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清閒的人
李承乾望著漫天的雨水,看向街道上在雨中還在奔走的行人,又有戴著鬥笠的路人進入城門。
一人開口道:「聽說崇文館還在招募夫子。」
講話的這位是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穿著一身打著補丁的衣裳,眼神倒是頗有精神。
另一人拿下擋雨的鬥笠,注意到了一旁的官兵,便站在城門外,稍稍能夠擋雨的一角,低聲道:「這一次支教聽說是崇文館主持。」
「聽說崇文館門下,光是編撰就有三五百人。」
「是呀,但這些人多數都在為京兆府辦事,與我等無關。」
那衣裳上帶著補丁的年輕人笑道:「也好,現在你我都被崇文館錄用了,可以留在關中了。」
另一人問道:「你不回去了?」
「回去之後想要再來長安就難了,等我去支教積攢一些銀錢,再回去,將親人全部帶來。」
「這裡對你來說有這麽好?」
他的目光看著在官道上冒雨奔走的人,眼神帶著些許亮光,道:「他們看起來更像是為了將來活著的人。」
李承乾安靜地聽著他們帶著鄉音的話語。
看太子殿下沉默著,李績護衛在一旁也沒有出聲。
雨勢減弱了,等李承乾回到中書省,又見到了李恪與權萬紀。
現在的李恪有劉仁軌這個好朋友,還有權萬紀可以倚重。
這個時辰的中書省的人並不多,黃昏天的時候多數人都忙碌完一天的工作回去了。
李承乾看著桌上已經堆積了不少的奏疏與文書,一邊自己動手整理著,看了眼在一旁站得筆直的李恪,言道:「恪弟,今天怎麽有閒情來這裡了?」
李恪躬身回道:「父皇得知陝州河北縣遭了大水,讓恪前去巡視。」
李承乾頷首道:「正好,伱路過洛陽的時候給送個信。」
說著話,李承乾從一堆奏疏的最底下,拿出一卷書信,遞給他道:「這封書信交給禦史李義府,他還在洛陽監察建設事宜。」
李恪聽到這個名字有些熟悉,再一想才記起來,李義府就是監造河西走廊的那個人。
李恪接過書信道:「這書信……」
「也不是什麽調令,就是崇文館的一份考卷而已,他若答得好,就讓他兼領洛陽崇文館的主事。」
李恪見皇兄說得這麽坦率,他也多慮地笑了笑,行禮道:「恪此番是來向皇兄告彆的。」
李承乾叮囑道:「孤還是那句話,在外不要害怕任何人,儘管去做正確的事,哪怕沒辦好回來之後……」
「恪,明白!」
李承乾看向站在後方的權萬紀,對方躬身行禮。
「早些出發吧,既然是父皇的意思,不要耽誤。」
「喏。」
李恪腳步匆匆走出中書省。
李承乾還在看著各縣來的文書,支教政令一出,關中十二縣與渭北以東的三十六縣,這些文書除了表態的意思,也希望得到朝中支持。
今時不同往日了,也不是當初管著關中十二縣,而是身為陝東道大總管,管著整個陝東地界。
李承乾蹙眉看著這四十八縣的文書,一份份批覆著,工作內容比以往更多了。
於誌寧遞上一份冊子道:「殿下,這是新製成的冊子。」
李承乾道:「褚遂良呢?」
「下官這就去將他帶來。」
「原來他平日裡這麽早就回去了。」
李承乾站起身接過於誌寧遞來的冊子吩咐道:「把各縣的文書全部放在褚遂良的桌上,讓他連夜趕工,明天這個時辰前將各縣文書都批覆好,寫一份大略的注解交給孤。」
「喏。」
李承乾打量著這份冊子,狐疑道:「做工倒是不錯。」
「回殿下,這是藍田縣的婦人用麻繩將紙張縫在一起,外層用皮革包裹著,也不容易讓紙張壞了。」
這冊子的外皮包裹著皮革,手感是粗糙了一些。
於誌寧解釋道:「明日各縣還有會有送來,臣按照各縣的情況能夠提供的人力與作坊,擇優選用。」
「有勞你了,彆忘了給褚遂良帶話。」
「喏,下官這就去。」
如此太子離開皇城也早早下了班,李承乾拿著冊子回了宮。
當天夜裡,於誌寧來到褚遂良府上,見到人笑道:「褚侍郎可有飲酒?」
雖說兩人都是侍郎,可彼此並不對付,常常意見相左,相處得不算太好。
褚遂良道:「這天色還未入夜,喝什麽酒。」
「那就好。」於誌寧將殿下的吩咐說了一遍。
聽得褚遂良頓時來了精神,他問道:「殿下當真是怎麽說的?」
「現在就去吧,政務繁重,要是耽誤了……」
「殿下吩咐,自不敢耽誤。」褚遂良提了提衣襟道:「下官這就去。」
於誌寧跟著他走到門前,迎麵又撞見了張玄素。
見到褚遂良昂首大步朝著朱雀門走去,見人也不打招呼,張玄素皺眉道:「他怎麽了?」
於誌寧解釋道:「太子有安排。」
人到中年的張玄素冷哼道:「是被太子殿下器重了?」
於誌寧感慨一笑,「多半是吧。」
「一時得誌,便得意忘形,褚遂良這廝不堪大用。」
於誌寧詢問道:「準備去洛陽赴任了?」
張玄素鄭重點頭,「明日就去赴任,還想找褚侍郎飲酒,罷了,罷了。」
於誌寧頗為理解,神色略帶惋惜道:「下官家裡還有些藏酒。」
「甚好。」張玄素拉住他的手腕,著急道:「速速去你府上,老夫此行赴任,不知何時才能再回來。」
於前隋大業年間入仕的張玄素年有四十,是朝中為人較為豪爽的文官,但也是一個固執的。
當年張玄素一直以隋臣自居,為人忠直,隋末亂世時竇建德幾次勸他投效,這人也屢不受封。
再後來竇建德兵敗,此後張玄素也就投效了當年的秦王,也就是現在的陛下。
這個過程其實並不順利的,那時候的秦王善待前隋重臣,尊敬這樣的名士,並且始終如一。
於誌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