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救火隊員(1 / 1)

國潮1980 鑲黃旗 1286 字 28天前

民以食為天,肚子在中間,這話不假。

但寧衛民也不光隻在意口腹之欲,變著法兒在餐飲生意上打算盤。

精神文明建設他一樣也沒撒手。

這次他是從法國回來的,雖然沒有再帶回來什麼國寶重器,但他買下了兩個電影製片廠的片庫,手裡掌握了數千部歐洲電影、電視劇,還有紀錄片和卡通片的版權。

正好可以滿足國內廣大觀眾精神食糧匱乏的需要。

所以借著鬆本慶子《李香蘭》6月14日在內地公映一事,寧衛民靠著自己老婆的麵子,也搭載順風車再度與電影局領導和中影放映發行公司的領導相見。

並且當麵提出了自己想要和國內電影行業一些相關單位合作的方向。

按照寧衛民的想法除了希望電影局和中影能給他手裡的那些外國電影發個“特許通行證”之外,也希望兩家單位的領導們能為他和他們的下屬單位合作穿針引線,介紹撮合。

具體說來他是想把自己買下來的這些歐洲電影,從中挑出一些票房成績較好的,已經證明了商業價值電影,或者那些由名導來導演,有大明星出演的影片,先拿到國內來,讓譯製片廠譯製成中文。

然後把那內容符合國情能夠通過審查的電影,在內地影院上映。

而這些影片的發行和上映模式,他願意完全按照國內對於國產片的現行政策來。

自己隻賺賣拷貝的錢,和發行音像製品的錢,而放棄分享票房分成的權利。

至於那些受政策限製,沒法通過審查的電影,其實也不會浪費。

他想無償贈送拷貝給國內各大電影學院,戲劇學院,作為內參影片和內部資料。

以此來幫助國內電影行業的學子們提高專業水平,也算是為國內電影行業了解歐洲電影發展趨勢提供了一個途徑。

說實話,儘管寧衛民提出的這些建議是他充分考量到互惠互利的需要,完全建立在有利於國內電影部門的角度提出來的,而且非常尊重中影放映發行公司的利益,主動放棄了最大的票房蛋糕,但他還真沒抱太大的希望能把事兒就這麼辦成。

畢竟國內體製的諸多限製和運行特點他還是了解的。

像這麼大的事兒,沒有霍司長這樣有分量的人從眾作保,為他背書,估摸著很難辦成。

所以他的建議也就是起個投石問路的作用,初衷隻是想探探領導們的口風。

如果對方不反對,表示出有這種願意合作的傾向,他再去真正的努力,想辦法去落實。

對方沒有這個意願的話,他暫時也不會強求,能辦成多少辦成多少,能辦到什麼程度就什麼程度。

他有的是耐心,不介意等到國內電影行業改革,時機成熟的時候。

畢竟目前日本市場還能為他托底呢。

可結果沒想到,他就像走了狗屎運一樣,這些建議一提出來就當場獲得了幾位領導的積極響應和肯定。

幾位領導的反饋居然是相當的熱情,甚至有點迫不及待,馬上就詢問他具體的實行計劃,時間安排和打算投入的資金,完全是一副希望儘快著手落實這些事兒,巴不得展開相關合作的實乾派風範。

這完全出乎了寧衛民的意外,什麼時候國內的效率這麼高了?

這種不合常理的情況簡直讓他懵圈兒。

但他畢竟是個機靈人,沒多久,他就從雙方的言談話語中有點搞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

敢情不為彆的,就因為近年來國內電影市場滑坡的很厲害,已經快讓國內許多以電影為業的機構的單位到了吃不上飯的地步了。

彆看都是衰落,可國內的情況比起日本來,還要惡劣許多。

實際上,從1984年開始,隨著電視機的普及,國內的電影觀眾就開始減少。

隨後,錄像機的推出和優秀影片的匱乏,又進一步導致電影觀眾大量的流失。

僅1986年到1987年這一年間,全國電影觀眾觀影人次就減少了三十一億。

幾乎是突然之間,國內的電影市場就從盈利變得入不敷出。

各地影院都陷入了難以維持的局麵,這讓負責國內電影發行的中影措手不及,完全被打懵了。

怎麼籌錢,能讓這些電影院按時把工資發出來,成了時下最讓電影局和中影放映發行公司頭疼的問題。

而且常言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電影院的不景氣,也間接把影響傳導到了電影製作部門。

其中最慘的就是負責譯製外國電影的譯製片廠。

儘管八十年代中期還是譯製片廠的鼎盛時期。

無論是在演員構成上,還是在廠子製度上,都幾近完美。

拿“上譯”來說,第一代配音演員正值壯年,技術一流。

第二代配音演員經過十年的磨練後已成為中流砥柱。

這個時候,他們無論譯製任何一個國家的電影,都能做到在不僅僅是翻譯,而是原有文化背景上,恰如其分的再創作,讓審美更貼近國內觀眾。

但黃金年代因為市場環境的惡化乍然而止。

隨著大批港台電影通過錄像帶輸送到國內後,國內觀眾的口味一下子就變了。

外國電影可沒有武打動作,也缺乏炒豆兒一樣的槍戰場麵。

對於年輕觀眾吸引力急速降低。

而電視行業的崛起,特彆是今年來優秀的國產電視劇,像什麼《紅樓夢》、《西遊記》、《四世同堂》的播出,也踹了譯製片廠一腳,爭奪走了那些中老年觀眾的注意力。

電影主管部門更是因為經濟上的困難,減少了對進口電影的引進。

再加上國內學英語越來越熱,同時數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利用計算機軟件給電影添加字幕變成了易如反掌的事情,引發了越來越多的人提倡通過字幕看原聲片的呼聲。

這就進一步導致譯製片廠的工作量和資金支持驟然下降。

那是空有十八般武藝在手,卻沒了用處啊,是要多尷尬有多尷尬!

而且時代也在加速,像過去那種精雕細琢的工作模式變得不合時宜了。

如今翻譯一部電影,很難再給配音團隊一個月的時間,讓其充分了解電影的文化背景,揣摩電影角色的心理。

總之,許多原本帶著崇拜之情來入行,卻未經鍛煉的年輕人都因為這些原因蒙生了退意。

已經有不少好苗子在想方設法調動工作了。

甚至有人還放言說“譯製片已死”,要想活,就得趕緊想轍,另謀出路。

外人或許很難相信,幾年前還很輝煌的“上譯”如今幾乎是無事可做,人心惶惶的狀態,不比那些連年虧損的國企狀況好多少。

要說起來,還多虧這兩年外國人來國內拍攝的大製作影片較多,不管是在甘肅正在拍攝《敦煌》,還是故宮剛剛殺青的《末代皇帝》,又或是寧衛民撮合日方和國內三大電影製片廠聯合拍攝了這部《李香蘭》。

他們在國內花費的金錢,大大緩解了國內幾個電影大廠的經濟窘境,否則國內現在就是全盤潰爛,到處都是缺錢的口子了。

所以現在寧衛民居然主動提出合作,而且合作的方式還是能夠立竿見影創造利潤,馬上解決國內電影行業實際問題的,可想而知電影局和中影公司的領導們有多高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