺憾了一番,語氣終於正肅起來:
【朱棣遷富北上,除了抑富外也是想讓他們帶動北邊經濟。
沒辦法,四年靖難蹂躪,造成北邊少人口,南邊民眾逃亡海外,大明如破屋般四處漏風,所以朱棣即位後第一件事:大明複業。
他得把國家盤活起來,把國家機器破爛處修複好,才能讓大明運轉順利。
所以北邊乏民,朱棣就遷四方民實之,除此之外還不斷招集各地流民,讓他們重新開墾田地,不僅免五年賦稅,還給他們農具、耕牛、種子等資源支持。
為達到早日充實人口目的,把各地逃竄搶劫的逃民也好生安置,擇地讓他們回歸平民生活】
天幕後續的話,曆代並沒有在意,君臣在意的是‘皇權滋落再難起複’?
趙匡胤嚼了半晌還是不得其意:“為何後人要講滋落而不是旁落?”
趙普大膽假設:“難道是君臣相鬥?”
明太祖攬權於一身,怎麼會讓君權浮沉?
宋君臣在猜測,朱元璋卻是急了彆說那倆鱉孫了,快講大明皇帝怎麼了?誰敢違背他定下的祖製,跳到皇帝頭上?
【聽到民逃於海外時,朱棣專派官員出海招撫:歸來吧,歸來喲,浪跡海外的子民!
為招撫逃亡朝鮮半島的遼東軍民,朝廷還跟李氏朝鮮進行外交過招】
朱棣給朝鮮寫信:他、他、他,甚至她她她,都是朕的子民,總之還人!
李氏朝鮮接敕書:大明皇帝要人?不想給,算了得罪不起,先還三十六人;
朱棣寫信:還人!
李氏朝鮮:不想還!你再催我就還一點點。
你來我往的三年外交過招下,遼東逃民才基本放歸回國
天幕不等朱棣有所反應,繼續道:
為類父,即位的朱棣也如朱元璋那般,上朝、上朝,還上朝;
簡而言之是:一天之中要開三朝,即:早朝、午朝、晚朝;
皇帝淩晨三點起床五點開早朝(大臣淩晨三點就得宮門打卡),開完馬不停蹄地接著兩朝會議,完會後還要處理其他政事等等
李世民:害怕地睜大了眼!
天幕感歎:【不得不說老朱真是厲害,這麼勤勞下竟然沒被猝死,也真是精力旺盛。
他哪是洪武大帝?
分明是個渾身上下長滿了肝的皇帝,俗稱:肝帝。
在肝的方麵朱棣就比不老朱,堅持四年後他表示:不行了,人到中年肝不動肝不動,改得改!
早朝晚朝都得改,改成有事說事,無事回衙署辦公,彆大冬天地站在奉天殿當木樁子】
臣子歡呼:好耶!
朱瞻基看著天幕配的圖樣,忍不住扶額:“太祖秉燭批閱奏章,日不暇給、夜不安寢地治理大明,但...真的很辛苦”
不過...他抬起頭,想到上月鴻臚寺的奏報,朱瞻基臉色漸漸沉凝:“朕未叫苦,那些文武官員就數次缺席早朝,甚至多達五百餘人。”
他撚了撚手指,微眯雙眼:“怠政而懶,太祖朝行嚴刑峻法,他們都能堅持三朝而議,他寬法以治倒長了懶心不上朝?”
嗬,朱瞻基表示:缺席兩次者治罪!
【其實朱棣對朱元璋一手抓的風格早有改變,為彌補朝堂上皇帝-太子二元結構缺陷,他重啟洪武朝名存實亡的文淵閣,作為皇帝與百官之間的溝通橋梁,為防專權也為遵從祖製,他給內閣的權力是不置官屬,無專製司權利,隻作為國事顧問】
天幕繼續道:【內閣權職永樂一朝有限,甚至連職責都沒有明確劃分,僅有隨侍左右及參預機務的性質,權力地位都比不上當時的六部尚書】
李世民認真聽著,以明製應對大唐三省六部製,看自家各製是否有借鑒之處。
聽到永樂帝明內閣權限,眉頭微皺,既設製度怎麼能不明權責?
他仔細看了內閣臣子名諱,心裡浮起幾分猜測:永樂帝起內閣是為了緩解朝廷與文人矛盾?
【滿朝文官中,夏原吉與蹇義才是朱棣心頭好,因為他們是朱棣政策的支持者,如浙西地區有水患,派夏原吉前往治理,辛勤幾月後,得到蘇鬆農田大利的回報;
勤快又能乾的官員誰不愛?
並且他們還是他意誌的貫徹者,朱棣更愛了好嘛!】
秦始皇&朱元璋:這樣的心頭好他們也愛!
【當然貫徹者也會反對他的決定,如永樂十九年,朱棣要五征漠北,夏原吉恨不得抱住他的腿大哭:“沒錢啊陛下,國庫真的沒錢啊!”
想在漠北趕羊的朱棣大怒:你還是不是我的心頭好了?不是就去牢裡待著吧!】
殿內目光齊刷刷地落到朱棣身上,朱樉繼續發動陰陽怪氣:“嘖,老四你不行啊,登基十九年還征沙漠。”
他在心裡掐算一番,露出虛浮的驚訝表情:“老四,你可真是老驥伏櫪呐,花甲之年還率軍出征,莫不是大明將領都被你霍霍完了吧?”
可惜他的話根本入不到年輕的朱棣耳裡,他眸光熾熱地盯著天幕,以旁觀者的角度觀自己行事,五征漠北?
霍
去病三戰清空漠北,而他還要五征漠北...想到這,年富力強的朱棣生出幾絲不滿:未來的自己太慢太弱,不符合天命之人特征。()
?...??豣????驛?詢??????
⒍想看南漳的《秦皇漢武看我校曆史作業評選》嗎?請記住[]的域名[()]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朱棣眼神正堅定地望著前方,想象著未來在草原上馳騁的自己,就聽到自家爹冷淡的聲音:“看來你把咱邊疆祖製給廢了啊?”
回過神的朱棣想要狡辯,是自辯,但朱元璋是誰?
未來明成祖老子,打下大明江山的掌權人,見朱棣屁股一擺,就知他拉什麼屎,他橫眼擺手:“後人對朱家藩王多有怨恨,你又靖難坐上皇位,難道你不當藩王?”
老四會乾什麼?
削權給錢,把他定下的藩王守國門變成天子養豬!
想到這朱元璋彎腰脫鞋,罵罵咧咧地扔向朱棣:“咱定的祖製全讓你們霍霍完了。”
不僅霍霍,還讓他給鱉孫背鍋,藩王變豬全是他的錯!
天幕語氣微妙:【彆說,夏元吉還真是朱棣的心頭好,有他在國用不絀,絕對的大明CFO(財務首席執行官),所以朱棣在去世時也要說句:夏原吉愛我!】
解縉&黃淮&胡廣首批內閣成功酸了:陛下不愛我,愛他!
吏部尚書蹇義張望:他呢?都提到夏元吉了為何不提他?
難道他不是陛下心頭好?不配讓後人提及他名諱?
而朱棣對上夏原吉的感動臉,頗有些不自在地摸了摸鼻子:嗯,朕愛夏原吉,所以夏卿政務上加油哦!
夏原吉冷漠:收回感動。
【所以永樂朝的內閣臣子雖有參機事權,但他們最重要的事務,不是幫朱棣應對紛繁複雜的局勢,而是遵令做它事,如解縉奉令編纂類書】
解縉由驚訝變激動:編纂類書!
雖不是修書,但隻要類書永傳於世,他的名字永遠會記在封頁上,他將與永樂大典共享榮光!
自己竟能實現文人景願,怎能不讓他激動?
黃淮&胡廣等內閣同僚眼紅了:他們呢?他們可有留名於史?
神跡求解答!
【在領旨後的解縉沒有領會到朱棣意圖,不知‘毋厭浩繁’下的聖意,拿到項目計劃,麻溜地找147人用時一年,告訴朱棣:陛下請看這部‘文獻大成’,含經史子集百家,編得可漂亮了你看看】
天幕放出小動畫:
興高采烈地解縉:陛下,陛下,你看,臣完工啦!
朱棣接過一看,無情地打回:做的什麼垃圾,重做!
小動畫中的朱棣&解縉:.....
天幕你打趣歸打趣,但能不能彆讓小人臉變得滑稽可笑?
他們也要臉麵得好吧?
【朱棣為何要編撰曆代最強全類書?
1.收攬天下文人,特彆是南方文人的心,期望用編纂書籍來緩和朝廷與南方矛盾;
2.編纂修書是文人追求之一
() ,編纂成書能巨著彰顯國威,造福萬代,屬於帝王政績之一。
所以第二次編纂主要負責人變成了姚廣孝、解縉。
兩人招朝臣文士、宿學老儒近三千人,經四年時間,集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詩文詞典、工技、戲劇、小說乃至遊記,無所不收,總書達11095書冊,字數約3.7億,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素來提倡文治的趙恒眼前一亮:“妙呀!集曆代子經史類於一冊,自己怎麼沒想到呢?”
論文治他大宋高於明,論文學之治,後人稱唐詩宋詞,不就證明宋詞彰華能與唐詩並肩?
想到後人對宋的嫌棄,趙恒決定:修,大宋也修曆代經集,他大宋不比大明差!
嗯...誰來主持?
群臣舉手:陛下,看看臣!臣願擔負重任。
【這部書好在哪?
諸子百家、十三經、二十一史等等完全據原書照抄,不改片語隻字,
與乾隆毀書修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簡直是皇皇巨著,超越古今】
天幕悠悠歎氣:【可惜】
原來類書最後叫做‘永樂大典嗎?’
朱棣喜上眉梢地連道三聲好,當初他擇‘永樂’為年號,就希望國家永致太平,百姓永享安樂。
而他命人編撰的書籍,也會永傳於世,承載他的政績...越想心結越激蕩的朱棣就被天幕一盆冷水澆下:
【書籍最大的用處就在於記錄及傳播,朱棣隻記錄沒刊行,不刊行天下不就是把寶書放入深宮,由寶變廢紙?】
【事實上對於是否刊行,大明君臣有過爭論,負責修編的解縉認為:永樂大典中的雜書沒必要收錄,因這些大多是壞人心術、甚非所宜的書籍,不該修;
解縉等人對廣修書籍有異議,但朱棣不聽他的,書成後他命八百修書官撰寫刊板,還讓姚廣孝、禮部尚書鄭賜等人負責刊行事宜,結果負責此事主要成員,病逝的病逝,忙工作的忙工作,更換了一次負責團隊後,永樂大典刊刻項目無疾而終,徹底養在深閨無人知】
天幕歎氣:【永樂大典在明末曆經劫難,到清乾隆時僅存九千餘冊,再加上近代風雲激蕩,‘永樂大典’僅剩八百餘冊,八百餘冊中內地僅有一百六十四冊,台灣省藏有七十二冊,其餘書冊散於全世界,不知何年才能歸家】
猶如被雷劈的朱棣瞪圓了眼:朕耗費無數人力物力修出來的書,沒了?
他指著天幕的手微微顫抖:“見證朕文治的書冊隻剩八百?”
殿內群臣紛紛把頭一低:陛下,想想秦始皇的藏書,幾乎斷絕傳續,咱好歹還剩八百,能讓後人摸著影,算不錯了。
什麼不錯?朱棣怒吼:萬餘冊書對比八百,你告訴我不錯?
朱家後世兒孫怎麼如此不中用!
越想越氣的朱棣啪的一聲重拍案桌:“待永樂大典完刊後,除刊行天下外,朕還要帶入皇陵去。”
他的皇陵好歹能
防戰火吧?
【永樂大典雖是皇皇無邊巨著,但它對民生幫助不大,對天下民生安排,朱棣有過藍圖計劃:斯民小康,朕之願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