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軍情捷報
汪廣洋此人真是越來越討喜了,而且他的能力其實也著實不弱,否則朱元璋也不會特意把他調回來升任左丞相,當年他敗給楊憲的關鍵因素就是朱元璋希望楊憲贏。
現如今被磨礪成了個好好先生,也不知是好是壞,不過朱標還是頗為欣賞的,最起碼他知道敬畏,人有了敬畏之心才能走的長還。
約好下午一起商量的事情後,朱標親自送汪廣洋走出了奉天殿,等他千恩萬謝的躬身告退後,朱標扶著腰看向了遠處,注意到一個有些佝僂的身影。
劉伯溫已經這麼老邁了,朱標也很久沒有注意他,自跟楊憲決裂後,劉伯溫就一直遊離於中樞之外,極少參與朝政,可能這個聰明人看透了許多人的未來,也正因此才會被朱元璋囚禁在這京城之中,求退而不得。
朱標看了幾眼後就轉身回去了,今天的奏章也送過來了,他還得儘快批閱完,然後去中書省跟汪廣洋商量一下,想必很多官員都忐忑不安了,畢竟每次變動都會影響許多人的仕途。
回禦書房後花了一個多時辰就批閱完了今日奏章,現如今的奏章好批多了,都是乾貨一目了然,而且瑣事居多,很好決斷。
朱標剛讓人把批閱完的奏章送到老朱那邊,正準備出門去中書省,結果就被兵部尚書迎麵攔下了:“殿下,聖上何在?西南送來六百裡加急軍情急報,還有一封夏國國主明升的親筆信,現在急需聖上決斷。”
朱標一聽趕忙領著他朝謹身殿走去:“看尚書的臉色應該是好消息,湯和過江了?還是傅友德攻進階州了?”
兵部尚書一路急步走的有些喘,聽到朱標的問話喘了幾口氣說道:“殿下明鑒,湯帥雖然依舊被江河所阻,但德慶侯廖永忠已在其前攻克瞿塘關,打通了前路,湯帥也可直入夔府了。”
朱標聞言也是眼睛一亮說道:“巴蜀之地易守難攻,但是若能儘快攻入腹地,依仗堂皇大勢有望在一個月內結束戰鬥,如此我大明就能省下一大批糧草了。”
兵部尚書聞言笑道:“殿下可說錯了,德慶候夠快,但是潁國公更快,已經連破階州、文州、漢州,進圍成都,其餘地方的守軍也都望風而降,老臣以為這時候覆滅夏國的捷報也在路上了。”
朱標聞言也忍不住樂了起來,正好此時到了謹身殿,兵部尚書進呈軍情急報,還有早些時候明升親手寫的求和信。
朱元璋麵色平淡的看完了急報,至於明升的信根本懶得拆看看,然後看向朱標說道:“得勝不過早晚的事,至於如此高興嗎?”
朱標聞言笑著說道:“得勝是小事,不過能在秋收前得勝可太讓兒臣高興了,今日慶陽府和平涼府都來了奏報,其境內已經連續兩個月沒有下雨了,到了秋冬恐怕還需要朝廷賑濟,現在能省下糧草自然再好不過。”
一旁的兵部尚書感歎道:“殿下愛民如子實乃國之幸事。”
朱元璋笑了笑轉頭向兵部尚書吩咐了幾句,他的判斷也是一樣,徹底大勝的捷報應該在路上了,朝廷現在就得準備些高級官員接管巴蜀州府,務必要做好安民事宜。
巴蜀物阜民豐,朱元璋希望能接受的是一個富庶的天府之國,而不是又一片斷壁殘垣,於是又傳令中書省立刻製定計劃,六部官員予以配合。
就在朱元璋安排事務的時候,朱標也翻看了一遍西南送來的軍情急報,原來潁國公傅友德當日受命征虜前將軍,與征西將軍湯和分道伐夏,湯和率廖永忠等乘舟從水路攻瞿塘,傅友德率顧時等以步騎出隴西。
等到了地方後召集諸軍聲言兵出金牛,而暗地裡卻率軍直趨陳倉,攀援岩石,晝夜行進,抵達階州,擊敗夏將丁世珍,攻克此城。
當地守軍戰敗後弄斷白龍江橋,希望能暫緩傅友德大軍鋒芒,結果傅友德連夜修橋渡江,攻破五裡關,進取文州。
然後渡過白水江,直趨綿州,當時漢江水漲,不能渡江,於是想到了攻心之計,便削成數千木牌,將攻克階、文、綿的日期刻上,投入漢水,讓它們順流而下,夏兵見此自然軍心大亂,傅友德一鼓作氣拿下多城進取成都。
朱標看的欣喜,有勇有謀不愧是大明第一將,放下奏報後對朱元璋說道:“此戰論功以潁國公為首,父皇應大力嘉獎。”
朱元璋聞言有些無奈,本來是想讓湯和立下大功的,他選的那一路也遠比傅友德那一路好打,結果卻被江水暴漲所阻。
不過好在湯和到底是大軍統帥,部下的功績本也是他的功績,以此恢複個國公之爵也夠了,其餘人也不會說什麼,自然傅友德也得好好嘉獎了。
隻不過都到國公了也確實不好在升了,朱標提醒道:“李善長升任太子太師了,那太子少師的職位也可作為嘉獎。”
朱元璋聽後點點頭說道:“看來你還挺喜歡傅家人的,他那個小子你不都是當親隨用的嗎?”
朱標笑道:“哪怕多疑如曹操都喜歡典韋許褚呢,兒臣自然也喜歡憨厚的武將。”
過了一會兒汪廣洋胡惟庸領著六部主官走了進來,行禮後就開始商討該派何人去主持大局,商討了好一會兒都定不下來,實在是頂級文官緊缺。
巴蜀剛剛被平定,其內百姓肯定是人心惶惶,有威望有能力安撫的文官基本都在這兒了,可他們也是一個蘿卜一個坑,他們去了巴蜀,那他們留下的坑又找不到合適的人填。
楊憲身死的時候可牽連了不少人,浙東文官損傷慘重,哪怕沒死也都貶到地方上去了,更何況現在還要整頓官署衙門。
朱標在旁聽了一會後說道:“不如讓誠意候劉伯溫去,此人威望能力都足夠安撫巴蜀百姓,想必到明年就可正常征收賦稅了。”
其餘人聽到這兒都沒有說話,誰都知道劉伯溫的本事,可所有人也都知道聖上不希望劉伯溫離京,所以沒有人敢主動舉薦他。
朱元璋基本就是下意識的皺起了眉頭,也不知為何他就是不喜歡劉伯溫,開國之後更是如此,不把他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就是不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