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六爺聽到這話,先是望了一眼翻譯,然後才鄭重地介紹道:“這位是廣東市舶司提舉林大人的親妹妹,其身穿的麒麟服由皇上親賜,本次是代表林大人而來!”
咦?
暹羅國王一直覺得虎妞身上穿的衣服很好看,這時得知竟然是由大明皇上的賜服,不由得又多瞧了兩眼,這才知曉對方的身份很不凡。
一個大臣疑惑地詢問道:“這廣東市舶司提舉是什麼官呢?很大嗎?”
沈六爺聞言,微微一笑地拱手道:“我大明重新開海,現在的廣東市舶司提舉是由皇上親點的林文魁擔任,是我大明開海派的領袖!”
這“開海派領袖”自然是名副其實,但似乎這樣說,又不能挑他毛病。何況,暹羅這邊哪會知曉大明的情況,自然是任憑沈六爺進行忽視。
唏!
暹羅國王等人聽到這番說詞,果然都倒吸了一口涼氣,聽著來頭好像很大的樣子。
暹羅公主亦是關注著他們,這時用生硬的漢語疑惑地詢問道:“文魁?這不是神仙嗎?”
沈六爺心裡暗喜,顯得很自豪地回答道:“公主真是博學多才!這文魁星君確實是我大明所供奉的神靈,但我大明建國近兩百載,僅有林文魁一人參加科舉連中六元,故而被當今聖上親點為‘大明文魁’,更是委派林大人到廣東親自主持開海事宜,現身兼雷州知府和海北兵備道兩個重要職務!”
咕……
暹羅國王等人又是暗暗心驚,雖然有些名稱還不是很了解,但敢情這位廣東市舶司提舉確實是一位了不得的大人物。
沈六爺看到氣氛不錯,話鋒一轉又指著虎妞道:“林大人對這次開海很是重視,故而委派虎妞代表他來拜見國君,以期能建下深厚的友誼。”
虎妞很是配合地站起來,先是朝著招了招手,然後對著暹羅國王指著被抬上來的東西道:“暹羅國王,這是我哥送你的禮物!”
暹羅國王對這撥使團已經真正重視起來,畢竟對方的來曆似乎不小。何況,他們暹羅現在正麵臨著緬甸的壓力,縱使尋不得外力的支持,那亦不能跟其他勢力交惡。
當一件件物品呈送到眼前之眼,先是拿起了林晧然贈送的字畫,然後拿起一件古怪黃金的飾品疑惑地問道:“這是何物?”
“這是黃金短銃,我給你演示一下!”
虎妞上前,便是拿起了那把鋥亮的黃金短銃。
咦?
暹羅國王等人更多是疑惑和好奇,紛紛打量著那支黃金短銃。
他們倒是見過了不少火銃,但無一不是帶著一根火繩,都需要點燃方可便用,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卻沒有這個模樣的火銃。
虎妞拿著那支黃金短銃,那雙漂亮的大眼睛四處搜尋了一番,然後指著擺在旁邊的厚重的花瓶,直接讓兩個人抬到中間處。
這是……
暹羅國王等人都極是疑惑,甚至有人想要提醒虎妞,她應該先點燃繩子才行。
砰!
就在有人剛要準備提醒虎妞的時候,卻見虎妞單手持著短銃,連耳朵都懶得伸手去捂,然後果斷地扣下了扳機。黃金短銃的藥池發生激烈的燃燒,一顆鉛彈夾帶著火焰,從銃口噴出。
啊……
大家聽到突如其來的銃響,心裡當即一驚,甚至有人跌倒在地。
哐……
更令人感到震驚的是,那佇立在中央的高大花瓶,足足有手指般厚,但卻突然迸裂開來,碎片紛紛地落在了地麵上。
“保護國王!”
聽到這個動靜,衛士長當即大聲地說道。
很多大臣紛紛爬在地上,同時震驚地望著這一幕,更是害怕地望著虎妞手中的短銃。
一個小丫頭就有如此的殺傷力,亦是所有大明人都擁有一支黃金短銃,那他們小小的暹羅國如何能抵抗住大明,如何敢於跟大明交惡呢?
虎妞卻像是沒事人一般,雙手捧著黃金短銃對著暹羅國王認真地說道:“這是我哥贈予國王的黃金短銃,還請國王能夠喜歡!”
暹羅國王害怕地望著眼前的黃金短銃,亦是平複著心情,這才伸手接過這神奇的利器,由衷地說道:“我很喜歡!如此厚禮,多謝你哥哥了!”
經過這一個大動靜,反倒讓這個晚宴變得更加的和諧,大家喝到深夜才離開。
或許是因為兩國的交情,或許是因為暹羅是大明的屬國,或許是他們見識到了大明的強大,又或許那一份珍貴的禮物。
第三天早晨,聯合艦隊足足載著十萬石大米及一大批貨物,浩浩蕩蕩地踏上了回程。
在聯合艦隊返航的途中,雖然遇到了幾個不開眼的海盜團夥,但僅是出動了一般三桅炮船,便將他們全部給收拾掉了。
當聯合艦隊出現在雷州灣的時候,這一次不算太遠的航行取得了圓滿的成功,更重要是終於打通了“雷州-暹羅”的航線。
這一個影響是深遠的,且有著極重要的意義。
這十萬石暹羅米大多是計劃性采購,紛紛進入了官府的常平倉,或者是經由聯合米行等銷售渠道投放到市場之中。
亦是如此,各個官府的壓力大大地得到了緩解,不用時刻擔心新一輪災情的到來,從而烏紗帽不保。
隨著一大批廉價的暹羅米投放市場後,各地的米市迅速地暴跌,直接跌到了七錢一石。
這個舉動無疑是損害到了一些廣東鄉紳的利益,但林晧然很巧妙地聯手了廣東最有實力的商賈以及沿海的官府,致使他所承受的壓力並不大。
囤米謀利,這固然有著可觀的收益,但卻是涸澤而漁,且毫無道德可言。當那些鄉紳想要攻擊林晧然的時候,得到的更多是反擊,反倒是更多人願意為林晧然唱名。
更令那些囤米者感到喪氣的是,金秋十月已然悄然來臨,隨著月中的一批新米上市,廣東大米價格又出現了一輪下跌行情。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在米市不斷下跌的時候,一些精明的商人卻看到了商機。他們開始將廣東米往內地進行輸送,從而賺取豐厚的利潤。
廣東不僅不再需要湖廣米,反倒是朝著其他地區進行輸送。像廉州地區,他們就已經借著鹽道,直接朝著廣西、貴州等地區進行輸送。
一時之間,廣東顯得更加的繁華,隱隱有擺脫農耕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