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上官庭芝
安靜的皇城內,此刻迎風能夠聞到墨水的香味,鄭公的目光中倒映著一個個正在書寫考卷的學子。
李承乾依舊握著鄭公的手,低聲道:「要是覺得累了,您就閉上眼休息休息,如何?」
鄭公長出一口氣,閉上了眼。
李承乾看著這位老人家,而後緩緩放開握著的手,看向一旁的魏叔玉。
對方會意之後,推著鄭公下了宮牆。
這個時候的鄭公很安靜,就這麽閉著眼坐著,臉上隱約可以看到一些笑容。
東陽背過身不去看眾人哀哭的神情。
李承乾走在人群的最後方,一步步走著。
父皇早就等在了宮牆下。
李世民連忙上前,紅著眼忍著眼淚衝到了輪椅前,看著已閉上眼的鄭公。
直到鄭公最後的一絲呼吸也都不在了,他坐在陽光下,緩緩垂下了頭。
李承乾拍了拍魏叔玉的後背。
「謝陛下,讓家父看到了如今。」
李承乾安慰道:「人們不會忘記鄭公的。」
魏叔玉作揖行禮。
「讓父皇與他說一會兒話吧。」
宮牆下,李世民正與鄭公說話著,但這一次鄭公再也不會回話了,也再也不會睜開眼了。
待越來越多的禮官來到這裡,魏叔玉帶著人推著鄭公的遺體離開。
這場科舉進行得很安靜,當今天的考試結束時一眾學子走出了朱雀門。
直到李承乾將旨意下達,人們這才知道,鄭公過世了。
皇帝旨意賜鄭公司空,相州都督,諡號文貞。
鄭公享年六十有八。
翌日,天還未完全亮,李承乾陪著父皇站在鼓樓上,看著鄭公的靈柩離開長安城,一路上皆是白色的素布。
李世民緩緩道:「勁條逢霜摧美質,台星失位夭良臣……唯當掩泣雲台上,空對餘形無複人……」
李淵坐在鼓樓的後方,這位八十二歲的太上皇神情低落,拄著拐杖仰頭望天不語。
李麗質扶著道:「爺爺,不要太傷心。」
「朕到了這般年紀,也早已將生死看開了,麗質啊,你今年幾歲了。」
李麗質笑道:「孫女二十有四了。」
李淵道:「好呀,你們都正是春秋鼎盛的年紀。」
這一次的葬禮是按照鄭公的要求所辦的,一切從簡,僅用白布,帷幕裝飾承載靈柩的素車,並且魏徵的家人也推拒了朝中的一切賞賜,除了諡號。
「這世上再也不會有鄭公這樣的人了,朕再也遇不到了。」
父皇雙手抓著鼓樓的欄杆,閉著眼已是淚流不止。
李承乾道:「後繼的人們會記得鄭公,兒臣不會讓鄭公的精神被人們忘記。」
又見父皇閉著眼點頭,李承乾抬眼望去整條朱雀大街,又對一旁的內侍吩咐道:「吩咐下去,今天休朝,朝中各部各自行事。」
「喏。」
每當科舉時,是長安城最熱鬨的時候,也是人群最多的時節。
科舉已成了長安的一個節日,因此人們的節日越來越多了。
人們議論著這一次的科舉會錄用關中子弟多少,錄用各地學子又有多少。
每一次成績揭榜,這都是人們最津津樂道的事。
支教進行這麽多年,關中學子相較於其他地方的學子,錄用的人數更多。
因關中各地的支教是最先受崇文館影響,並且各縣的潛移默化中,以及朝中的種種政令影響,在策略的考卷上,差異也就慢慢出現了。
這種情況雖說越來越明顯,但每一次科舉入仕的官吏中,關中子弟占據半數。
李承乾覺得這種情況是必然會發生的。
陪著父皇再一次來到了淩煙閣,一幅幅的畫像就在這裡。
鄭公的畫像顯得很慈祥,在畫中鄭公沒有這麽地咄咄逼人,就是一個很溫和的老人家,正撫須笑著。
誰能想到這般笑容溫和的人,當年在朝堂上竟然敢指著皇帝的罵。
李承乾送著父皇又來到了北苑旁的村子,當年的百騎禁軍也都住在這裡,他們在這裡種田為業,也是為了保護太上皇與皇太後。
爺爺還是住在宮裡,但似乎父皇對皇宮已沒有這麽多牽掛了。
田地裡種著不少麥子,風吹過時能夠見到這些麥子,如同海浪一般翻湧。
李承乾見到了在田地裡奔跑的兒子,這孩子與幾個鄉野的孩子似乎玩得很高興。
李世民道:「他從未以太子的身份自居,朕也不許他對外說朕的身份與他的身份。」
「有勞父皇了。」
李世民點著頭,看著孫子笑著走了回去。
看著父皇要抱起了於菟,爺孫有說有笑地走在村子裡。
李承乾在北苑門口站了片刻,就見到了一個小身影跑了出來,正是小鵲兒。
她穿著紅色的衣袍,腳踩著布鞋一臉笑容。
李承乾張開雙手,女兒就撲入了懷中。
小鵲兒坐在爹爹的懷中道:「今天學了好多字。」
李承乾道:「嗯?學了什麽字?」
「女兒會背誦論語的上篇了。」
「好呀。」
聽著七歲的女兒背誦論語,父女倆牽著手走回了宮中。
鄭公過世後的第五天,孫神醫再一次回到了長安,誰也不知道孫神醫是何高齡,隻是在世人的眼中,好似他真的已是神仙。
長安坊間傳聞,孫神仙。
科舉剛剛結束,狄仁傑看著失魂落魄的張柬之,問道:「果然又落榜了。」
張柬之抬首道:「我誌本就不是在入仕。」
十四歲的狄仁傑笑著,輕飄飄地道:「還以為你會說今年的科舉題目很難。」
張柬之化落榜的悲憤為食欲,正狼吞虎咽吃著。
「我是還未到年齡,現在還不能參加科舉。」狄仁傑又歎道:「可惜柬之兄,三次科舉皆落榜。」
張柬之問道:「接下來如何?我們回洛陽去找晉王?」
狄仁傑道:「家父忙於朝中事務,恐怕照顧不到我,那就去洛陽吧,聽說晉王又結交了一個好友。」
「什麽好友?」
狄仁傑道:「前兩天送來的書信,是一個幽州人士,叫盧照鄰,與我年紀相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