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七年,歲末,臘月隆冬。
李世民禦駕親征,在遼東染病,於十一月回洛陽休養,在洛陽養病一月,在孫思邈的醫治和李恪眾人的悉心照料之下,病況終於有了起色,漸漸地痊愈了。
洛陽雖是東都,但畢竟不比長安之重,不是正都,天子和太子都離朝已久,終究還是要還朝的。若是依李世民的身子而言,自然是開春後暖和些再還朝最好,但時近年關,國都不可無君,就在李世民病況好了大半,起居無礙後,便起駕還京了。
天子還朝,動輒數萬大軍,儀仗前後綿延數裡,有右威衛大將軍席君買領軍在前開路,左監門衛大將軍張世貴在禦駕旁隨扈,而李恪則隨李世民一起坐在禦駕之內,順帶照看著李世民。
“長安在望,父皇即將回宮,怎的父皇的神色似乎有些沉重。”李恪坐在車廂中,看著身旁的李世民,關切地問道。
李世民回道:“為父在想該如何處置李元昌、柴令武一眾的事情。”
李元昌和柴令武謀逆是大半個月前的事情了,按理說是應當即時懲處的,但李恪考慮到了那時李世民的身體狀況惡劣,還有事情涉及到李承乾,不便假手旁人,故特將此事壓了下來,先將叛逆一眾扣押,待李世民年末還京再行處置。
李世民雖然這麼說,但李恪知道,李世民會如此擔憂,絕不會是因為李元昌他們,李世民馬上得國,絕不會如此優柔寡斷,一個異母兄弟,一個女婿,一個愛將,還不至於叫李世民失態,真正能叫李世民如此難做,搖擺不定的隻有他的妻兒。
叫李世民如此憂心的不是因為他進京要見這些叛逆,他是擔心從這些叛逆口中聽到愛子李承乾的名字,確定李承乾也曾從逆。畢竟李承乾此前雖因謀逆被廢為庶人,流放黔州,但李世民的心裡卻從沒有真正忘記過這個長子,還時常記掛。
李恪道:“父皇想必是在擔心兄長,此事父皇放心便是,申國公出發也有些時日了,很快就會帶著兄長的消息回來,兒臣相信兄長這次是清白的。”
李世民也知道李恪猜到了自己的意思,笑道:“擔心承乾的又何止朕一人,你不是也是如此嗎?李元昌一眾死不足惜,若非你擔心承乾,又何必力主要待朕回京後再處置柴令武、李元昌等人呢。”
李恪聽著李世民的話,也不禁笑了出來,回道:“兒臣自問做得小心了,不想還是被父皇猜了出來。”
李世民道:“李元昌、柴令武,局勢奸邪小人,無信義可言,此番被拿下,為求立功自保,難免會有胡亂攀扯的可能,會強拉承乾下水,你這麼做是在保護承乾,你做得很好。”
李恪道:“兒臣正是此意,李元昌和柴令武犯得是謀逆死罪,打的又是皇兄的旗號,若是由旁人去審,無論是李元昌為了減罪,還是審問之人為了求功,都有故意禍連兄長的可能。普天之下,除了父皇和兒臣自己之外,兒臣不放心任何人審問此案。”
李世民聽著李恪的話,眼眶竟微微有些濕潤了。
李元昌以李承乾為旗號謀反,一開始連李世民自己都有些相信了這種可能,唯獨李恪一直堅信李承乾不會從逆,還不斷地開導李世民,這等兄弟之情,李世民豈能不感欣慰。
李世民拉過李恪的手,放在自己的手心,輕輕拍了拍,感歎道:“恪兒說的是,咱們天家父子手足之情,豈是旁人能夠知曉的。”
李恪道:“父皇說的是,兄長雖曾犯不可饒恕的過錯,但已收到了應得的懲罰,除此之外,兒臣絕不允許任何人汙蔑兄長。”
李世民看著李恪的模樣,心裡舒服了許多,李世民笑著問道:“你就這麼篤信你兄長不會謀逆嗎?”
李恪一口應道:“是,兒臣相信兄長絕不會一錯再錯。”
李恪所言看似有些武斷,但實際上卻是有所依據的,高士廉的消息雖然還沒有送到長安,但李恪卻在黔州有眼線,已經早就得到了消息:李承乾至今不曾有一日離開過黔州,沒有異常的舉止,李恪以此自然確定李承乾不會謀逆。
李世民不由地感慨道:“承乾有你這個阿弟,是他的幸事,你做太子,也是宗室諸王和諸皇子的幸事。”
李恪聞言,笑道:“父皇這麼說,倒是叫兒臣臉紅了。其實兒臣這麼做不止是因為相信兄長,也是為了父皇。父皇染病,不宜受激,兒臣既不信兄長謀逆,也不願兄長謀逆。”
李恪說的不錯,李承乾如若謀逆李世民勢必大怒,到時傷及身體,說不定再如此前那般昏厥,病況加重,便有危機性命的可能。
————————————
李世民和李恪一路談著此事,不知不覺,禦駕已經快行至長安城外了,而此時的長安城外,太子妃武媚娘正帶著李璄等候。
“阿娘,這可是阿爹和祖父回來了?”李璄站在武媚娘的身邊,看著遠處慢慢靠近的禦駕,對武媚娘問道。
武媚娘拉著李璄的手,道:“正是你阿爹和祖父回來了。”
李璄聽著武媚娘的話,臉上不禁多了幾分雀躍,李恪離京大半載,李璄還年幼,自然時常思念,如今李恪終於還京,他也不必再受前些日子的那般驚嚇,心裡自然喜悅。
武媚娘看著李璄的模樣,低頭看著李璄的眼睛嗎,問道:“你莫光顧著高興,你還記得阿娘早間交代你的話嗎?”
李璄一口應道:“兒自然記得。”
武媚娘道:“你再說一遍。”
李璄一板一眼道:“待祖父和阿爹的禦駕到了,兒不能顧著和阿爹玩鬨,要先去關心祖父的傷勢。”
“然後呢?”武媚娘接著問道。
李璄接著回道:“接著恭賀祖父東征大勝,迎阿爹監國還朝,再和祖父還有阿爹稟告漢王謀逆之事。”
武媚娘聽著李璄的話,這才滿意地點了點頭,對李璄:“這是孝悌之行,不可差了,你若是做得不好,回宮後你便需得抄《孝經》二十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