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援朝抗倭(卌六)加俸與分稅製(1 / 1)

大明元輔 雲無風 2253 字 24天前

朝鮮那邊海陸大戰連連,大明京師倒是一片升平氣象,至少在表麵上看來,藩屬國打仗仿佛跟自己毫無乾係一般。

在這種局麵之下,新晉東閣大學士高務實近來也似乎格外重視“文治”,又是核準伐元之戰的賞賜,又是清查開藩禁之後剩餘每年需要支出的宗室俸祿等等,總之忙得不可開交。

伐元之戰的賞賜其實好辦,由於此前一些年一直在為此事積攢家底,再加上高務實這一戰雖然出兵極多,但畢竟隻打了幾個月,各種開銷彙總之後並未超出預期,也就不存在東拚西湊、寅吃卯糧的困窘。

何況現在有了明聯儲的存在,後世經濟學中所謂“釋放流動性”的一些舉措也就可以跟上,這便大大緩解了現銀陡然支出可能導致的窘迫,確保了中樞財政的穩定,實際上也就是穩定了國家大局。

即便再如何不喜歡高務實的朝臣,在理財這一點上也不得不對他心服口服,尤其是那些經曆過嘉靖朝的老臣們,一個個都知道當年的朝廷中樞窮到什麼地步。

現在呢?打了一場出兵六十餘萬、持續數月的大戰之後,戶部居然還敢說“府庫可支十萬大軍入朝作戰年餘”——要知道,西南那邊的播州之亂還未平定,還需要源源不斷地撥款給銀子呢。

在這種情況下,戶部居然還能支持十萬大軍出兵朝鮮打上一年有餘,這府庫之充盈是何等的驚人,換做當年根本想都不敢想啊!這樣的戶部尚書,誰敢說他乾得不夠好?

當然,高務實乾得最好的一件事還不是支持打仗這些,在朝臣們看來,高南寧、高大學士近來最大的善政一定是“加薪”!

沒錯,就是加薪。高務實已經在三日前上疏皇帝,提出要給全國上下、滿朝文武官員統統加薪!

這件事出現得極其突兀,此前毫無征兆,但就在他“三辭不可卻”之後接受南寧候與就任東閣大學士不到十日,他就上了那道奏疏,請求給全國官員加薪,而且加薪的幅度相當震撼——越是基層官員加薪幅度越大。

有明一朝的官員俸祿是以糧食作為計量單位的,具體情況是: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從一品,七十四石;正二品,六十一石;從二品,四十八石;正三品,三十五石;從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從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一十六石;從五品,一十四石;正六品,一十石;從六品,八石;正七品,七石五鬥;從七品,七石;正八品,六石五鬥;從八品,六石;正九品,五石五鬥;從九品五石。

此時的一石米大概是90公斤左右,假設米價6塊一公斤,則正一品官員的月俸就是將近四萬七千元,而知縣則隻有四千元。

按照高務實的加薪提議,知縣的月俸將陡然提升至約8000元左右,直接翻倍。而且根據他此前的改革,官員俸祿已經不發糧食等實物了,是直接發銀子,同時也可以選擇明聯儲的小額銀票,這對於官員們而言又少了一層手續——畢竟他們要這麼多大米也吃不完,都是更需要銀子的。

當然,提升較大的基層官員月俸,越是高級官員的加薪幅度反而越小。比如高務實本人,如果不算他的爵位、其他加銜等,隻以其戶部尚書這個正二品部堂之尊來說,原本正俸約為三萬三千元,而在加薪之後,他的正俸也不過相當於三萬五千元左右,提升極小。

這道奏疏最有意思的是,當它被呈上給皇帝之後,皇帝很少見的沒有迅速批複,而是好幾天沒有反應。至於朝廷百官,那就更有意思了,幾乎無人跟高務實唱反調,僅有幾個“表達異議”的,也不過是“質疑”此舉是否有違太祖之願,而且用詞非常溫和。

於是皇帝終於坐不住了,讓司禮監批紅提問戶部,大意是大臣高俸、小臣低俸是為了表明尊卑有彆,促使人人有心進步,如今戶部這個提議不僅大大弱化了大臣、小臣之間的俸祿差彆。

而且,鑒於小臣遠多於大臣,這個舉措很可能導致將來中樞財政入不敷出,“恐不足為後世效”,因此要求戶部詳細說明。

這件事滿朝文武都很關注,而戶部也“不負眾望”,很快便把“詳細說明”呈上了。按照高務實的說法,這一加薪舉動正是因為“小臣”不堪重負,加薪本質上是為了高薪養廉。

高薪養廉這個說法其實不完全,按照高務實的體會,光是高薪多半不能養廉,想要養廉歸根結底還是需要有完善的監督機製和有效的懲罰機製。

不過,後者與前者還是有一定關係的,畢竟你不能讓人家一個縣尊老爺的收入比不上一個熟練的京華工人,這是當前大明社會的實情——如果比不上,縣尊老爺幾乎一定會去搞小動作,無論是權力尋租還是直接貪汙,而朝廷也不可能和太祖朝一樣抓一個殺一個。

不是殺不得,而是殺了也沒用。太祖朝用剝皮揎草之酷刑,殺了十幾萬貪官,可是禁絕腐敗了嗎?沒有,甚至腐敗還愈演愈烈了,因為它本質上違背了正常人的基本思維,導致社會地位與財富收入嚴重錯位。

高務實不認為自己可以讓這些封建朝廷的官員覺得“為人民服務”是天地正理,他隻能通過“社會地位儘可能匹配財富收入”來進行改革和調解,於此同時再提高對基層地方官員的監督,來達到一個相對良好的結果。

他在“詳細說明”中例舉了地方官員的一些支出,例如縣衙其實隻有三個人是真正意義上的“朝廷官員”,而知縣如果不自己聘用師爺幫忙處理一些庶務,其實絕大多數是管不好一個縣的。

然而聘用師爺的花費朝廷根本不管,以知縣自己的俸祿又不夠花,那他不腐敗才怪了,總不能指望大家都虧錢做官吧?要是都有那個覺悟,大明早成君子國了。

師爺問題隻是許多花費其中之一,總之大抵知縣的收入不夠是大明自開國就有的底層BUG,不僅要改,而且要分步驟、徹底改。

例如就說這個師爺問題,高務實除了加薪之外,還建議將聘用吏員直接納入常規財政支出項目,如他說“可使上縣準聘師爺者三人,中縣兩人,下縣一人,定以月俸,例由朝廷供養。”

除了師爺,還包括其他常備吏員、衙役等,也在高務實“朝廷供養”的範圍之內。

但是,這顯然會大大提高朝廷的支出,皇帝猶猶豫豫不敢答應也正是因此。不過高務實在“詳細說明”裡給他算了算賬,或者說給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分稅製。

在這個建議裡,高務實終於對困擾大明兩百多年的稅法真正開始動真格了,他提議將商稅設為常稅,然後按照產品、商品門類確定稅率。大致是涉及基本民生者低稅,附加值高者高稅,暴利者課以重稅。

按照他提交的“詳細說明”來看,至少沒人敢說他以公謀私,因為京華自家的產業起碼都是“高稅”起步,還有不少行業達到了“課以重稅”的標準——老規矩,我自己先交,你們嚼舌根之前不如先好好照照鏡子。

不過,高務實也不是說商稅就要全部由戶部征收,既然叫分稅製,那麼“分”就是個關鍵所在。

如今這個社會比不得後世,哪怕是收稅,付出的行政成本也是遠高於計算機、互聯網時代的,很多東西也沒法精確計算,因此高務實也隻能搞一個比較粗略的一刀切:商稅收入中樞拿六成,地方拿四成。

至於你說地方也有好幾級,總督、巡撫、布政司、州縣等,這些事戶部就不管了,怎麼分那四成商稅可以再議,反正戶部要拿六成,以確保中樞的財政權威。再說,戶部又是給你們加薪,又是幫你們分擔了師爺、吏員、衙役等經常性支出項,拿大頭不是理所當然?

高務實可以肯定的是,如今不管是皇帝還是百官,對他的目的都肯定還有看不到的地方,比如這樣改革之後會對地方經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這一點,他們就不大可能明白——不過時間久了可能會反應過來。

這事說來也不複雜,在之前的大戶部改革之後,地方上不少原先可以截留的銀子被要求上繳,現在又經過商稅改為常稅,那麼這商稅就會成為地方收入極其重要的一項。

任何地方衙門肯定希望自己手裡的銀子越多越好,但這商稅是戶部統核統收的,他們地方做不得多少假,因此唯一提高商稅的辦法就是讓當地商貿變得越來越發達。這就倒逼地方官甚至那些不算官員的吏員們,都不得不想方設法維護營商環境,從而就促進了地方發展。

呃,這麼做會導致房地產泡沫嗎?那倒不會,因為大明的商稅收得非常粗糙,買賣房屋根本不交稅,地方上也沒有多少“土地財政依賴”存在,不會有意願推高房價的,畢竟房價高了其實是導致營商成本提高,對當前大明的地方衙門不僅並無好處,反而還有壞處。

這個做法和高務實以往的改革思路一脈相承,他相信無利益的強迫最難長久,人走茶涼、人亡政息將是大概率事件。因此他的改革一定要讓執行改革的人或者集團取得部分利益,為此不惜“捆綁銷售”。

根據他的經驗,隻要有了明確的好處,執行改革的人就會有動力去推進,哪怕有一天他高務實不管這茬了,這製度也能繼續推行下去。

當然,任何改革都是要跟著時代發展而發展的,封建時代的生產力條件下自然搞不了社會主義,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勞永逸。不過,那要麼是將來下一步改革要做的事,要麼甚至不是他高務實此生能見到的,隻能相信後來人有足夠的政治智慧去解決了。

這個“詳細說明”呈上去之後,又等了兩天,皇帝依舊沒有批複,但卻把高務實召進宮中當麵詳談了一個下午。之後,司禮監終於批紅了票擬,雖然沒有同意全國施行,但卻準許了“南北直隸率先試點”。

試點,這個做法似乎成了實學派二十年來改革的標配。從高拱時代開始,實學派許多改革措施都是先做試點,試點效果好才開始逐步推廣的。這一次高務實托名官員加薪、實則施行分稅製的改革也按照這個套路走了,倒也不錯。

這件事實上影響巨大的大改革,就如此在滿朝上下的默許下波瀾不驚地翻頁了,而此事剛剛塵埃落定,朝鮮方麵忽然送來了一道請求冊封的奏表。

要冊封的當然不是朝鮮國王李昖,他這國王乾了許多年了,早在登基之初就經過大明的冊封,合法性毋庸置疑,不必多此一舉。

現在朝鮮請求大明冊封的是世子,也就是光海君李琿,不過這個請求卻不是李昖發來的,而是光海君李琿被李昖封為世子並領導分朝之後,由分朝的臣子們搞出來上表給大明的。

事關藩屬國世子正統,朱翊鈞也很重視,立刻在文華殿召見了全體內閣輔臣,詢問眾閣老意見。

原本高務實還以為自己在此事上會成為少數派,因為他是反對光海君做朝鮮世子的,然而從朝鮮當前岌岌可危的局勢來看,似乎也就光海君的表現還有點“人主之像”,所以其餘閣老們或許都會支持冊封光海君為朝鮮世子。

誰料結果大出意外,所有閣臣通通對冊封光海君表示反對,隻不過道理卻和高務實所想完全不同。他們認為李昖當前雖無嫡子,但光海君還有兄長在世,豈能不立長子而立他?簡直豈有此理!

在大明內閣看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個原則絕對不能壞!至於有傳說朝鮮臨海君李珒失陷倭寇之手,可能已不在人世,大明內閣表示生要見人、死要見屍,總之立儲這種大事絕對不能馬虎。

高務實雖然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光海君不能為世子這件事的,但既然大家現在如此態度明確,他倒也不願“獨樹一幟”,也表示對這一態度的讚同。

而朱翊鈞在內閣眾輔臣一一表態之後,出於自己的某種心理又打了個補丁,道:“諸位愛卿所言極是,朕亦認為嫡庶尊卑不可亂,既然王之長子尚在,豈有胞弟得封儲位之理?

況且,朝鮮王李昖尚在壯年,日後誕下嫡子的可能也是有的,若朕此時冊封李琿,屆時朝鮮王又有嫡子出生,則朕與朝廷如何自處?”

高務實當然知道皇帝的小心思,其餘閣老們當然也知道,但大家都不點破,高務實甚至主動道:“無嫡而君未老,先虛儲位以待,此正道也。”

朱翊鈞滿意地一拍手,道:“不錯,此正道也!申先生,就按這個意思擬旨回複吧。”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與月票支持,謝謝!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