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苑內, 官家趙頊破天荒地問起了明遠。

類似的事還從未發生過——畢竟明遠非但沒有及冠,而且是個白身,是個沒有任何功名, 祖上也沒法兒給他帶來恩蔭的普通人。

王安石早先命王雱查過明遠,查到他到汴京來原本是要在國子監中讀書的, 誰知到了汴京之後, 學籍卻被人擠掉了。

所以趙頊這“明代暫遺賢”的感慨其實也沒錯。

但這話他可不能對趙頊直說, 打算開口說著明遠年紀尚輕,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待他年長幾歲, 考取功名再看此人不遲。

誰知身邊一個蒼老的聲音開口:“依老臣之所見,此明姓小兒不過是借此等雕蟲小技,以求聞達天聽,媚上而已, 不值一提。”

王安石頓時眉頭皺起, 向身邊看去。

說話的人是樞密使文彥博。文彥博一向反對王安石的新法, 這樞密使的任命與其說是官家對三朝老臣的禮遇,倒不如說是趙頊製衡新黨之舉。

文彥博隻管滔滔地說下去:“此兒在京中, 行事頗為紈絝。日前臣聽聞他喜愛兩名女伶的歌喉,便特地買下了一間瓦子,專捧兩人,美其名曰‘新式雜劇’。”

文彥博說話算是客氣的,隻說明遠“喜愛歌喉”,沒有繼續往其它方麵發散。但這種行為顯然不是規規矩矩的讀書士子應當做的。

然而王安石聽了,心中暗自“嗬嗬”。

這文彥博既然說明遠此人不值得一提, 因何又主動去調查了明遠?明遠是背後扶植朱家橋瓦子的東主, 這件事並非聽聽市井傳言就可以打聽到的。

誰知趙頊聽了文彥博的話, 頓時笑道:“‘新式雜劇’也是此人所創嗎?太皇太後好奇得緊,每當有命婦進宮,必定要問,那‘白娘子與許宣’,後來究竟如何了。文卿,你知道嗎?”

文彥博被當場問住。

“臣,臣不知……”

王安石覺得事情到此就差不多了,趕忙出來打圓場。

“臣想那明遠,年歲尚輕,行事或有孟浪浮誇之處。但畢竟是大儒弟子,臣觀他向學之心還是有的。待下一科,下下科,必然參加科舉取士。年紀漸長,想必也會穩重老成些。”

趙頊聽著覺得有道理。

畢竟天下人都曉得“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趙頊自認為勵精圖治,不愁沒有才智之士不入他的朝堂,當下哈哈一笑,將此事放過,但是卻將“明遠”這個名字記了下來。

他與宰輔們在禦苑中,可不止是乘涼,還是需要議事的。

一時間曾孝寬告退。有小黃門將厚厚一疊奏疏抱過來。

趙頊取過他預留的幾本,分彆遞給王安石與文彥博,想要聽聽兩位宰輔的意見。

文彥博老眼昏花,捧起奏疏,需要舉到離自己很遠的地方才能看清。

王安石有些看不下去,從自己袖中取出一枚圓圓的,帶一枚手柄的水晶鏡遞給了文彥博。

“文樞密,用這個,看小字許是會容易些。”

這枚水晶鏡是明遠送給王雱,王雱覺得很有用,就孝敬給了自家老爹的。

文彥博與王安石雖然是政敵,但在官家麵前,這表麵和睦還是要表現一下的。於是他從王安石手中接過水晶鏡,透過鏡片看那奏疏上的文字——

豈止是“容易些”?

這簡直不要太容易!

文彥博右手微抖,一時竟不知該謝王安石,還是該批評這位政敵成日留心這些“奇技淫巧”。

趙頊見了也覺好奇,接過來自己試一試,果然見奏疏上的字跡被放大不少。

“這……與剛剛的‘千裡鏡’有關嗎?”趙頊很好奇地問。

“官家天縱聰明,”王安石懇切地回答,“據那明遠說,這叫做‘放大鏡’,與‘千裡鏡’中的構件是同一原理。但是‘千裡鏡’能觀數裡之外,‘放大鏡’卻隻能看清眼前的字跡,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即便得了‘放大鏡’,也決計無法仿製‘千裡鏡’。”

趙頊頓時放心了。

他原本擔心千裡鏡這樣的軍國利器流傳於民間,被北虜偷學了去。然而聽說“千裡鏡”中更有奧秘,不是單單掌握了磨製放大鏡技術就能仿製出來的。

如此一來,他所倚重的臣子們縱然上了年紀,也照樣可以看清眼前的文字。

或許可以將這‘放大鏡’作為慰問韓琦、富弼等老臣的禮物。

趙頊頓時又將“明遠”這個名字牢記幾分。

*

明遠“啊嚏”一聲,打出一個噴嚏,心想:這是誰在念叨我。

“明郎君,您剛才說到……我們這玻璃,竟還無法用來製我阿爹他們製的水晶鏡片嗎?”

宮黎就站在明遠身邊,正纏著明遠問東問西。

明遠頓時將剛剛的念頭拋去,搖著頭笑道:“宮黎哥啊宮黎哥,你這真是,還沒學會走,就想要學著跑啊!”

宮黎頓時流露出幾分不好意思,嘿嘿傻笑兩聲。

對於製作光學儀器而言,目前最好的材料還是水晶,目前最好的技術還是宮六的“小型車床磨製”。

“黎哥,你須知道:有些物件,不是咱們想做,就能做出來的。它有許多前置條件,”明遠也不知道宮黎能不能明白,“當彆的條件都滿足之後,它才會水到渠成。”

光學玻璃對玻璃本身的要求很高,除了純淨無色之外,玻璃本身還需要一定的強度韌性,以及質地高度均勻。

以現在宮黎的技術手段,能把玻璃裡的氣泡全消了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宮黎將他這句話想了半日,突然盯著作坊裡的一株小樹,問:“郎君的意思,是否製玻璃這門手藝,就像是種樹一樣,必須得枝乾先長出來,才會有枝葉?”

明遠:!

他隻簡單提了一句,宮黎就把“科技樹”的概念給悟出來了?

古人絕非缺乏智慧,與後人相比他們隻是少了足夠的前置知識而已。

&n-->>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