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殿下很不滿
看著這卷紙用麻繩紮緊著,足足有一尺的粗。
於誌寧撕開邊沿的紙張,聽著紙張撕開時的聲音,他詢問道:「這和以往朝中的紙不同。」
杜荷道:「這些都是這半年存下來的新紙,當初的舊紙都交給朝中的。」
李道宗心中狐疑,杜荷將紙張送給東宮太子,東宮太子再將紙張給朝中使用。
這幾乎已是朝中人人皆知的事,當初送到朝中的紙就足夠多,一時間也用不完。
於誌寧解釋道:「老夫來為關中十二縣買紙,每月關中各縣共需三千尺紙張。」
杜荷點頭道:「如今涇陽有勞作鄉民六百人,造紙作坊一共一百七十人,可以增多人手來供給各縣。」
於誌寧就看著這些紙張,道:「一文錢一尺如何?」
知道於誌寧是來找涇陽的杜荷公子買紙的,李道宗與許敬宗都沒有想到這位於侍郎一開口便是一文錢一尺的價錢。
嚇得李道宗擦了擦額頭的汗水,明明這深秋時節還有些涼,怎麽就有汗意了。
魏昶端來了一盤石榴,石榴被掰開,可以直接取石榴籽吃,放在了桌上。
杜荷聽到這個價格也是蹙眉良久,道:「這些不是回收再造出來的紙張,這都是新紙,洛陽的舊紙價格也是十錢一尺,這裡的新紙可以十二錢一尺,如何?」
這個價格杜荷已給出了很大的讓步。
李道宗與許敬宗坐了下來,兩人吃著石榴,看著於誌寧與杜荷開始了漫長的討價還價。
要不是這位於侍郎又是東宮太子的詹事,他一開始就是一文錢一尺,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來找事的,就差沒動手了。
許敬宗吃著石榴問向一旁,「這哪裡的石榴?」
魏昶道:「從高陵縣買來的,還有不少。」
許敬宗微微頷首道:「聽說今年高陵縣種出了不少的石榴,原來都是這般又沉又大。」
李道宗往嘴裡送著石榴,道:「當年一顆石榴可以換一頭牛,現在不同了,關中的石榴越來越便宜了。」
於誌寧又道:「三文錢一尺!」
杜荷退讓了一步,道:「六錢。」
「四錢!」
「好,那就四錢!每月給京兆府三千尺紙張,也就是十二貫錢。」
李道宗下意識歎息一聲,太便宜了,這哪裡是討價還價,這根本就是來搶的呀。
一個明著搶,一個明著送地賣無甚意思,許敬宗覺得與關中各地的商賈討價還價更帶勁。
要不是為了建設洛陽的作坊,杜荷手中的銀錢沒有以前那麽富裕了,那真是說一文錢就是一文錢了。
假以時日,許敬宗覺得朝中一定會將杜荷所有造紙作坊買下,而且是極其低廉的價格,低廉到令人發指的地步。
三人是走回長安的,紙張由馬車先一步送去京兆府,並且還不用急著付錢。
許敬宗走在一側,望向不遠處,那還站在涇陽縣外的杜荷公子,歎道:「大善人呐。」
於誌寧道:「太子對現在的長安不滿。」
李道宗雙手背負,沉默不言。
於誌寧強調道:「很不滿!」
「敢問於侍郎,是京兆府有什麽地方失職了?」
「這無關京兆府,是現在的長安局麵。」於誌寧解釋著,「越來越多的文人士子聚集在長安城內,也就是說這些精英聚集在長安城內,坐享安樂,因此太子殿下十分不滿。」
許敬宗抖擻精神,聽他接著講述。
「朝中政令很快會送到京兆府,將絕大部分的文人士子擴散到關中各縣,甚至是更偏遠的地方,投身支教事業,其名支教。」
於誌寧走在官道上,繼續道:「這是大唐未來十年內要加以施行的政令,教出更多的能夠讀書識字的孩子,給予書籍,命孔穎達老夫子製定課程,此乃大事。」
中書省門前,一個太監站在百官麵前,朗聲道:「謹太子殿下政令,河西走廊自東至潼關,洛陽,安排文人士子支教,其每一縣有夫子十人,每一鄉有夫子一人,即列入各縣縣誌,凡有誌願支教者,皆可享崇文館編撰一職亦可再參與科舉,年俸祿米十石,每月再領五百錢,為期三年一輪換。」
「關中治理有成效,非孤一人之功,是朝堂上下各級官吏的共同努力之結果,自關中參與支教各縣,各鄉至朝中侍郎以下,所有文吏俸祿漲兩成,所有侍郎包括朝中九寺,各監,寺丞監丞,提俸祿上漲三成,各部尚書俸祿保持不變。」
太監念完旨意,看著中書省內的百官,又道:「太子殿下有言,此政令即日生效,由房相,趙國公,鄭公共同批覆,陛下蓋印!」
言罷,這個太監離開了中書省。
百官站在原地,起初還很安靜,也不知道誰低聲說了一句,而後眾人開始交談起來了。
貞觀十一年了,朝中竟然給漲俸祿了,曆朝曆代這種稀奇事少見。
眾人不知道該笑,還是該哭。
討伐高昌一戰,誰都知道大軍帶來了許多財寶,而這錢沒有用來給陛下修建宮殿,太子殿下更沒有用來取樂。
而是用來建設長安城,並且給了幾乎是各部尚書以下的所有寺卿乃至關中所有鄉縣的官吏漲了俸祿。
褚遂良大聲道:「好個侯君集,膽敢劫掠高昌財寶,某家與他拚了!」
「朝中錢糧豈能被他一人所劫掠,我等定要彈劾之。」
工部侍郎徐孝德看著這個場麵,沉默不語。
如今的太子是陝東道大總管,陝東沿線包括洛陽潼關都在太子治下,這位太子今年才得到了權力。
現在就拿出支教的政令,而且是如此大動乾戈,東宮太子的目標或許不局限於關中各縣了,而是西至河西走廊,東至洛陽。
這權力是陛下給的,太子得到了如此大的權力,自然要做點什麽的。
有人怒拍桌案道:「所言甚是,他侯君集吞下的所有財寶都要吐出來,不吐出來,活撕了他。」
「侯君集到哪兒了?」
「三天前河西走廊快馬來報,入關了!多半人在隴右!」
「入秋就從高昌動身,都快入冬了,怎還未到!」
中書省一眾官吏紛紛叫罵,看這個樣子真是要將侯君集生吞活剝。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