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風雲激蕩幾時休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相議(1 / 1)

將血 河邊草 1533 字 28天前

(兩更,求點月票撒。)

天下大勢,趙石看的清清楚楚,細數朝廷上下,有如此目光者,也就是他了。

到也不是他高瞻遠矚,而是舊部傳遞消息,加上朝廷邸報,如此種種,才會有如此優勢罷了……

宮中還是那般,十年如一日。

有的地方陰沉昏暗,有的地方繁華似錦,有的地方莊嚴肅穆,有的地方則冷清寂寥。

趙石從來不喜歡這個地方,所以輕易不會入宮,漸漸的好像已經成為了習慣。

以他今時今日之地位,這番做派,在外人看來,不免就有韜光隱晦的意味,乃明智之舉,隻有最為親近的人,才會明白,他對皇宮之地隱隱流露出來的戒備和厭惡。

擔著皇帝近臣的名號,身在長安,卻一個月也不定能見駕一次,遍數朝臣,他也是獨一份……

來到乾元殿,直接被宣召入殿,見到了成武皇帝陛下。

看到皇帝陛下精神抖擻,亢奮無比的樣子,趙石心裡立即就有底了……

不過也沒什麼值得奇怪的地方,若這會還激不起皇帝陛下的雄心壯誌,那麼,所謂的定鼎天下也不過是鏡花水月罷了,大家還是洗洗睡吧……

而這兩年戰事未起,其實除了大秦內政不暢之外,還有忌憚河北李任權的原因在裡麵。

那個時候,一旦動兵,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說不定戰事一起。戰火就能從南燒到北。將河中。河東各部都拖進來,將河南河北以及兩淮都變成戰場。

那樣一場戰爭,若是當年,趙石肯定瞅準機會,便一頭紮進去了。

但現在嘛,總覽全局之下,那樣一場戰爭在他眼中也就變了模樣,雖然波瀾壯闊依舊。但這樣一場戰事對於大秦意味著什麼,他卻不那麼確定了。

為什麼河北出了變故,會讓大秦上下如此振奮的原因,也就此處了。

李任權如今無力南下,威脅大減,正是伐宋之機……

其實,依趙石看來,此時把南邊先放一放,不如臣河北移民,民怨沸騰之機。揮軍過太行,進入河北。攻滅李任權之餘,還可以順勢,圖謀遼東。

這樣一來,草原再有木華黎率領諸部聯軍東進,南北相應之下,用兩三年的時間,定能平定蒙古諸部,如此,可以徹底杜絕北方邊患。

但現在根本沒有先南後北,或者是先北後南的問題,大家一股腦都是盯著中原。

以一己之力,改變天下大勢,不說趙石,便是眼前的皇帝陛下,也沒那個本事……

所以也隻能將這個頗為誘人的想法,埋在心裡了。

“愛卿來的到快,來人,賜座。”

趙石見禮已畢,坐了下來。

皇帝陛下就笑問道:“國武監那裡怎麼樣了?進展如何?”

這明顯是開胃菜,差不多屬於沒話找話的範疇,國武監那邊怎麼樣了,皇帝陛下能不清楚?

外間人都在傳言,這幾年發生的大事其實就兩件,一件是朝廷改了文舉之製,一件就是國武監在地方設下武學。

這麼說有點過,但也有些道理。

文武兩道的根基,文人這邊好說,自然是科舉製度,有了這個,文人們才算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公平的晉身機會。

而武人這裡,自古以來都沒有一個太過明確的製度,來保證武人的傳承,說他們靠著自身的武勇和本事獲得晉身之階,不如說是機緣巧合的成份多一些。

而在景興年間,趙石創立了國武監,到了成武初年,又在地方設下武學。

這無疑是一個開創性的革新,為武人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官宦之途。

維持了千百年的文武平衡之道,很可能會因為這個而改變。

所以說,有識之士,才會說這兩件事,是成武年間,最重要的變革,其他的,影響都不會如這兩件事那麼深遠,也隻能膛乎其後了。

如何選拔人才,又能選出什麼樣的人才,是每個王朝的基礎,王朝的存亡斷續,在這個上麵其實就能看出一二。

而這樣的事情,皇帝陛下又怎麼可能不時時關注?非要等這個時候問他這個樞密副使?

所以,趙石答的很隨意,“應該還好吧?微臣這兩年也沒太過問,還請陛下恕罪。”

皇帝陛下莞爾,接著就埋怨,“你呀……”

本要出口的話卻還是生生咽了回去,因為說出來有些不合適。

這兩年趙石懶於朝廷政事,他都看在眼裡,該放手的好像都放了手,不該放手的也越來越不管不問了。

不過越是如此,他這裡對趙石卻憑空多出幾分敬重之意來。

因為在皇帝陛下看來,晉國公趙柱國這是因母親亡故,而有些心灰意懶了。

侍母至孝,這樣的事情放在曆朝曆代,也許能博得皇帝的好感,但絕對不會如成武皇帝這樣感同身受……

所以,無形間,這兩年皇帝陛下對趙石的信任,其實可以說是有增無減。

不過皇帝畢竟是皇帝,這些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事,絕對不會宣之於口,而且,趙石如此,確實讓朝堂上下的很多人感覺到了輕鬆,皇帝陛下也不例外。

所以,這兩年皇帝陛下不論是出於自身感情,還是從皇權的角度考量,也就都聽之任之了……

不過現在不成,戰事將起,皇帝陛下需要最信任的人,給他一些信心。

也可以說,成武鼎革至今,檢驗軍事改革的成果的時候終於到了,一旦有所失利,這些年的諸多努力,也許就成了笑柄。

其實,無論是皇帝陛下,還是朝中武臣,都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

所以朝堂氣氛,越來越是緊張,弄的皇帝陛下本已高漲起來的信心,卻又突然之間有些惴惴了起來。

皇帝陛下麻利的轉了話題,“白象佛國和回鶻汗國同時入貢的事情,愛卿知道了吧?”

趙石愣了愣,這事兒跟他應該沒什麼乾係才對,所以覺得有些突兀。

不過還是很快回道:“臣有所耳聞,不知陛下說的是……”

“回鶻使節不提,白象佛國這次所圖非小啊……送來的貢品尤為豐厚不說,其意嘛……卻想在吐蕃立一佛主,更想朝廷下旨,允其在低地建立寺廟,傳播佛法,愛卿深知吐蕃情勢,在此事上,愛卿怎麼看?”

趙石想了想,道:“兩國同來,不過是人多膽壯而已,依微臣之見,這等仰我鼻息的小國,有所妄求,當予薄懲,以為諸邦之戒……”

趙石頓了頓,見皇帝陛下沒有接話的意思,便繼續道:“可令鴻臚寺嚴責來使,若有不服,再詔其他吐蕃佛國,以及低地歸義王共起伐之,以易其主,以昭我大秦上國之威,如此先禮後兵,可戒天下口舌。”

這樣的回答,很合皇帝陛下心意。

“愛卿考量的周全,甚合朕意……隻是,佛主之事不提,有人也說,低地部族林立,民風悍野,何不讓各部沐於佛法之中,泯其戾氣?愛卿以為如何?”

趙石一聽就知道,這八成是李之問的主意。

不由笑道:“此議將來或可行之,如今不成,歸義王有功於國,又首唱大義,有歸義王在,低地便與秦土無異,哪裡有幫著外人算計自己人的道理?”

想了想,皇帝陛下也笑了,點頭道:“疏不間親,是這麼一個道理。”

說到這裡,皇帝陛下站起身,漫步走到大殿正中,趙石也趕緊站起身,皇帝陛下來說轉了兩圈,道:“要說這外事之上,朝廷諸人,無出愛卿其右者……朕容愛卿清閒了這幾年,而以愛卿之能,今後嘛,當以國事為重,不能再懈怠了,朕可還等著給愛卿封王呢。”

這樣的轉折,可以說是題中應有之義,因為正文馬上就要來了。

趙石躬身,“陛下謬讚了,微臣惶恐……再說,微臣可沒懈怠於國事,這些年,還是做了不少事情的……”

如此熟悉的節奏,讓皇帝陛下心情愈發愉悅,不由調侃了一句,“若朝臣都像愛卿一般,想找見人影都要費上一番功夫的話,朕這個天子,豈非當的沒滋味的很?”

這還不算完,皇帝陛下繼續道:“**帳暖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朕如今還能耐得住辛苦,每日裡奔波往來,愛卿這做臣子的到好,連早朝也不露麵了,嗯,你說朕是不是應該罰你幾年俸祿再說?”

趙石沒做聲,做恭順狀,實際上心裡卻是腹誹,就那點俸祿,還不夠塞牙縫的呢。

皇帝陛下斜了他一眼,滿意的又踱起了步子。

良久,才幽幽道:“愛卿應該知道,朕今日召你入宮,是為了什麼吧?”

“微臣能猜到一二……”

“那就說說,以當今之勢,若揮兵東向,能有幾分成算?”(未完待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