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克從沒想過取而代之。
太子自被立為儲君,已經二十三年有餘,他跋扈日久,頤指氣使,兄弟們也都習慣了。
可元敦借著這次的平城之亂,異軍突起,成了王爵裡最尊貴的一字王,還是大國之一的趙。
這讓其他宗室看到了某種可能性,難免讓人眼紅,也讓人心動。
元敦能舉報太子而成趙王,那我是不是也能踩著太子成為比趙王更尊貴的秦王、楚王、齊王和晉王?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叔叔做得,舅舅做不得?
元克心思活泛起來,他曾被太子當眾鞭打,仇恨刻骨銘心,笑道:“太子之事,牽強附會,不然父皇也不會饒過了他。至於二兄,他的膽色遠勝於我,我當個富貴人就行了,彆的豈敢奢望?”
“南陽王元勝富貴了一輩子,結果如何?行將就木時被貶為庶民,饑寒交迫,居無定所,想必活不了幾日,。殿下想當個富貴人,無意權勢之爭,可終日仰人鼻息,戰戰兢兢,哪裡比得上自己當自己的主人?”
何濡最擅長的,就是蠱惑人心,王良策見元克臉色變化,必然動了貪念,笑著舉杯說道:“來來,喝酒喝酒。”
又是幾杯酒下肚,元克實在按捺不住,道:“可是機會難得,像二兄那樣的,幾十年未必遇得到一次。現在太子被幽錮,更是難上加難……”
薅羊毛,非得一隻羊薅?
何濡笑道:“守株待兔,是愚者的做法,智者會主動的去創造機會……”
元克眼神迫切,道:“常侍請指點。”
“你知道為何太子能夠躲過廢黜之災?”
“父皇舐犢情深……”
“天家哪裡有情?主要是因為侯官曹並無確鑿證據,證明太子參與穆泰等人的作亂。”
元克聽的迷茫,道:“這有什麼關係?穆泰等人的口供足夠父皇做出決斷了……”
“隻有口供,沒有物證,怎麼坐實?主上盛怒之時,難免會被元敦和鸞鳥蒙蔽,可等到太子被杖責,其實已經察覺到其中另有隱情。隻是天子金口玉言,不會承認犯了錯,又為了朝局穩定,隻能將錯就錯,虛應故事的讓城陽王代為杖責……”
元克終於領會他的意思,道:“常侍是要我去搜集二兄欺君的證據?”
“不錯!二殿下能夠踩著太子高升,五殿下自然可以有樣學樣……”
元克猶豫道:“不好吧?二兄和我無仇無怨……”他想搞的是太子,不是元敦。
何濡也不再勸,笑道:“那就當我沒說,良策和殿下有姻親之好,我和良策是骨肉兄弟,咱們沒事可以多聚聚。”
等酒興儘了,何濡先告辭離開,元克拉著王良策繼續喝,醉醺醺的道:”良策,你看我還有機會嗎?常侍隻是哄我開心,對不對?”
“殿下,同為龍種,皇位就該各有機會,不過太子占了立嫡立長的便宜。他要是英明偉略,也就罷了,現在看來,二殿下顯然是不服氣的……”
元克仰頭往嘴巴裡倒酒。
“二殿下願意出來爭,其實是好事。有他衝在前麵,殿下你就不會引人注目,隻要按照何常侍的安排,讓他們兩敗俱傷……”
元克猛然捏緊了酒杯,臉龐變得有些扭曲。
北魏太和兩年,也就是南楚的升明四年。
魏國正處在大變局的前夜,多方勢力糾纏不休,看似平靜的湖麵被迷霧籠罩,除了身在局中的極少數的人,沒人能看清最後的結局。
而楚國的走向則越來越明晰,隨著山宗和柳紅玉的大婚,預示著門第婚之製被打破,徐佑在和門閥世族的鬥爭裡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可要想徹底的終結門閥政治,還有最後一步。
升明四年秋。
謝希文上表,稱“……華霍所以能崇極天之峻者,由乎其下之厚也;唐虞所以能臻巍巍之功者,實賴股肱之良也。今,九品中正擇人法,台閣失選用於上,州郡輕貢舉於下,夫選用失於上則牧守非其人矣,貢舉輕於下則秀孝不得賢矣。當廢之,另用新法……”
九品中正製,是門閥賴以存身的政治基礎。
謝希文這道奏疏,是在徐佑依次鏟除了門閥的經濟基礎、思想基礎、宗法基礎後,砍向他們脖頸的斷頭刀。
有人坐不住了,出頭反駁:“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證,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憂長。家世、德行、才能並重,是曹魏以來,最為公正的察舉選官之法。尚書令要廢之,怕是太過想當然了。”
“公正?”
謝希文冷冷道:“坊間小兒到處傳唱: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彆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等良將怯如雞。公門有公,卿門有卿,偏偏寒門無上品,士族無下品,若是公正,會當真如此嗎?時至今日,隻需查驗遠祖和父兄的門第世資,就能給予品狀,授予官職。士族、庶族由此而定,清流、濁流由此而分,長此以往,門閥世族掌控晉升之途,所選官員無所作為,或貪腐成性,或昏聵無端,於國於民,皆是大害。”
他轉身麵向皇帝,道:“為千秋萬世計,臣請陛下俯允,廢中正製,立科舉製,分科舉人,考試進用,不分士庶,無須舉薦,皆可自行投牒報名應試,以名次授官職大小,以政績定拔擢貶謫……”
謝希文洋洋灑灑,足足說了半個時辰,將科舉製的方方麵麵,比如,如何報名,如何考試,如何監督,如何選官,以及長遠規劃,無不詳儘的向皇帝和百官做了陳述。
大體是徐佑結合唐宋以及後世的經驗教訓製定出來的新科舉製,規避了幾千年走下來的彎路,儘可能的把這個製度搞的相對公平。
因為不管是唐宋,還是到了現代,想當官,就去考試,永遠是人類社會最為公平的製度之一。
所有人都不說話,目光看向站在首位的徐佑,包括小皇帝。
徐佑笑道:“尚書令此議甚好,我看,就通過了吧。”
皇帝忙道:“依太尉所言。”
百官俯首:“臣等附議。”
經過了這兩年的多次交鋒,門閥節節敗退,再無力組織起有效的反抗。雖然明知科舉製是壓死他們的那根稻草,可也隻能眼睜睜看著稻草砸落在頭上。
那種感覺,生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