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琴史(15)(1 / 1)

琴帝 唐家三少 822 字 27天前

加精大會馬上開始,還要麻煩兄弟姐妹們將你們寶貴的推薦票投給小三,要是有月票就更好了。

---------------------------------------------------------------------

古琴的操習

嫵媚嬌柔,亭亭玉立,迎風搖曳,似乎還能聞到那淡淡的清香,

在《紅樓夢》中林黛玉描述彈琴的環境與內心的準備之配合,有一段話:“琴者,禁也。古人製下,原以治身,涵養性情,抑其淫蕩,去其奢侈。若要撫琴,必擇靜室高齋,或在層樓上頭,或在林石裡麵,或是山巔上,或是水崖上。再遇著那天地清和的時候,風清月朗,焚香靜坐,心不外想,氣血和平,才能與神合靈,與道合妙。所以古人說:知音難遇。若無知音,寧可獨對著那清風明月,蒼鬆怪石,野猿老鶴,撫弄一番,以寄興趣,方為不負了這琴。還有一層,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撫琴,先須衣冠整齊,或鶴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儀表,那才能稱聖人之器。然後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將身就在榻邊,把琴放在桌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兒,對著自己的當心,兩手方從容抬起,這才身心俱正。還要知道輕重疾徐,卷舒自若,體態尊重方好。”

操琴的理想環境,藉由外在超塵脫俗的氣氛,焚香、靜心、淨身、淨手,並且把自己的心全然安定下來,非常悠閒且有自信,泰然自若,與天地間調和,不疾不徐,全身的精氣神是調和的,和宇宙中的太和之氣相通。操琴的姿勢有些類似靜坐的姿態,全神貫注,眼觀鼻、鼻觀心、心下丹田,氣息調勻,端坐於琴的第五徽位前,手放在弦上,將自己內心的心弦與古琴的琴弦相融合;操琴者的氣息、性情、思慮、想傳達的琴趣與意念…,透過手在琴弦與琴身的接觸與駐留,隨著樂句的起伏與意境,在虛實間展現出超凡脫俗的意境,求得弦外之音,趣外之趣,體會心靈與琴弦契合的妙趣,親手操縵能更深切體會琴樂的樂趣。由此可知古人修身養性之道,合乎天地自然的“道”,同宇宙萬物生成之理,在“琴、棋、書、畫”中所能呈現的意境,若細細品察、學習,將能深刻體察,得知精髓。

在《溪山琴況》中的“遲”項:“未按弦時,當先肅其氣,澄其心,緩其度,遠其神,從萬籟俱寂中泠然音生,疏如寥廓,??若太古,優遊弦上,節其氣候,後至而下,以協厥律。”

在《溪山琴況》中的“和”項:“稽古至聖,心通造化,德協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於是製之為琴,其所重者和也。和之始,先以正調品弦,尋徽協聲,辨之在指,審之在聽,此所謂以和感,以和應也。”

正調品弦之“正”,有止於一的涵意,而“正調”所強調的並非指黃鐘調……;而是要求撫琴者要用正心、正念來彈琴,調音要將琴調成五正音,是心弦為主,琴弦為輔,在調音中,將琴音自然調到正調,並從五正音的相互共振間,調整身心的狀況,琴與音和,指與琴和,意有所指。

“品弦”是要觀察、品評五正聲的音準是否已經達到與自然間的和諧;並聽聽調音時,琴弦震動的頻率,是否與精神從麵的正心、正意相契合。

由此可知,操琴前需要正德、正心、正念,方可在彈琴時達到人神相和的境界。

三、結語

中國的“古琴”具備修身養性、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的意義。古琴蘊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生命觀與道德觀;隨著時空的移轉,“琴道”與“琴德”依舊是彈琴的人必須放在心中作為自我要求的標準。若一個社會中,人人都能重德行善,整個社會自然展現出安定、和諧的風貌,比如周朝的文武之治,唐朝貞觀之治、清朝的康雍乾盛世……;人心的回歸向善,是眾生之福。

撫琴有許多規矩,比如在彈琴前應淨手、淨身、靜心,並莊嚴我們的儀表,以合乎禮節;用正心、正念而生出的誠懇心,如同進入廟宇的莊嚴肅穆的心態,尊敬自己,也尊敬周遭的人,緩和氣息,先做到“澄其心”、“緩其度”,之後能做到“遠其神”,達到寧靜致遠,心身和一,與天地相和的境界。古琴中所蘊含的瑰寶,遠超音樂的本身,達到身、心、靈各麵的調,物我調和的精神層麵;相信古琴蘊含的琴道、琴德也是一個社會應具有的文化內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