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琴史(14)(1 / 1)

琴帝 唐家三少 695 字 27天前

加精大會12.05準時開始,12.40結束。參加的兄弟們不要忘記把推薦票投給小三,謝謝。

-------------------------------------------------------

古琴的教化作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老一輩的人總是告訴下一代:要積德行善!究竟“德”是什麼?這是個很嚴肅的課題。在儒家思想的傳承中,中國人從家庭倫理開始,將“德”溶進修身養性、待人接物等相關事物之中;也從中教導晚輩重視禮節。儒家倡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告訴人修身的方法。除了儒家之外,道家與佛家的思想也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各種樂器中,古琴特彆引起我的注意,因為古琴強調“琴德”,而且在學琴前有一些規矩,這些道理與儒、釋、道三家的教導互相呼應,非常值得探究介紹。

蔡邕的《琴操》記載:“昔伏羲作琴,以禦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宋史·樂誌》:“伏羲作琴有五弦,神農氏為琴七弦。”桓譚的《新論·琴道》文曰:“琴神農造也,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神農作琴。昔神農氏繼伏羲而王天下,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於是始削桐為琴,練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神農氏為琴七弦,足以通萬物而考理亂也。”因此伏羲氏、神農氏作琴,周公製禮作樂,古代的聖王以“德”教化人民,順應天道與人心。

古代治國者把樂作為獎勵臣下的手段,通過不同形式的音樂歌舞,可以看出其治民的功績,說明古人十分重視樂的教育作用。在《樂記·樂施篇》中記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製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熟,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諡知其行也。”

此外,在《史記·樂書》中有一段話:“凡音由於人心,天之與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響之應聲。故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惡者天與之以殃,其自然者也。故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夫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得萬國之?O心,故天下治也。”

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也有相關的記載,騶忌以琴見齊威王,受到了齊威王的重用,騶忌獲得“三月受相印,一年封於下邳”的禮遇。騶忌麵見齊威王時,以四時、政令作為比喻,陳明治國之道都在古琴以德教化的思想中。《史記》這一段寫到“……故曰琴音調而天下治,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由此可知:騶忌藉古琴比喻在上位者,必須以“德”教化人民的思想,從個人的修身養性,推及到治理天下國家的方法。

《禮記·樂本篇》中有一段話,闡明實現“王道”的重要措施必須以禮樂教化為主,輔之以刑法、政令。“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禮記·樂記》中談到:“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者;”德是人的天性,樂是德之光華。這樣,就把音樂與道德品行等溝通起來了。

桓譚《新論·琴道》:“琴七絲足以通萬物而考至亂也。八音之中惟弦為最,而琴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聲不振華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不聞。八音廣博,琴德最優。”

明朝蔣克謙《琴書大全》記載劉向所說的:“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風俗,四曰明心察,五約製聲調,六曰流文雅,七曰善傳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