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世世代代出武將,盧氏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大郎如今是金吾衛將軍,二郎是妾室庶出,但也在軍中做了個參軍,唯有三郎自出生時就體弱多病,與族中其他兒郎格格不入。
是以從小旁人都騎射狩獵,他卻隻能在屋中靜坐養病。
寒舍,雅居。
仿佛一門之隔,任何喧鬨都與他無關。
那些年輕活潑、放縱不羈的世家子弟,都不愛去找趙三郎玩,一是瞧不起他那孱弱的體質,二是認為此人太過安靜沉悶,性情不投,話不投機。
在士族子弟奢靡享樂的風氣之下,三郎反而喜歡收集名帖孤本、研經釋道,關注家國之事。偶爾題字成文、隨口一句見解傳出去,都讓人大為驚歎叫絕。
漸漸的,三郎的名聲便傳了出去。
民間甚至有人為他作詩寫詞,稱頌他的德行才能,誇他郎豔獨絕、世無其二。
但盧氏心裡依然覺得虧欠這個小兒子,見大郎等人很少與他來往,以為他遭人孤立,會特意去他的居所尋他。
卻發現那少年安然靜坐,仿佛是水鑄玉砌的雕像。反倒將盧氏襯得格格不入來。
再後來。盧氏去尋夫君,聽朝中其他人與夫君說:"將軍家中三子,堪為相才。"
世代武將,出了個驚豔世人的相才。
盧氏其實一直很不安,她雖是一介婦人,不參與朝政,卻也知道文臣和武將向來涇渭分明,何況父親趙柱國在軍功之上幾乎已登峰造極,如何還能再出相才?
後來盧氏的感覺果然應驗了,三郎這孩子一直都命不好,幼時因疾自囚於清淨雅居,年歲稍大時名滿京城,初次科舉便三元及第,結果就入了後宮。
當時十七歲的少年性情剛烈,又一心實現心中大誌,聽聞先帝旨意,如何都不肯入宮。
他父親對他說:“三郎,皇命不可違!我們家縱使不想,也不得不接受。與皇太女成婚,雖委屈了你,但我們趙家於軍功之上已經功高震主,今日犧牲你一人,若他日你能成為君後,放眼將來,全族上下都會大為受益。"
少年沒有說話,他靜靜地站在那兒,任憑細碎的春雨從樹梢間飄落下來,打濕他的眼睫。隻有盧氏看到他眼底的掙紮和痛苦。
br />
原本這孩子從小就很少受到關愛,一直在養病,如今卻又成了犧牲品,沒有人能替他分擔那些苦
痛,他也從來不會怪罪為難身邊的人。
這四年,盧氏每次入宮,明明是親生母子,卻總有些相對無言。
而自從今年知曉他有孕之後,盧氏甚至不敢再注視三郎的眼睛,原本微薄到近乎可以斷絕的親情,仿佛一下子被風吹散了。
隻有今日。
盧氏跟在君後身後出去,剛行完禮抬頭,就看到他正溫柔地把一個女子抱在懷裡,她披著有些厚重的絳色披風,他抱著她,就像捧著一團正在燃燒的火。
是女帝。
盧氏幾乎沒怎麼正麵見過這位陛下,連忙道:“臣婦拜見陛下。”
女帝還年輕,與趙家幺女五娘差不多大,笑盈盈地望過來時,一隻手卻還和君後十指相扣,好像一對如膠似漆的有情人。
她偏頭看過來,便露出了幾分屬於帝王的威嚴氣質來,那雙漂亮又銳利的眼睛在盧氏身上掃了掃,笑道:"不必多禮,夫人是君後生母,也算是朕的母親。朕本欲早些過來,誰知朝政耽擱了,現在來也不算太晚罷?"
盧氏慌忙否認,趙玉珩卻淡淡一笑,沒有回應天子方才的話,而是問:“陛下才忙完?”
“嗯。”
“那肯定又沒有用膳。”
"所以朕懶得讓禦膳房備了,乾脆來君後這兒蹭吃了。"
他聞言,禁不住笑了一聲,大掌握著她的手腕,很自然地把她拉到屋子裡去,她乖乖任由他牽著,坐到裡麵的矮榻上,被他喂了一塊糕點。
"臣這裡也沒有備什麼熱菜,隻有糕點壓壓肚子。"“好吃。”她嘴饞,還想去拿一塊,卻被他抬袖攔住,"不能多吃。"
“好吧。”
她的表情瞬間沮喪,他瞧著她委委屈屈的烏眸,笑得很是無奈,又溫柔地哄道:“陛下不能嗜甜,那就忍一忍,等會再吃紅豆熬煮的甜粥如何?也算甜的。"
“那也不錯。”
盧氏跟進來,正好聽到他們二人非常輕鬆親昵的對話,又看了一眼桌上擺放的糕點。
br />她記得三郎打小就不愛碰甜食。
眼前這些糕點雖不算太甜,但都稍微以花香蜂蜜製出一些清淡又不膩的甜味來,應是迎合了陛下的口味。
三郎不是個會違心獻媚邀寵的人。
所以他當是無比喜歡女帝的,喜歡他這個夫人,很多人都覺得日久生情是無稽之談,不喜歡便是不喜歡,但他如今卻喜歡了。
何止喜歡啊。
她還看到三郎伸手摸了摸女帝的發,但礙於有自己在場,不曾做得太出格,僅僅發乎情止乎禮。但僅僅從這樣細微的舉動就可以想象到,深夜之時他們會如何濃情蜜意、交頸相貼。
周圍的宮人好像都習以為常,沒有人露出驚訝的神情。
盧氏心裡有一絲說不上來的感覺,她望著眼前的少年夫妻,想起自己年輕時剛出嫁那會兒,也差不多是這樣,滿心滿眼隻有對方。
不似假的。
就在此時,內官使喚宮人抬了幾隻大檀木箱子進來,女帝抬眼看向盧氏,笑著說:“趙氏一族為國效力,勞苦功高,近日嶺南等地上貢了一些很是稀罕的時興蔬果,朕記得上柱國與趙將軍祖籍便在那兒,這些綢緞與蔬果便一道帶回去罷。"
盧氏連忙起身拜道:“多謝陛下賞賜。”
“快起來,何必這麼拘謹呢。”女帝無奈地笑道:“若是因為朕的到來,打擾了君後與夫人母子敘舊,才是朕的不是了。"
盧氏:“陛下哪裡話。”
趙玉珩這才開口說:“陛下才是客氣,何須備這些賞賜,徒顯鋪張浪費。”
盧氏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