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1 / 1)

庶子奪唐 江謹言 1572 字 27天前

次日,太極宮,甘露殿。

李世民正端坐於殿上桌案之前,而在殿下,戶部尚書唐儉、司農卿李緯、太府卿蕭欽正在殿下候著。

戶部掌國之稅賦,朝廷度支;司農寺掌各地倉署,糧草廩藏;而太府寺則掌左藏國庫,皇帝內府,這三人同時出現在宮中,自然就是大唐財賦不充,李世民手頭吃緊了。

“蕭欽,你是太府卿,管著大唐國庫,怎的我大唐國庫如此捉襟見肘,竟連區區一百萬石糧草都調撥不出?”李恪手邊放著唐儉、李緯、蕭欽三人的奏報,不滿地對蕭欽問道。

一百萬石糧草,正是十萬大軍三月所需的損耗,李世民既欲調撥如此多的糧草,自然是為了北上平定薛延陀之用。

此番薛延陀大度設尋釁,兵圍定襄城,李世民本欲借此機大軍北上,一舉平了此患。可當李世民召來這管著大唐錢袋子的三部首官,看了他們遞上的奏報,這才發現,原來大唐國庫早已捉襟見肘,最多隻能拚湊出四十萬石糧草,距他所要的一百萬石還相去甚遠,尚不足半數。

薛延陀雄踞漠北,鐵勒九部更是兵強馬壯,絕非撮爾小國,大唐遠征北上,若是離了十萬大軍,縱是他親自掛帥,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十萬大軍北上,三月折耗糧草一百萬石,這還是在北伐順利,唐軍可以在冬前解決薛延陀的前提下,一旦唐軍未能在三個月內滅了薛延陀,將北征之戰拖進了冬天,拖到了來年入春,那糧草的損耗至少還需在翻上兩倍,需得三百萬石才可。

李世民行伍出身,他比誰都清楚,十萬大軍,人吃馬嚼,還有來回轉運糧草的牛馬損耗,一百萬石尚不算充裕,隻是能勉強對付地得過去而已,可若隻是區區四十萬石,便更是杯水車薪了。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李世民欲北征,可光是糧草這一關都過不去,李世民自然不滿。

太府卿蕭欽聞言,忙上前回道:“稟陛下的話,我大唐連年征戰,每歲糧草折耗本就甚重,今歲開春,西北戰事又調去了三十萬石,國庫上下統共剩下不過百萬石,總不能為了平定薛延陀,搬空了國庫吧。”

大唐的國庫,絕不隻是為了戰事而存,除了每歲供應邊州外,皇宮耗用,百官歲糧,還有天災賑濟,都需自國庫撥糧,為了防範於未然,蕭欽這個太府卿也絕不會允許李世民為了北征一戰搬空了國庫。

蕭欽所言李世民自然清楚,李世民知曉輕重,也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為了薛延陀一戰至天下生民於不顧。

李世民擺了擺手,蕭欽退到了一旁,李世民轉而對司農卿李緯問道:“李卿,長安、洛陽、及各地倉稟如何?可還能調出餘糧來?”

司農卿李緯上前回道:“去歲兩淮大澇,洛陽、淮南的糧倉都就近放糧賑災,倉中餘糧也不甚豐。”

李世民問道:“去歲兩淮放了這麼多糧嗎?”

李緯回道:“去歲放的不止是賑災糧,還有入了春的種糧,所耗甚巨。”

李世民警惕地問道:“凡歲皆有舊例,各地倉儲官用、軍用之糧各半,兩淮水災,所調用的不過是那半數的官糧,當還有兵糧尚在倉中,難不成也被賑濟了不成?”

大唐糧儲之法自有規程,賑災糧屬官用,最多可調半數,去歲大澇,兩淮糧倉中所調的當俱是官糧才是,不過聽李緯的口氣,似乎連專供軍備的兵糧也被征調了,李世民的第一反應便是有人趁著水災挪用、貪墨了倉糧。

李緯聞言,解釋道:“去歲淮水決堤,淮南水澇甚重,百姓無地可耕,無糧可食,官糧儘數征調之後仍舊不足,隻得暫調山陽倉的兵糧應急,今歲秋後淮南豐收,便可補上。”

李世民聞言,一拍桌案,喝問道:“誰給你們的權力,竟敢擅征兵糧!”

兵糧關係地方軍備,乾係甚大,非地方都督上奏,經兵、戶兩部準允,不得擅動,淮南雖是內州,少經戰禍,但規矩便是規矩,豈能輕亂?李世民聽到這個消息,自然生怒。

李緯見得李世民驟然生怒,周身一震,連忙回道:“司農寺隻有看倉管糧之權,並無征調之權,去歲征調山陽倉兵糧,是楚王親自下的條子,經尚書省房仆射過印,兵、戶兩部準允,這才放的糧,此事兩部尚書都是知曉的,尚書省也該稟奏過陛下才是。”

一旁的戶部尚書唐儉連上前應道:“李司農之言極是,臣可以為證。”

上首的李世民聽了李緯和唐儉的話,這才想起,去歲歲中卻有此事,當時淮南大澇,李恪上疏請征調山陽倉倉糧,當時李世民心疼愛子,生怕李恪在淮南短了糧草,手頭吃緊,受了委屈,便當即批了條子,方才若非李緯提醒,竟都忘了。

李緯是外臣,若是因他看管不利致倉糧短缺,自然就是李緯之過,可若是事涉愛子李恪,那李世民的態度可就立刻變了。

李世民道:“去歲淮南大澇,楚王調糧,是為救淮南百姓於將死,情有可原,有功而無過,況且揚州承平已久,征調兵糧應急倒也無妨。”

一旁的唐儉聞言,也順勢道:“啟奏陛下,淮南富庶,本就是我大唐東南糧倉,去歲淮南大澇,各地官倉入不敷出,而今歲尚早,秋收之糧也未入庫,實在不宜妄動刀兵,還望陛下暫息雷霆之怒,待各地秋糧歸倉,所用豐沛之時再另做決議。”

李世民少年從軍,行伍出身,雖然好戰,但絕非窮兵黷武之輩,臣子的話,他還是聽得進去的,更何況如今形勢如此,他也沒有選擇的餘地了。

李世民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朕也是知兵之人,我大唐糧草不充,又如何北上千裡赴戰。薛延陀雖是狂妄,但也隻能命邊軍擊而退之。至於大舉北上,平滅薛延陀卻是不能了。此次平白錯過了如此良機,實在可惜。”

李世民說著,咬了咬牙,雙拳也不禁緊握,話中也透著幾分不甘和憤懣。

就在此時,方才已經沉悶了許久的太府卿蕭欽卻突然開口道:“啟稟陛下,臣於薛延陀一事,倒是有些許淺見,願為陛下分憂。”

李世民聞言,問道:“哦?蕭卿有何建言,不妨說來聽聽。”

蕭欽道:“薛延陀南侵,兵圍定襄城,所仗的無非就是突厥新至,立足未穩,故而叫薛延陀占得先機。

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阿史那思摩以懷化郡王之名入主定襄城,終是不妥,也不顯得陛下重視,陛下何不複阿史那思摩可汗之名,冊阿史那思摩於漠南複其舊國,為大唐臣邦。一來此舉可敲打薛延陀,叫其日後慎行,不敢擅侵;二來可收突厥部眾人心,更固北疆。”

聽著蕭欽的話,李世民的臉上緩緩露出了些許笑意。

蕭欽之言正和李世民之心,當初薛延陀國興,靠的便是大唐冊封夷男可汗,又於暗中扶持,李世民若是再效以往扶持薛延陀那般扶持突厥,必能震懾薛延陀部眾,也叫夷男不安。

李世民冊封突厥,以為臣邦後,若是薛延陀識相,就此收斂,謹言慎行,李世民也能多容得他們幾載,若是他們不識相,仍舊與突厥為難,也正給了李世民北伐的借口,可滅其國。

李世民笑道:“蕭卿之言甚好,深和朕心,隻是不知這北上冊封之人,蕭卿可有人選?”

冊封阿史那思摩為汗,複突厥舊國,不止是為了冊封這般簡單,更多的是為了震懾薛延陀,故而這冊封使臣也不是尋常臣子可任的。

蕭欽臉上露出了思索之色,故作模樣地沉吟片刻後才道:“出使人選定奪絕不可草率,此人既要在朝中地位尊崇,極得陛下信重,又要名傳北地,在突厥和薛延陀兩部中都頗有名望,壓得住突厥和薛延陀部眾,最好還能是個武臣。臣細數朝中上下,臣以為為使之人非藥師公不可。”

蕭欽口中的藥師公便是李靖,李靖用兵如神,能以軍功拜相,可見李靖其人極為李世民所重,貞觀四年,李靖更曾掛帥北征,北平突厥,在北地威望甚高,若是以李靖為使,自無不可,可李世民聽了蕭欽之言,卻出言否決了。

李世民道:“藥師確是合適人選,但藥師年邁,今歲初,更是身患足疾,行走尚且離不得手仗,如何能千裡北赴為使。”

蕭欽聞言,為難地點了點頭,應道:“陛下所言也是,隻是這滿朝上下,除了藥師公,誰還能有這般聲望?”

李世民想了想,嘴角緩緩地掛起了笑意,對蕭欽道:“蕭卿所思不錯,但卻忘了一人,朕的心中卻有一個比藥師更加合適的人選。”

蕭欽帶著好奇的語氣,明知故問地問道:“臣愚鈍,卻不知陛下所言何人?”

李世民並未直接回蕭欽的話,而是對身旁侍候的常塗吩咐道:“遣人去趟楚王府,讓恪兒速入宮見朕。”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