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豪擲黃金兩千兩
「李相……」
「嶽父大人私下稱我為七郎。我們隻是親人間的討論,暢所欲言。」
裴泛還在叫李瑄的尊稱,卻被李瑄出聲打斷。
這也難怪。
就像皇帝的嶽父,見皇帝也得趨步低頭。
裴泛的宜壽縣在李瑄的眼皮底下,凡政令先過宜壽,李瑄的鐵血風格對裴泛的影響很大。
「七郎,請恕我直言……京兆地區,特彆是宜壽縣,在天子腳下,百姓較為富裕。宜壽縣實施常平新法,昭告全部百姓。實施常平新法半個月以來,宜壽縣僅借出去糧食,七百八十升,共五十三戶……」
「也可能是麥子剛成熟,百姓不缺糧。需要等待青黃不接的時候,再看效果。」
裴泛想了想,向李瑄回答道。
他的意思很明了,常平新法需要一年時間觀看效果,去看它的運行和盈虧。
短時間內,哪怕有大量百姓借貸,也難以看出端倪。
「有道理!大唐幅員遼闊,需要等到明年,才能將常平新法推至大江南北。」
李瑄點了點頭。
結婚以後,李瑄變得更加成熟,他的意誌雖然堅如鋼鐵,但心裡不再感情用事。
他不急,慢慢來。
「嶽父大人,你在吏部的考核優異。但天下郡縣考核勉強合格,甚至不合格的都大有人在。這是為什麽呢?」
裴泛能和李適之說上話,因為李適之已經沒有鋒芒。李瑄不主動說話,他也不和李瑄主動。
李瑄又問裴泛這個問題。
他其實已經問過杜璡丶趙奉章丶王昌齡等久在地方的官吏。
他想要裴泛也能給他至答案,看看能否讓他滿意。
「七郎,以前姚丶宋為相,整飭吏治,使地方有使命感,大部分官吏都能公正的治理郡縣。可現在已經過去三十年,盛世之中,皆是名利客。姚宋織成的大網,早已被欲望的剪刀,剪得儘是漏洞。有的官吏在大網內外來去穿梭,逍遙法外,有的官吏為了五鬥米折腰,有的官吏無功無過,苟安樂一時……」
裴泛放下酒杯,端正身子,向李瑄闡述當前地方的風氣。
自天後朝以來,先後的政變,外部局勢不穩,賢臣們多被貶地方,州縣人人自危。
李隆基在這種亂局之下,力挽狂瀾,改元開元,他誌向遠大,準備讓大唐一掃弊病,重新開始。
那時的大唐屬於百廢待興的階段,皇帝丶宰相丶臣子丶地方官,皆奮力爭有為。
前期李隆基確實做到了,在他的推動下,一個個詩人為盛唐注入氣象。使開元盛世活靈活現。
在這種背景下,盛世的文人才子,追求功名者居多。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也可能是安逸太久,失去鬥誌,讓地方官吏變得鬆散,越來越少會走到田間。
用各種理由,推脫策令難以完成。
眾說紛紜下,中書門下堂都不得不相信。
甚至還懷疑過姚崇丶宋璟時代的行政效率。
散漫的風氣,蔓延整個大唐地方衙門。
他們有的變成名利客,與地方豪強同流合汙。
有的直接擺爛,他們認為自己不貪不欺,就不是犯錯。
同時,李林甫屁股一坐就是十幾年,排除異己,隻用自己人,讓地方官吏看不到升遷的希望。
所以有一部分心灰意冷的官吏,不再有熱血,躺平在郡縣,對朝廷的政令多有敷衍。
也有一部分走歪門邪道,賄賂虢國夫人丶韓國夫人丶秦國夫人,以謀升遷之機。
想讓虢國夫人求官可不容易,裴敦複請虢國夫人辦事,獻出黃金三百兩。
須知李瑄殲滅數萬敵人,也不過這些黃金賞賜。
地方官吏想走這條捷徑,不知要搜刮多少民脂民膏。
這就是裴泛向李瑄所闡述的風氣。
風氣已經形成,指望李瑄在中書門下堂一道政令,地方官吏立刻變法正直無私,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實施法術了。」
現在是天寶七載。
李瑄算時間,他準備刺激一下地方官吏,頒布注定難以成功的新法。
許多強硬的法度,需要軍隊去配合。
顯然,李隆基不可能任李瑄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去為大變革保駕護航。
裴泛聽到李瑄又要頒布新法,心中一凸。
但他隻是嶽父,怎麽敢多問女婿呢?
支持便是了。
李瑄又與裴泛討論一些其他事情。幸虧有李適之在旁邊作陪,才讓裴泛沒有那麽忐忑和緊張。
直到傍晚用完膳後,李瑄才送裴泛和柳氏離開。
裴靈溪已離開她的父母,嫁作人婦,不舍的情緒表露,但沒有說出來。
好在她的兄長裴瓔在天水王府中,雖整天舞刀弄槍,但總能說上話。
李適之和王氏也沒有在天水王府多待,他們回到宋國公府。
李適之還是喜歡那裡,經常和朋友互往,好不自在。
有時間,李適之也會來看李瑄,宋國公府距離天水王府,也不過一步之遙。
當天晚上,裴靈溪提前為李瑄準備早朝用的朝服。
她讓長離不必拘束,可以直接到臥室為夫君梳理。
幾次纏綿後,李瑄睡去……
……
翌日,朝會。
李瑄重新到達興慶殿,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頓時有了壓力。
他們才感覺到,前幾日是何等的愜意。
而李瑄對文武大臣的要求很高,這是他們的壓力來援。
李瑄上朝的時候,突然發現安祿山也在朝堂。
估計是這兩日剛回來。
和李瑄在邊塞不同,安祿山每年都會通過驛站跑回到長安兩三次。
進獻各種奇珍異寶,以討李隆基的歡心。
除此之外,安祿山在朝堂上的朋友沒幾個,李林甫算半個,兩人各懷鬼胎。
安祿山還在長安留有耳目,任何大事件,都逃不過安祿山。
他判斷是否對他有利,第一時間趕回來。
在結婚之前,李瑄上奏建立濟生堂。
重新確立醫者在大唐的地位。
其實,醫生在大唐的地位並不低。
自古以來,厲害的醫生,如神醫華佗,醫聖張仲景,都是當官的。特彆是張仲景,在漢末為一郡太守。
至唐代的時候,著名的藥王孫思邈被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