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放心,朕雖然給不了他一個天下,但至少能給他最大的富貴。”
事已至此,話也說到了這個份上,鄭妃知道自己再糾纏下去也沒用,皇帝這句話就是最後的恩典。自己如果接受,那麼常洵日後至少能做一個富貴王爺,甚至可能是天字第一號的富貴王爺,而如果自己儘然還膽敢拒絕,那麼等待自己和常洵母子的……就難說了。
“是,皇上,臣妾明白了,謝皇上恩典。”鄭妃悄然歎了口氣,用儘了平穩的語調回答道。儘管語氣中顯然帶著某種釋然,但更多的卻仍然是濃得化不開的惆悵。
朱翊鈞看著她,認真地問道:“你真的懂了?”
鄭妃知道自己與皇帝之間仍然感情深厚,隻要不慫恿常洵爭儲,皇上對自己的容忍限度依舊很高很高。因此,她並不十分惶恐,隻是露出一些詫異,問道:“皇上何以有此一問?”
朱翊鈞看著她的眼睛,發現她的確坦然而又有些迷惑,知道她的確沒有理解自己的意思,不禁收回目光並搖了搖頭,道:“朕是答應給常洵最大的富貴,但你也要知道,這個‘最大’到底能有多大,除了朕之外,還有另一個人能夠影響。”
另一個人?
鄭妃的第一反應是慈聖李太後,但她馬上就意識到自己想錯了。慈聖太後固然是皇上生母,但大明的太後又不是漢朝的太後,隻要皇帝親政,她就自然失去了實際的權力,所以常洵能有多大的富貴絕不是慈聖太後能夠影響的。
鄭妃忽然反應過來,有些不甘地問道:“皇上是說……高閣老?”
“朕知道你心有不甘,但事已至此,你也不要再有這樣抵觸心態,因為這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影響常洵的未來。”
朱翊鈞半軟半硬地道:“你不是不知道大明這些年是靠了誰才做到府庫日豐的……無論出於什麼心態,都不得不承認一件事:如果沒有務實,朕這些年能把皇爺爺時代欠給百官的俸祿還清都不容易,談何如今這般局麵?”
這一點鄭妃也知道,也的確無法不承認,因此隻能輕輕頷首道:“臣妾知道的。”
朱翊鈞忽然輕輕一笑,笑聲中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意味:“天下之事紛繁複雜,但歸根結底,最重要的無非是那幾樣:銓務,兵馬,錢糧。銓務與兵馬意味著權勢,而錢糧則是維持它們的基礎。”
因為有之前的談話作為基礎,鄭妃這次一下子就抓住了皇帝這番話的重點。不隻是關於常洵將來做“天下第一富貴王爺”這件事必須有掌管財政大權的高務實支持,皇帝這話還隱約點醒自己為什麼他不能動高務實。
銓務即為人事,也就是吏部的職司。吏部尚書一職自先帝命高拱高文正公以閣老之尊兼任以來,三十年來一直為實學派所把持。
即便當今吏部天官是先帝帝師之一的陳以勤之子陳於陛,原本並不屬於實學派,但事實上陳於陛自滇緬之戰後便已經失去了獨立派係的身份,已然成了實學派一員——或者說,他哪怕不算實學派,但也一定屬於“高黨”。
誠然,吏部兩位侍郎並不都為實學派把持,這些年來不僅常常有中立派的侍郎任職,甚至個彆時候還會有心學派的侍郎,但那又如何呢?能夠改變大明銓務深受高閣老的影響這一事實嗎?顯然不能。
錢糧也就是財務,這一點就更不必說了。自從高務實出任戶部尚書以來,這位地官一邊展示出他極強的理財才能,一邊積極擴大戶部的權力,完成了“大戶部改製”。
如果說以前的大明戶部是一個看似重要但實際卻權力有限的衙門,天下財權有很多都被兵部、工部等衙門分走,那麼大戶部改製之後的戶部就真的成了把控天下財權的巨臂,說是隻手遮天也不為過。甚至……連內帑能收多少銀子,八成以上也得先經戶部之手。
可以說在如今的大明朝想要辦點事,但凡戶部不點頭,彆說兵部調不動兵,工部開不了工,甚至朝廷各部衙連發公文的筆墨紙硯都買不起!
而戶部大權,毫無疑問操持在高閣老之手,而且闔部上下全是他的親信,幾乎滴水不漏。這麼說吧,就算皇上能一紙詔書解除高務實的戶部尚書之職,但隻要高務實本人鐵了心要和皇帝唱對台戲,那這戶部也完全有本事和皇帝玩陽奉陰違的把戲,使得政令不出四九城。
解決手段不是沒有,比如皇帝也鐵了心,乾脆把戶部上下官員全部撤換,那也不是不行。可是這樣巨大的變動意味著什麼?恐怕天下財務至少數年之內都要混亂不堪,繼而導致其他各部衙也混亂不堪——“兵部調不動兵,工部開不了工”,這誰知道會造成什麼災難?所以這麼做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沒有哪個皇帝會乾這種蠢事。
兵馬,這自然主要指兵部,但也不完全是,至少還要包括五軍都督府(注:禁衛軍編製上屬五軍都督府,但兵部戎政侍郎又領導京營)和錦衣衛等。
在以前某段時間裡,這兵部、五軍都督府和錦衣衛三大主要“兵馬”都和高務實關係頗深。後來在皇帝的暗示下,高務實主動撤出了自己在錦衣衛的絕大部分影響力,如今隻剩王之禎這個錦衣衛左都督。
[注:錦衣衛最高職務是錦衣衛指揮使,但由於往往要加官,因此多加五軍都督府的職務,通常先加都督僉事,再加都督同知,再加右都督,最後加左都督。在官職上一般稱為“某都督府某職掌衛事”。
又由於北京在五軍都督府中屬於後軍都督府轄區,所以通常加官都是加後軍都督府的堂上官。如此,王之禎此時的職務就是“後軍都督府左都督掌衛事”,可以簡稱“錦衣衛左都督”,也有時候朝廷官方會簡稱為“緹帥”,如《神宗實錄》中就多次有“緹帥王之禎”這樣的字眼。
這裡有個疑點,不知道是有了都督加銜之後才能稱緹帥,還是隻要當了錦衣衛指揮使就能稱緹帥,不過從《實錄》的記載順序來看,我個人傾向於後者。
換句話說,除了王之禎這個由皇帝欽點的左都督掌衛事,高務實已經與錦衣衛撇開乾係了。至於王之禎,他在那件事之後也提出過辭職,但皇帝拒絕了。一方麵是王之禎的辦事能力還是很強的,朱翊鈞用起來很順手,另一方麵朱翊鈞也不想搞得那麼明顯,好像整件事就是為了針對高務實一樣。
王之禎與高務實隻是遠親,而且由於是舅家的舅家,根本不在五服之內[注:五服隻論父係,這也是古代男子能娶表姐妹的原因。],故朱翊鈞雖然知道他們有親,但卻並不在意。
按照此時的風俗,無論皇親國戚還是尋常百姓之家,舅舅因為是母親的兄弟,本身可以說是很親的,但舅舅的舅舅那就算了。畢竟隻有父係上溯,哪有母係上溯的道理,亂綱常了屬於是。
錦衣衛是皇帝的親兵,是皇帝的鷹犬,他們既是監督和震懾百官的工具,也是最後的倚仗。正因為如此,高務實當初才會決絕地選擇撤出自己在錦衣衛的影響力,也正因如此,皇帝知道高務實始終把持著底線毫不逾矩。
臣有臣規,故君有君道。朱翊鈞今天之所以願意說服鄭妃,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他和高務實之間已經形成了這樣的默契,而不僅僅因為兩人舊日的感情。
錦衣衛之外就是五軍都督府,或者說當前五軍都督府名義上掌握的最強力量——禁衛軍。毫無疑問,禁衛軍是高務實一手創建的,或者說是他和戚繼光聯手締造。無論如何,禁衛軍受高務實的影響很深,何況現任禁衛軍司令已經由麻貴接任——麻貴腦門上貼著的“高”字沒有誰看不見。
當然,朱翊鈞並不擔心禁衛軍會做出諸如造反之類的事來,畢竟調動禁衛軍所需要的半邊虎符一直都在皇宮之中,高務實對禁衛軍影響再大也不可能隨意調動他們。
但是,這種影響力在某些關鍵時刻仍然可能發揮異乎尋常的作用,比如京城之內出現重大變故,虎符出不了城,但禁衛軍京北大營就在京郊,是可以看到城內大亂的。此時,就不能排除有人能說動禁衛軍做出一些事來了。
不管是要做什麼,隻要這個人打著正義正統的旗號,就可能說動禁衛軍,而前提隻有一個:此人對禁衛軍的影響力足夠大,禁衛軍願意在京師大亂的情況下相信他的話。
誰對禁衛軍有這樣大的影響力?排除掉麻貴自己腦子抽風之外,其實說到底也隻有兩個:高務實和戚繼光。
但是,戚繼光現在已經封了伯爵,作為武臣勳貴,他就要遵守一些舊例,比如無戰事不統兵。所以,他對禁衛軍的影響雖大,但從政治的角度而言,即便排除他主觀上的無論何種意願,客觀上他也很難利用得上這種影響力。
能有利用這種影響力可能的隻有高務實。他是勳貴不假,但更是文臣,是內閣製形成之後不會被視為有造反可能的人之一,所以一旦真出現那樣的局麵,則高務實恐怕就是唯一能調動禁衛軍的人。
當然,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京師大亂,虎符和詔書不能出城。對朱翊鈞而言,隻要京城本身不出亂子,這種事根本不會發生。所以他剛才才會說,關鍵問題在於自己至少要活到皇太子成年。
太子成年,就意味著不會有顧命大臣代掌天下之權,此時再有錦衣衛和淨軍在,京城就亂不了,禁衛軍就不會被人利用,一切就能如往常一般。
最後就是兵部。毫無疑問,兵部其實仍是掌握天下兵馬的關鍵。禁衛軍再強,他們也隻有七萬人左右,而京師周邊諸鎮就有好幾十萬,十倍於禁衛軍。
不過就皇帝看來,高務實在兵部的影響力雖然巨大,但兵部反而是最不需要擔心的,正如當年先帝對他的教導那樣。
當時隆慶已經病重,他將太子召之跟前,與他講述了一些自己做皇帝的經驗,最後告訴太子:“在大明,不論一個文官的權力有多大,你隻要不放鬆兩點,就至少不必擔心這個人成為王莽——廠衛和京營。”[注:見卷二第053章最後一課
廠衛不必說了,高務實全麵撤出影響力,也一直規規矩矩不插手其間;京營已經改為禁衛軍與生產建設兵團,其中禁衛軍是作戰的部分。
高務實對禁衛軍的確保持著影響力,但早在製度建設初期,他就按照舊例把兵符一分為二,半邊留在五軍都督府但由禁衛軍司令代掌,而另外半邊留在皇帝手中。
也就是說,一開始他就把大權交給了皇帝,自己隻是維持影響力而已。哪怕朱翊鈞從皇帝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局麵也很正常,畢竟前些年的大仗都是高務實領兵在打,朝中武將能夠脫穎而出成為禁衛軍司令的人顯然會出自他的麾下,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根本無可非議。
既然如此,那就意味著高務實從未覬覦皇權,他自己的權勢雖然一路水漲船高,但都是靠著頻繁立功得來的——這是結果,而非目的,皇帝但凡要臉,就不可能因此對高務實如何和。
皇帝要臉嗎?是的,這一世的朱翊鈞與原曆史上最大的區彆就是他要臉了。
原曆史上的朱翊鈞也未必一開始就不打算要臉,而是與文官集團鬥得無法要臉,因為要臉就要不了實際利益;這一世的朱翊鈞已經被高務實滿足了實際利益,那當然就得考慮要臉的事了。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朱翊鈞現在最大的述求就是要臉——萬世美名成了他的最高需求。
話說得如此明白,鄭妃終於徹底了解皇帝的意思了,她認命地閉上眼睛,苦笑道:“臣妾知道了,要想常洵將來富貴有著,即便此番受了委屈,也隻能打落牙齒和血吞,甚至還要反過來去求著高閣老……”
朱翊鈞張了張嘴,欲言又止,最後還是狠下心來,沉聲道:“既然知道,就不要說氣話了。”
“是,皇上。”鄭妃吐出一口濁氣,道:“臣妾待會兒就讓家兄國泰拜會高閣老。”
朱翊鈞鬆了口氣,點頭道:“如此甚好。”頓了一頓,又道:“國泰如今是正二品都指揮使是吧?”
鄭妃道:“是。”
“事成之後,朕會升他左都督。”
鄭妃驚詫莫名,道:“皇上,本朝無此先例……外戚從未有任左都督者。”
朱翊鈞擺了擺手,道:“這件事朕去和務實說。”
——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冰封的火焰_eE”、“月濁酒一杯”、“阿勒泰的老西”的月票支持,謝謝!
PS:病快好時不能裝逼,這兩天打吊針掛了八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