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槐就沒有那麼多痛苦,對王汝槐來說,完成任務,調回京師就是他人生的全部意義,除此之外,這人不會想太多,這反而是一種幸福。
盧象升用厭惡的眼光看了一眼王汝槐,他把眼皮垂下去,歎息道:“吾輩臣子,行事當然是要替天子分憂,皇上雖然有些急切,旨意也有些過份,但此事行事,大義上無虧。既然有旨意了,估計洪軍門也是在路上了,我們陽和也要準備好。第一,準備好相當多的乾糧,預備給大軍使用。第二,準備馬匹,車輛和夫子,和記打仗,特彆重後勤,這一次雖然以獅博兔,還是要小心謹慎。第三,封閉城門和隔絕道路,任何人不得出,也不得入,待大軍準備完畢,出城趕路之後,繼續關閉城門,使內外隔絕。”
盧象升看向王汝槐,說道:“和記細作厲害,我們也是經曆過的,道長以為如何?”
“就按建鬥兄所說這般行事吧。”王汝槐還是有些興奮的,他在這裡已經耽擱太久,完全得不償失,如果能順利拿下張瀚,順利回京,一切辛苦還是值得的,否則就真的成了京師官場的笑話。
想了一想,王汝槐又道:“明天洪軍門就該趕到了,我們這裡封閉城門,若是新平堡蒙在鼓裡,一切就順利的多。”
“沒有這麼簡單。”盧象升說道:“試想和記的細作能遍及陽和,大同怎麼會沒有?那邊兵馬一動,諸堡戒備,傻子也知道會如何了。所以要派出密使,令新平堡的賴同心緊急關閉堡門,不得放任何人出入。同時令樺門堡諸多守備戒備,率部隔絕邊牆,最多一兩天功夫,張家口周參將也就趕到邊牆附近了。”
周遇吉的責任心強,能力比黃得功隻強不弱,這一年多來練兵練的很不錯,而且張家口駐軍以馬軍為主,三千多直屬部下有過半是馬兵,這樣可以進行更快速的機動,長途行軍,馬兵未必比步兵快多少,但一百多裡的距離,輕騎突襲,那可比步兵快的多了。
周遇吉那邊朝廷肯定也有諭旨,必定是先帶騎兵往赴新平堡外牆一帶布防,以備張瀚等人偷逃出關。
張家口距離新平堡百五十裡,輕騎趕路,兩天之內肯定部署完畢。
現在一切都已經齊備,隻等著關門擒殺張瀚,這準備了一年多的大事,終於到了揭幕的時刻了。
盧象升對朝廷不分良莠一律誅殺的行為簡直是憤怒,根本不以為然,但他也認為殺掉張瀚就是最好的辦法了,除此之外,彆無他法。
從大同至新平堡二百裡,至陽和一百四十裡,兵貴神速,準備齊全的話大軍要三天時間可以到陽和,陽和到新平堡最多一天半時間,加起來不到五天的時間可以兵臨堡下。如果運作的好,保密措施做的好,可以突然殺至,使張瀚他們措手不及,以獲全功。
不過盧象升對此不是抱有太大的希望,大同那邊已經出動,雖然肯定有防範措施,但估計保密不了太久,陽和這裡一閉城,傻子也知道要做什麼了,現在的希望就是放在宣府那邊,張家口離新平堡也很近,輕騎突進,封鎖邊境,使張瀚不能輕裝出逃,他有妻有子,還有那麼多親人故舊,如果自己一個人孤身跑還有機會,如果想帶著這麼多人出關而走,以盧象升的想法,這實在也是辦不到的事情。
如果一個人走,就不止是梟雄之流,簡直是如漢高祖般的人物,以盧象升的心思,他是絕不會願意看到大明出現這樣的人,還是希望張瀚就在新平堡中吧,早點了結此事,就是到時候自己的兩手染滿血汙,不知道能去哪裡,才能將雙手的血汙給洗淨?
怕是洗不淨了,自己這一生都要受到良知的譴責!
盧象升淡淡一笑,自己所行乃是為國為民,為了千千萬萬普通的大明百姓。遼東之慘,人所皆聞,數百萬遼民死在努爾哈赤這種野心家的手上。一旦和記妄動刀兵,還不知道要死多少人,為了這千千萬萬的百姓,自己就算殺掉張瀚和其全部家人親友,又能如何呢?私德有虧,大德不虧!
“準備吧,擊鼓傳將,命將士準備隨時出發。”盧象升召來中軍和坐營官,吩咐軍營中先開始準備。
所有人都接了軍令,軍營中傳來轟隆隆的鼓聲,與此同時,陽和城和附近的一些軍堡軍台火路墩都同時開始戒嚴,傍晚時盧象升派出一隊百餘人左右的馬兵,沿著官道搜索戒備,隔絕一切陽和往新平堡的道路,所有人都知道,這件大事一旦開始就沒有了回頭的道路,必須成功不容許失敗,盧象升已經下令,所有經過的不聽勸阻的人,不論軍民百姓還是士農工商,任何身份,哪怕是個舉人也能先拿捕下來,如果不聽軍令敢便試圖越境的,則可以格殺勿論!
騎兵們衝出堡門,在布滿綠草和豆苗的荒野和農田中遊弋著,大半的人都被隔擋了回去,小半自恃身份的被抓捕了起來,官道直接被放了拒馬,任何人禁止通行。
還有騎兵赴白洋河一帶,驅走了在河上捕魚的魚夫,有一些在遠處放鴨子的人,因為是在對岸,離的也遠,騎兵們沒有動手,隻是隔空放了幾箭,將放鴨人遠遠的驅走了。
整個陽和一帶已經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盧象升等人儘可能的要隔絕大同往新平堡方向的道路,使消息不能傳遞,畢竟如果洪承疇走的慢的話,二百裡路走五六天也很正常,大明官兵如果餓肚子開拔,一天撐死了走二十裡,不過乾糧齊備,訓練有素,一天走五六十裡也不是不可以,得看主將的決心和意誌,將士們的體能,當然,最重要的是兜裡有沒有乾糧儲備。
……
盧象升下令陽和戒嚴,隔絕道路,並且諸堡戒備的當晚,其實也就隔了不到兩個時辰,當黃昏時的金色陽光照映在波光蕩漾的白洋河的河水裡時,張瀚和兩個老頭正坐在白洋河邊垂釣,身邊有竹編的魚簍,十幾尾魚在內不停的撲騰著。
釣魚在開初時隻是張瀚想起來的一個笑話,不過經過一年多的時光,他對釣魚越來越感興趣……釣魚確實是很不錯的愛好,風景好,眼和腦都能得到休息,無意和有意之間就有所收獲,當魚杆一震,魚浮一沉,然後手腕用力一抖,魚兒上勾被提出水麵,這種樂趣確實也叫人相當的快樂。
張瀚在此之前確實相當的疲憊,一手一腳創立了和記,打下了這麼大的地盤,創立了這麼大的基業,事務浩繁,幾乎都是他一手操持,彆人最多就是打個下手,所有的事都要他拿主意,定主張,甚至細節都是由他來定,一刻不得休息。
現在諸般製度雖然是草創,但都能運作自如,而且有了孫敬亭當助手,很多瑣碎的事情都是孫敬亭直接辦理了,軍政大事,仍在張瀚之手,但他已經可以有閒暇坐在白洋河畔發呆了。
這是一件好事,長時間的休息難得可貴,張瀚也明白,一旦他重回草原的時候,就是與大明全麵開戰的時候,到時候軍政大事會成十倍百倍的增加,數年之內也不得休息。接下來就是經略各處要得到的地盤,與俄羅斯人,與西班牙人,與葡萄牙人,與荷蘭人,英國人,日本人,到處都是爭鬥,西域,外東北,俄羅斯人的地盤,烏拉爾山以東地方,還有南洋諸島,東南亞諸國,這些都算是可以在他有生之年就搶下來的大地盤。
華夏文明的內核是農耕民族,一時半會沒有辦法轉成海洋帝國,就算勉強轉了,恐怕也會有一段時間往後退縮的時期。
張瀚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打下足夠大的地盤,使帝國膨脹到一定的地步,就算有些保守和退縮也足夠了,幾百年後,華夏的版圖肯定比曆史上大的多,也強大的多……
文明的內核也要有所改變,打下大的版圖,統治諸多的異族,是要以華夏為主體,獲得足夠多的資源和好處。
如果和大明學,和隋唐學,用中華的物資來討好異族,把朝貢製度當成賞賜製度,人家送一千兩的東西,回賜一萬兩,對異族比對自己本族人要好的多,為什麼?就為了人家幾句虛偽的誇讚和奉承?這不是他娘的冤孫冤大頭麼?
就是要把這些異族踩在腳下,獲取足夠多的好處,壓榨他們,叫他們心悅臣服的侍奉華夏,奉華夏為主,自覺的學習華夏的文化,成為華夏文明圈的一部份,而不是反過來叫華夏去接納他們,去容忍他們的落後文明。
張瀚一直覺得,人類在發展之後,很多事情矯枉過正了,在他的治下,絕不允許出現這種倒掛的情形,士大夫和軍人是對天下負有責任,所以他們能當官獲得權力,如果將來開議會,也是這些有人類和國家有貢獻的人可以獲得選取權和被選取權。醫生,農民,工匠,成年男子,心智正常,沒有犯罪的,也一樣有這種資格。婦人中有一定學曆,能證明自己心智不下男子的也可以,除此之外,那些有犯罪曆史的,對國家沒有貢獻的懦夫,隻知道誇誇其談的文人,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或婦人,這些人憑什麼來用他們的選票影響國家的進程?民主而不是民粹!
如果打下大大的疆域還沒有改良文明內核,那麼張瀚在閉眼時肯定還是會不放心,會有遺憾。
如果將文明內核也重新打造過,一個進取的,充滿內聚力的和擴張性,溫和與暴烈並存,防守與開拓進取並不矛盾的嶄新民族出現在張瀚手中,這無疑是比打下幾十個國家還令張瀚驕傲和自豪。
一切都要水磨功夫,慢慢來,張瀚才二十來歲,不著急。
所以這一段時間的休息,對張瀚萬分重要,可能很快他就再也沒有這麼長時間的休息期了,真是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