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
陳正泰這一套手法,當真是讓李世民打開了一道新的大門。
他一直都在想,這天下變了,可是怎麼變的,變成了什麼樣子,或許說……怎麼去利用這些改變?
對於這些,李世民是門外漢。
他不懂。
他還是那個謙虛幾下,百官們吹捧幾句明君,而後跨上馬,操起刀來一陣亂砍的漢子。
可這一套……行得通嗎?
李世民已經覺得自己砍人的效率很高了,不出意外的話,在自己的人生到達終點之前,還能乾死幾個國家。
可現在……他才發現,陳正泰這一套手法,才是真正的高端且有格局。
直接利用甲胄,將對方拖垮,弄得人家民不聊生,民怨四起,改變對方的戰爭形態,把對方拉到了自己的棋局之中。
這就好像下象棋一樣,自己製定好了規則,弄好了棋盤,而後告訴對方,這象棋了最厲害的便是‘馬’,我把你的棋子全部換成馬,你就無敵了。
等到對方喜不自勝,自以為天下無敵的時候,結果他發現陳正泰這個狗東西手裡的棋子卻是全能的,人家不管是啥,捏著一個棋子,直接拐三個彎都能乾掉你。
為何?
因為棋盤是他的,規則也是他製定的,管你是車是馬,輕輕鬆鬆的就絞殺了你。
那高句麗,錢出了,百姓也盤剝了,最後卻是輸得一塌糊塗,什麼都不剩下。
這是真正的管仲之才啊。
而陳正泰就不輕鬆了,麵對李世民的詢問,卻是沉默了很久才道:“兒臣蒙受聖恩,已是感激涕零,如今僥幸得了一些功勞,怎麼好意思要賞賜呢?陛下若是在賞賜兒臣,兒臣便要無地自容了。”
長孫無忌和張千站在一旁,聽到陳正泰的這番話,長孫無忌先是倒吸一口涼氣,忍不住心裡叫厲害,說是慚愧和無地自容,又是謙虛又是拒絕,這擺明是胃口不小。
要知道,若是真的謙讓,肯定會說,要不陛下隨便賞我一點錢吧,或者給我一點地吧。
如此一來,皇帝就坡下驢,大手一揮,好,賞了。
可若是再三辭讓,恰恰讓陛下不得不親口說出賞賜,而皇帝開了口,當然不能賞得太少的,畢竟……這是天大的功勞。
等於是又將皮球踢回了李世民的腳下,意思是,你自己看著辦吧。
李世民則是笑吟吟地道:“朕一直說,誰若是拿下高句麗,便敕封為王,正泰現在乃是郡王,理應再加一爵,加封為親王,長孫卿家,你看如何?”
長孫無忌當初可是吏部尚書,在這件事上,他是比較有發言權的。
長孫無忌便道:“按理,除非追諡,否則異姓不能封王。隻不過當下,朔方郡王本就已是王爵,已是破例,不過既然已經破例了,那麼再破一例,想來也無人反對。”
李世民點頭道:“朕也是這般想的,此事,待三省一閣討論之後,再行頒布旨意吧。”
李世民顯然是樂見其成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反正陳正泰的兒子,也算是李世民的半個血脈。
朕自己的兒子都要封王,自己的女婿和外甥當個王又怎麼了?又沒吃彆人家的大米。
這事……李世民也覺得理應沒人反對。
就算有,也可以強力推動。
畢竟這功勞不小,足夠堵住所有人的嘴了。
陳正泰於是謝了恩。
李世民又忍不住感慨地道:“卿家了卻了朕一樁心事啊。”
他又打起精神道:“這高句麗,已是懸孤了數百年,朕打算辟其為郡縣,永為我大唐疆土,如何?”
陳正泰道:“這是理所當然的,本來樂浪、遼東便為中原所有,今日不過是完璧歸趙而已。”
李世民則是道:“隻是,如何治理呢?”
這確實是個問題,這地方太偏僻了,一旦中原出了亂子,便立即會有人作亂,脫離中原的統治,若是不解決這個問題,讓人寢食難安啊!
陳正泰道:“一切的問題,還在於世族,曆來這等地方的世族,都有割據一方的意願。那些封疆大吏,若是在此治理,不得不順從地方的世族,可一旦順從,百姓們便遭殃了,於是百姓便對朝廷離心離德。而若是對世家大族置之不理,這些世族掌握了此地的經濟民生,一旦要作亂,朝廷也無計可施。”
“那唯一的辦法,就是遷民。將這裡的世族,統統遷居去河西,河西有大量的土地,朝廷在這裡收了他們一畝地,便在河西補償他們一畝,甚至是兩畝。他們若是不肯,則趁著這一次機會,直接將他們一鍋端了,令他們灰飛煙滅。而若是順從的,便可通過贖買的手段,得到他們的土地。再將他們的土地,置為朝廷所有,以永業田的方式,分發給無地的百姓。”
“如此,有三個好處!一方麵,遷走了這些世族豪強,令大唐委派的地方官吏,可以直接對百姓進行管理。其二,分發了百姓土地,便隻征收他們的糧稅,令朝廷有了一個直接的稅源。其三,百姓們得了土地,自是對朝廷感恩戴德,再無反叛之心,畢竟……這高句麗王高建武人等,暴虐不仁,橫征暴斂,百姓們已是深受其害。而這些高句麗世族奴役百姓,欺負良善,也是常有的事。朝廷為百姓們除去了這兩害,百姓們自然再不會叛逆了。”
李世民亦是認同地點頭道:“這是個好辦法……隻是,那些世族會同意嗎?”
陳正泰顯得胸有成竹,道:“他們想不同意也不成,如今他們是敗軍之將,到時強行遷走之後,到了河西,便由不得他們放肆了。河西距離這裡有數千裡之遠,他們再也無法還鄉,隻能視河西為故地,且到了河西之後,舉目無親,唯一的辦法,就是緊緊抱著兒臣的大腿,如若不然,他們是去了高句麗的根基,倘若日後還有異心,兒臣反手之間,便教他們灰飛煙滅。”
這說的是實話。
其實陳正泰的遷民之策,延續的乃是西漢朝廷的老辦法。
這個辦法很有效。
當然,漢武帝雖然能夠成功,是因為漢武帝得到了儒家的支持,針對的乃是地方的豪強。
可現在……卻不一樣了,因為那些支持漢武帝的儒家,以世族的方式,取代了地方豪強,成為了帝國的根基。
世族大概萬萬想不到,有一天,會有一個叫陳正泰的家夥,用他們老祖宗的辦法來對付他們。
李世民便笑道:“不會出亂子即好,這河西之地……不知要聚集多少世族。到時……倒是難為了你。”
說到這,李世民搖了搖頭,歎息。
世族的危害,李世民是很清楚的。
陳正泰的這一套贖買政策,當然有利於大唐的統治,卻也讓這河西之地變得充斥了世族,這些世族……從天南地北而來,是最讓統治者頭痛的。
當然……其實他不知道……陳正泰是很喜歡這些世族的。
一開始的時候,陳正泰也覺得是請了一群大爺來。
不過很快……陳正泰就發現世族的優點了。
這些人幾乎是天下的精華,最大的表現就在於,識字率很高,比如清河崔氏,人均都是秀才以上的水平,引經據典,張口就來。
這導致整個河西之地,雖然人口不過數十萬戶,可是識字率卻高達了可怕的三成。
三成是什麼概念?
這即便是放在一千多年之後,工業革命開啟了相當一段時間,許多工業國也未必能達到這可怕的識字率。
因而……二皮溝大學堂開始在河西的蘭州開設了新學堂,報名者極多,而生源也是極好。
做任何學問,無論是數理化,其實都需要基礎的,一個讀過書的人,就是比目不識丁的人學東西更快,因為人家自幼就掌握了學習的方法,理解能力強,接受能力也很強。
新學堂今年招生了一千三千人,其中大半數,都是新校區生員。
而世族還有一個可怕的地方,那便是,彆看他們好像傻乎乎的隻曉得研究儒經,可實際上,他們是天下最精明的人!
從前學經文,是因為玩這個才是統治階級,上檔次,能給自己的家族提供區彆於庶民的優越感。可到了河西之後,他們親眼見證了數理化所造成的巨大力量,意識到作坊才能帶來更多的財富。明白到有些學問,居然能增加糧食的產量。也明白……那軌道交通,源於人們對於物理的認識。
於是乎,相當多的世族子弟,已經毫不猶豫的丟掉了儒經,嘗試去明白這些新的學問了。
當然……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從前在國內,隻要他們能欺壓百姓,就可以獲利。所以極聰明的相互聯姻,確保自己繼續維持統治地位,與此同時,瘋狂的兼並和侵吞百姓的田產。
可到了河西之後,四周都是蠻夷之地,在那裡,也沒有什麼小民的土地給你侵占,想要發財,不能將目光落在河西的隔壁鄰居身上,而是需要目光放在其他地方。
這些人便迅速的改弦更張,開始信奉起了漢武帝時期最流行的公羊學理論,用這些理論武裝自己,將張騫和衛青、霍去病這一類的人視為偶像,大肆建立各種張騫、班超以及衛青、霍去病的祠堂和武廟,到處灌輸強民之類的思想。甚至大規模的讚助一些人向西域深處進行探險活動。
這種種的行為,真真是看的陳正泰瞠目結舌。
某種程度而言,這些混了幾百年,還一直維持著巨大家業的家夥們,你不得不佩服他們,要知道……王八也未必能活得比他們的家族更久呢!
這等人適應能力特彆的強,一到了河西,立即能審時度勢,而且迅速的將在關內對付尋常庶民們的那一套,放在了周邊的異族上,各種的花樣頻出!
對內,不斷的叫囂著要增強防衛,鼓勵人們習武從戎,對外,四處挑釁、探險,天天盯著吐蕃和西域諸國,還有其他遊牧部族,眼睛都要紅出血來了。他們的子弟,人人都學諸葛孔明,開口就是隆中對,仿佛已把這天下諸國,都已安排的明明白白,似乎早有堅持不懈,子子孫孫,發揚著愚翁移山的精神,非要將人家打殘不可。
某種程度而言,現在的河西,就是一群披著儒家皮,斯文有禮的強盜們組成的一個集團!
在這個集團裡,人們以陳家為核心,陳家惦記著彆人家的‘媳婦’,並且相對應的,開始慢慢的在此基礎上,產生了與關內所不同的習俗和民風。
不說彆的,就說一個崔家,據陳正泰所知,崔家已經掌握了大大小小數十份的輿圖,有吐蕃的,有車遲的,有大宛國的,這都是崔家的子弟,冒著巨大的風險,以商業交流和探險的名義,用腳丈量,而後繪製出來的東西,聽聞這輿圖十分精準。
這他麼的不是強盜嗎?難道還真是什麼詩禮之家?
而對於陳正泰而言,陳家想要確保自己在河西的地位,一方麵是陳家需要不斷的壯大自己,同時需要不斷的握著河西、朔方和高昌等絕大多數的土地!
說穿了,隻要陳家的實力,比第二大家族加此後前十大家族加起來,都有壓倒性的優勢,自然而然,便是真正的河西之主。
而另一方麵,則需遷徙進來更多的世族,隻有遷徙進來的世族越多,才可以給其他家族摻沙子,形成一超百強的局麵。
所以對於這高句麗的世族……陳正泰是一點都不嫌棄,還很是歡迎,不就費點地嗎?河西有的是。
此時,李世民的心情顯然格外的好,和陳正泰說了不少自己一路來的見聞:“無論是樂浪還是遼東,都可種植莊稼,隻要有糧,朝廷便可牢牢掌控。還有,這天策軍……聽一路所見所聞,都說他們令行禁止,實在難得啊!”
陳正泰笑了笑,這一點,他沒有謙讓,天策軍的軍紀曆來是最好的。
“一代新人勝舊人啊。”李世民笑著打趣道:“朕和當初那些老東西,都已經垂垂老矣啦。現在行軍打仗,這天策軍中,倒是出了不少的將才,這些人……將來便是第二個李靖,第二個程咬金。此番他們也立了極大的功勞,依舊還要賞賜。”
陳正泰自是欣喜不已,於是笑道:“他們若是知道陛下對他們如此賞識,一定感激涕零。”
李世民則是搖頭道:“可不是朕賞識他們,而是他們自己用命。如今朕總算解決了這高句麗的心腹大患,可以高枕無憂了。這幾日,朕在這裡住一些日子吧,也好體會一下樂浪的風土人情。不急著回去……”
長孫無忌則是在旁道:“陛下,回程時,是走陸路還是海路?”
長孫無忌小心翼翼的看著李世民,很是緊張的樣子。
李世民頓時就明白了長孫無忌的意思了,便笑道:“看樣子,長孫卿家是想自己的兒子了吧,若是走海路,少不得要途徑百濟的仁川吧,是在仁川登船嗎?好吧,朕也嘗試一下海路,海上風浪急,還是有一些風險的,當然,朕也不畏這風險。”
這倒是被李世民一下子點中長孫無忌的心思了,很顯然,李世民有時候還是挺體諒大臣的。
長孫無忌則是長長的鬆了口氣,他喜不自勝地道:“謝陛下。”
李世民點了點頭,轉而道:“就是不知,這百濟國又是個什麼樣子。”
他說著,含笑,似乎又想說,不如乾脆順道將這百濟也滅了吧,留著礙眼。
陳正泰卻是笑了,他對此,沒有任何的意見,李世民高興就好。
在強悍的實力跟前,就是能這麼有底氣!
不過李世民卻沒有繼續在這個問題闡述下去。
此時得意歸得意,他還是留著幾分理智的,人家畢竟沒有犯錯,何必要動武呢?
大唐還是講道理的。
次日,陳正泰便帶著李世民在這國內城轉悠了一日。
李世民看得興致勃勃,口裡道:“此地民風,看來與我大唐也並沒有什麼分彆。不過此地,若是走陸路,實在太遠了。還是在此多建一些港口,利用海船來往,或許更為便利。”
陳正泰點頭道:“正是,兒臣也是這樣想的。至少現在,朝廷是沒有餘力在此地修建鐵路的,用海船來互通有無,價格低廉,而且一旦有了需求,對於海船的製造發展,也有莫大的好處。”
李世民看了陳正泰一看,忍不住笑道:“朕想的是如何控製此地,你想的卻是發展你的船?”
陳正泰也是樂了,道:“就如陛下這幾日掛在嘴裡的一樣,天下變了,這造船業的發展,不也是其中之一嗎?從前的時候,百姓們飲毛茹血,是先民們,不斷的利用手中的工具,方才有了中原的繁盛。這甲胄是工具,海船也是工具,世間萬物,都可製為工具,讓這些工具,為我大唐所用,又有何不可呢?”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筆趣閣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