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章 夷狄禽獸
在木杆可汗率部逃離戰場之後,突厥人的敗相也越發的無可挽回。
此時的戰場上交戰仍然非常激烈,但整個戰場卻並不統一。這些突厥士兵們不隻各自為戰,有的地方甚至還在自相殘殺。
各種雜亂的號令聲不絕於耳,散落在戰場上的豪酋們都在爭相發號施令,力求能夠招聚更多的士卒為己所用,但結果卻是事與願違。
那些在戰場上遊蕩廝殺的突厥軍士們非但沒有重新聚結起來的趨勢,反而就連這些豪酋身邊原本受命的士卒在見到散落在戰場各處的給養物資與胡亂遊蕩的牛羊牲畜之後,也都紛紛離開隊伍,各自爭先恐後的撿拾抓取起來。
反觀西魏諸軍將士,在罷戰的軍令下達之前,仍在保持著陣隊衝殺的進攻。而這種有組織的戰鬥模式在麵對突厥那一眾散兵遊勇的時候,無疑是戰力碾壓的存在。
隨著突厥大軍陣勢被衝潰,李泰便也退出了一線作戰的序列,此時的戰場上亂成一團,重點已經不再是為將者身先士卒的率隊衝鋒陷陣,而是要在這混亂的戰事當中做出有效的協調指令,使得整場戰鬥能夠向著對己方更加有利的方向發展。
自古以來,任何勢力的發展都是兼並容易而凝聚卻難,此時的戰場上突厥人的表現也完美的體現出了這一點。
由於多路分兵和司職不同的緣故,眼下戰場上投入作戰的西魏將士也不過隻有大幾千人,這還包括了之前便率先發難於突厥大營中央的楊忠這一支人馬。而戰場上活躍的突厥將士卻仍有數萬人眾,但卻被這幾千西魏精兵全麵壓製著,真正能夠進行有效反擊作戰的微乎其微。
這數萬突厥軍眾彼此間配合生疏丶乏於默契,儘管卒員眾多,但卻完全做不到協同作戰丶進行各種戰術上的配合,反而從一乾豪酋到那些士卒們個體全都充滿了自己的想法,但這樣一來非但不能成為彼此的助力,反而互相拖累。
其實這種卒員數量龐大的大軍團,真正來自對手的危機並不是很大,自身的組織協同能力才是真正影響戰鬥力發揮的真正因素。
李泰之所以敢於率部北上進擊突厥,也是因為認定眼下的突厥組織力和凝合度遠遠跟不上自身勢力的發展。一旦遭遇真正的高強度的打擊,其內部組織必然會產生裂痕丶乃至於崩潰。
誠然曆史上突厥的崛起很有幾分勢不可擋的架勢,但不可否認的是突厥的崛起也是發生在沒有強硬外力乾涉的情況。
一旦中原王朝完成了整合,將注意力重新投放回塞外漠北,哪怕那時的突厥已經是一個強大草原帝國完全體,麵對各種層出不窮的外交手段與連綿不絕的軍事打擊也是疲於應對,難以再維持其內部的統一與強大的形態。
不過儘管此時戰場上突厥的指揮係統與軍事組織已經被摧毀,戰鬥還是又持續了不少的時間,各處小群體的戰鬥仍是遍及戰場各處。
這些突厥士卒們的戰鬥意誌仍然非常頑強,或是父子丶或是兄弟,他們仍在儘可能的搜集戰場上散落的物資,一邊交戰一邊試圖脫離戰場。頑強好鬥的特性顯露無疑,但是由於秩序的崩潰,阻撓他們順利逃離戰場的往往都是與他們懷有一樣性情和目的的其他突厥士卒。
等到戰鬥進行到後半段,西魏將士們也都逐漸遊弋到了戰場外圍,開始著重攔截阻殺那些試圖逃脫的突厥士卒,但是突厥大營中的戰鬥仍然非常激烈,這些突厥人自相殘殺起來那也是下了死手。
當眼見到實在逃脫無望,再加上長時間的奔逃與戰鬥以至於體力耗儘,那些突厥士卒們才開始紛紛棄械投降。
相對於之前戰鬥時的凶頑姿態,這些突厥人在選擇投降之後又顯得尤其恭順,他們用隨身攜帶的小刀割斷弓弦,身上剩下的箭矢也將箭簇朝下的深深插入泥土中,而後再將武器遠遠的拋出,最後便自己匍匐在地,四肢也都緊貼在地麵上,極力的表現出自己的無害與恭順。
「胡性殘暴好鬥,但也畏強懼死,一旦力戰不勝,則就不免奪誌喪膽丶搖尾乞活。」
宇文貴策馬來到李泰麵前,指著那些伏地請降的突厥士卒們說道,因見李泰還是皺眉不語,便又講起這些草原胡族在處理詐降敵人時的殘忍手段,往往都是慘絕人寰的虐殺,甚至有的一個部族但凡有一個降人外逃,部族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