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差大臣涉嫌殺死皇帝最信任的監察禦史,且是殺人滅口。這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天大的案子,王君臨即使是欽差大臣,也必須要回京城麵聖解釋,也就是說,王君臨最多隻能在隴西城呆三天,然後就必須回京麵聖,想想看三天時間即使是王君臨他能做什麼呢?
劉方陽心中得意,這三天時間剛好夠李氏送二十萬兩銀子和那個叫陳丹嬰的美女給王君臨。
欽差儀仗停了下來,劉方陽帶人迎了上去,隻見走出一名相貌堂堂,身穿文衫的書生,卻不見王君臨的影子,劉方陽愣住了,連忙上前問道:“秦安侯何在?”
年輕書生是許敬宗,他看了一眼來迎接的官員,看了中間的武官,便問道:“鷹揚郎將元楓可在?”
元楓是關隴貴族門閥中實力僅次於獨孤氏的元氏子弟,掌握著隴西郡三萬郡兵,算起來職務和王君臨張掖郡鷹揚郎將一樣,但名望、能力、功績相差甚遠,這一點元楓也知道,也承認,但你王君臨官位一樣的情況下竟然是欽差大臣,這就讓他很不爽,再加上他自持出身高貴,早已想著不鳥王君臨,再說了他們元氏與隴西李氏同樣是關隴貴族,有著各種密切的關係,前幾天李氏的厚禮他也坦然收下,那可是真正的厚禮啊!他一想起眾多重禮中那才十四歲的三保胎姐妹絕美青澀的容顏,就恨不得早些結束今天這狗屁迎接,趕緊回去折騰那三姐妹去。
雖然早已想好絕對不會聽王君臨的命令行事,但這麵上還得過得去,他懶洋洋的上前,也不行禮,一臉傲慢的看著許敬宗道:“本官就是元楓,你又是誰?王君臨怎麼不見出來?”
許敬宗最恨這種不學無術,能力平平,但卻身居高位的門閥子弟,陰冷一笑,揮手道:“拿下!”
許敬宗帶領的欽差儀仗足有一千士兵,許敬宗一聲令下,數十名士兵早有準備,一擁而上,將元楓按倒,捆綁起來。
“你是誰,好大的膽子,你信不信我滅你滿門,王君臨呢!我犯了何罪?為何要抓我?”元楓一臉的難以置信,氣的渾身顫抖,拚命大喊。
許敬宗上前道:“欽差大人得到消息元楓與三日前武山縣賊人謀反攻打縣城一案有關,奉欽差大人之令,先行關押,繼續查證!”
“荒唐!”
劉方陽怒道:“尚不知事情真偽,就隨意關押我隴西郡鷹揚郎將,王君臨在哪裡?我來問他!”
……
……
陰謀的特點在於隱蔽,以婉轉的方式使對手陷入泥沼,而無力反擊,在力量的表現上是一種柔,隴西李氏和太守劉方陽一起設計借張德宏之手彈劾王君臨,同時又殺了張德宏,讓世人和皇帝懷疑被王君臨所殺,這件事情漏洞百出,但是若張德宏所彈劾之事屬實,那就不一樣了,李宗憲和劉方陽都不期望能夠讓王君臨下獄,至少能夠讓皇帝懷疑王君臨的忠心,這就已經夠了。
王君臨利用與李氏關係密切的鐵槍寨陷害李氏,且手中握有強有力的證據和證人,李氏想殺王君臨,可是後者不管是在欽差儀仗之中還是隱在暗中,他們都無法出手,所以才利用張德宏主動出擊,希望能夠打亂王君臨的計劃,然而王君臨的計劃,或者在這件事情中的表現出來的強勢,卻是有些超過太守劉方陽和李宗憲等人的預料。
陽謀的特點則是公開,普通人也能看得出來,但就算是知道也無可奈何,陽謀更多的是一種借勢,以勢壓人,王君臨用的就是陽謀,初到隴西,他首先抓捕了在他看來對他威脅最大的隴西郡鷹揚郎將元楓,然後以他欽差大人的身份和在雍州軍中的威望及凶名控製了隴西郡軍,隻要把軍隊控製在手中,王君臨才有底氣變得強勢,才能夠保證自己安全的情況下,儘快把隴西李氏的事情處理完,救回陳丹嬰,然後繼續南下去天水郡那個古墓。
一個是陰謀,一個是陽謀,誰最後能夠勝利,這就要看王君臨能否在皇帝招他回京城之前,將事情辦完。
……
……
“後事都處理好了嗎?”爐火前,劉方陽冷冷地問道,他同時將張德宏的調查記錄和奏折一張張撕掉,扔進了爐火中。
旁邊站著他的兩名心腹家將,一人叫劉勇,一人叫馬蘇,是他們劉氏這樣中型世家培養的不多的五名築基期高手中的兩位
劉勇躬身道:“回稟老爺,已經處理好,張德宏身邊的仆人和護衛已經全部都被我們殺死,屍體也已經沈到了河底。”
“老爺,這種事情為李氏的人不動手,讓我們出麵。”馬蘇有些擔心的問道。
劉方陽歎了口氣,說道:“因為李氏一隊死士五十多人去了鐵槍寨,然後就再沒有回來過,而如今鐵槍寨裡麵的所有人都已經落在了王君臨手中,李宗憲懷疑他們李氏的一舉一動都已經被王君臨盯上,他們的人不敢妄動,所以才讓我們動手。隻是利用張德宏彈劾王君臨這個辦法真的是否管用,現在真的很難說。”
劉方陽不斷地暗示自己,在皇帝將王君臨召去京城之前,王君臨什麼都查不出來,什麼都做不了,即使抓了元楓,控製了軍隊。可他這種暗示是來自於心中的不安,張德宏的事情王君臨真的不知道,若是知道王君臨為什麼不理睬張德宏的彈劾和張德宏之死。
這讓劉方陽有一種一拳打空的感覺,他這才理解了李宗憲前些天秘密見自己的時候疲憊凝重的臉色了,說實話,若不是自己在李家這條船上陷的太深,他絕對不想和王君臨做對。眼下或許隻有殺死王君臨,儘管殺死王君臨的風險很大,卻是解決隴西危機最有效的辦法。
“唉!若是王君臨沒有被召回京城,希望李宗憲的那位道姑姐姐能夠殺死王君臨,否則的話後果難料啊!”劉方陽神色陰沉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