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在詢問了李建國,知道他對於賣魚沒有什麽抵觸後,便每天下十到十二條網,早上早早的牽著馬車去取網,回來擇魚,然後他和李建國去賣魚,梁月梅上工,陶大強拾網。
安排的井井有條。
而且因為提早了時間,李娟和李強兩個還能坐著自行車去上學,還挺開心。
兄弟兩個每天都能進帳幾十塊錢,李建國的思想也慢慢發生了轉變。
一天掙這麽多錢,還掙啥工分啊?
付出的也不過就是起得早些,去市場裡吆喝兩聲而已。
瑪縣的自由市場在石城收費一個星期後也開始收取了攤位費。
和石城老街不同,這邊一開始收攤位費,擺攤的一下子就少了不少。
據李建國回來說,那些不想交錢的,直接就把擺攤的位置往東移,移出了城,在烏伊公路路邊擺了起來。
憑心而論,這攤位管理費其實不高,甚至比石城還要低,一個攤位基本上就是一到三毛錢。
但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彆說一毛,就是五分錢,那也是錢,關鍵時刻有大用的。
然而,他們挪了位置,人流量卻並沒有跟過去——畢竟現在的市場已經固定了大半年,從原來的黑市轉過來的。縣城裡的人已經習慣了市場的位置,突然變化之後,雖然那邊的東西便宜,但遠啊。
不是誰都有自行車的。多走一兩公裡路,來回要花費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對於早上上班工作的人來說,這時間還不一定耗費得起。
所以大部份人買東西,還是在這邊的市場。
而市場攤位少了,擺攤的交了管理費,賣的東西自然而然的就開始漲價。
「有幾個賣魚的過來找我,想給我說把魚價提上去。」李建國在飯桌上給李龍說,「我沒答理他們。他們那一個個拿著幾公斤十幾公斤魚,提一點就提一點了。我這六七十公斤魚,本身就沒原來小海子魚好吃,提一點價,那指不定就沒人買了。」
「是這個道理。咱們不缺這幾毛管理費,還是按原來的來。」
「好些個老客還說哩,說原來的魚好吃。有些人還記得你和老爹哩。」李建國說著笑了,「我就告訴那些人,我們是一家子的,人家說怪不得老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還真是這樣。我還給他們說,等過段時間我們就送小海子魚了,現在那裡得休息一段時間。」
「的確是得休息一段時間。」李龍說,「其實裡麵大魚還不少,就是中等的魚讓咱們逮了不少——馬上該澆冬麥了吧,那之前小海子裡要灌水,到時可能就逮不了多少了。」
這個話題就這麽打住了。雖然大海子的魚賣的沒小海子貴,但量大啊,一次頂得上小海子的兩次,而且李龍也看出來了。大海子四周雖然有好些個村子,但真正實施逮魚賣錢的,也就是自己一個。
每次劃著名輪胎到裡麵下網,感覺那個孤獨啊。
時間一天天過去,很快,中秋團圓節到了。
中秋節這時候還不是法定假日,單獨的話是不放假的。但今年的中秋和國慶合在了一起,是要放假的。
中秋節的頭兩天,家裡就已經開始準備過節的東西了。
「小龍,院牆邊上有我撿來的那些木頭棒子,還有你拉回來不能做家具的鬆木枝子,我捆一起了,還有這盆麵,你拿著到後麵東莊子去給柴老爺子,你大哥和他家說好了,讓他幫著做鍋盔。」
鍋盔原本是甘陝一代特有的食品,北疆這邊大部分的傳統漢人,在支邊青年來之前,是從甘陝那邊跑過來的,當然還有更遠的,小刀會起義或者跟著左宗棠丶林則徐過來的,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甘陝過來的漢人在這裡安了家,不僅帶來了蘭銀官話,也帶來了那邊的特產食物和生活習慣。
柴老爺子做鍋盔在村裡是一絕——柴家原本就是本地老莊戶,建村前就在。他做鍋盔也方法也是比較獨特,扣在一起的平底鍋裡放上和好的麵——當然麵裡是要加材料的,具體加哪些東西李龍也不清楚。
平底鍋兩個扣在一起放中間,上下各放一個桶,桶裡燒劈柴,因為劈柴耐燒。用上下桶裡的火將平底鍋裡的鍋盔烤熟。
柴老爺子自然也不可能是誰家都幫著做,這得看關係。李建國還是有這個麵子的,所以李龍把東西送過去之後,柴老爺子痛快的答應了。
「明天下午過來拿就行。」
「好哩。」李龍應了一聲,和這個矍鑠的老爺子告彆,回去了。
和「有錢沒錢剃頭過年」一個意思,既然要過節,那基本上就是量力而行。大西瓜是要備一個的,至少能夠一家人切著吃,往往都是早早準備了皮厚沙瓤的十多公斤大西瓜。
蘋果這時候也不是那麽貴,也需要備上。有錢的買幾公斤,除了過節平時也吃;錢少的就買幾個,團圓夜的時候擺一盤是個意思。
當然,最不能缺的自然就是月餅。這玩意兒大隊門市部和鄉門市部也會賣,從中秋節開始,能一直擺到過年——至於保質期和會不會變質,沒人去管。
賣完算完。
所以往往到過年了還能看到門市部裡的木頭櫃台裡麵,擺著一紙袋子月餅。通常很便宜,一兩毛錢就能買一塊,到後來變成五毛一塊,這陳年就不知道陳到哪一年了。因為用的糖多,通常還真就不怎麽容易壞,最多裡麵的油變哈喇子了。
李龍看不上這個月餅,早上去石城賣了魚之後,就到石城百貨大樓去買月餅。
買月餅的很多,紙包的繩紮的那種,後世也有模仿的,看著也挺像。裡麵是包著八塊月餅,上麵還糊著一張紅紙,挺喜慶。
李龍算了算,買了六提月餅,這時候月餅餡並不隻有五仁,這讓李龍有點開心。
五仁丶蓮蓉丶豆沙丶棗泥,李龍都是混著買的,各樣都有。
六提月餅算大客戶了,售貨員麻利的把這些統包在一起,用一根繩綁好遞給李龍:
「同誌您拿好了。」
李龍提著月餅然後去了水果區。
「要多少?」
「十公斤蘋果。」李龍說道,「包四包,三公斤一包,最後一公斤來一包。」
伊犁來的大蘋果——這時候阿克蘇的紅富士還不太好往這邊運,畢竟獨庫公路這時候還沒開通,南疆的東西運到北疆來還非常不容易。這也是李龍默許玉素甫把玉農手裡幾毛錢的東西賣給自己幾塊錢的原因——太遠了。
「十公斤?你確定?」售貨員吃了一驚。過來稱蘋果的都是半公斤一公斤,兩公斤就算多的了,李龍直接稱十公斤,妥妥的大客戶!
「對。」李龍掏錢付帳,「麻煩包一下。」
十公斤蘋果也不輕,好在李龍早就準備一條乾淨麻袋,直接全裝進去,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