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 王翦滅趙國 二更合一,霸王票加更。……(1 / 1)

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但無奈趙王偃和他父親都愛這麼做,臨陣換下廉頗和……還是廉頗。

原本曆史中,趙王偃的兒子趙王遷也學了這一手絕活,想要臨陣換李牧。李牧讓他彆鬨了,王翦就在對麵,換人就完蛋。趙王遷就把李牧殺了。

爺孫三人,一看就是親生的,連血緣證書都不用開。

王翦慢悠悠渡過黃河的時候,趙軍幾乎沒怎麼抵抗,一觸即潰。

王翦沒有追擊殘兵,稍稍整軍,就朝著邯鄲城前行。

秦軍帶夠了糧食,趙地又幾乎沒有餘糧,所以秦軍沒有就地補給,搶奪趙國的糧食。

他們雇傭當地人運送輜重,甚至還要給對方口糧。

趙人原本很害怕秦軍。在得知給秦軍乾活有糧吃的時候,許多饑餓的趙人忍著恐懼湊了上來。

趙國也是蝗災重災區。

經曆蝗災之後,趙王偃沒有休養生息,連番攻打燕國。

青壯年被征召,家中早已經餓得沒力氣的老弱婦孺種不了太多的地。

國內缺少青壯年,但趙王和貴族的徭役還是不會停。越是外部壓力大,國內的貴族越是需要用享受來麻痹神經。婦孺還要承擔沉重的徭役,種田的時間更少了。

為了打燕國,趙國征收了很重的賦稅。賦稅不收土豆之類的救荒糧食,隻收容易儲存的穀物。婦孺寥寥無幾的種地時間隻能種穀物,好交齊賦稅。

穀物如果沒有充足的勞動力,把翻地、澆水、除草、捉蟲、施肥等沉重的農活細致地乾好,產量很低。

是以雨順地荒蕪,時和年不豐。無天災,也人禍。

燕國也窮,趙王偃派大軍攻打燕國,頂多滿足大軍一些糧草需求。

再者,就算趙國得到了多餘的糧食,也不可能分給饑餓的趙人。

有秦國兵卒私下嘀咕,趙人都快餓死了,就算他們想搶,又能搶什麼?

漸漸地,秦軍身後綴了許多趙人。

他們離秦軍遠遠的,等候秦軍隨時差遣他們做事,好混口吃的。

王翦心硬如鐵,看著都有些心酸。

他想,自己大概是被南秦的富庶慣壞了,居然對他國饑民看不過去。

攻打巨鹿的時候,巨鹿守軍抵抗算是比較頑固。

不過王翦雇傭的趙人十分勇猛,秦軍還未正式出手,他們就登上了城牆。

王翦想起李牧軍中,那些從趙國而來的宿將老卒。

若趙王稍稍正常一些,趙國一定是一塊特彆難啃的骨頭。趙人的戰鬥力確實很強。

王翦給這些趙人算了戰功。

雖然戰功隻算秦兵的一半,且隻折算成糧食,先登的趙人都很高興。

王翦還給戰死的趙人發了撫恤。

這是他和這些趙人提前說好的。如果戰死,就將糧食送往親人手中。

那些戰死趙人的親人,大多都綴在秦軍身後撿活乾。

當王翦兌現承諾,將戰死趙人賺來的糧食送到一個個婦孺手上時,婦人對秦軍連連道謝,和孩子一起抓著沒煮的乾豆子吃,連流淚都顧不上。

直到他們稍稍填飽了肚子,麻木的表情才變得悲傷,眼淚才湧了出來。

還有人幫忙打掃屍體的時候,問守城趙軍的屍體秦人是否需要。若不要,對他們而言也是一頓飽飯。

他們看著屍體的眼睛都是綠的。

饑民易子而食,骨頭上都沒有幾兩肉可吃。戰死趙軍的屍體上,肉可比路邊饑民的屍體多。

王翦雖然知道趙人吃趙人這一幕傳出去,大概會給趙軍士氣造成很大打擊。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待我進城後,立刻開官倉賑濟你們。”王翦淡淡道,“你們缺糧,城中的富戶不缺。”

他見那些饑民有些不滿,補充道:“有糧吃,就不要吃人。你們是人。”

說罷,他先拿出一部分糧草分與打掃戰場的趙人,讓他們把趙兵與戰死的秦兵分開燒了,阻止他們吃人果腹。

秦兵的骨灰將由同鄉帶回家,趙兵的骨灰就地埋了。

王翦這樣做並非僅僅是憐惜。

打下這片地後,這片地就是秦國,這些人就是秦人了。

吃腐爛的人屍容易出現瘟疫,會加大秦國治理的困難。王翦要為之後治理趙地做準備。

王翦說到做到。進城之後,就以城裡官吏、富戶、貴族抵抗秦軍攻城為由,把他們的家搜了一遍。

金銀細軟用來犒賞將士;糧食補充了部分軍糧後,都交給在先登中活下來的趙人,讓他們負責賑濟災民。

王翦還選了城中會識字的貧寒士子幫忙巨鹿城。

“待攻克邯鄲,朱襄公就會回來。”王翦給這些趙人吃了一顆定心丸,“先拿這些糧食應急,待明年秋收就好了。”

王翦離開時,許多趙人留在了巨鹿城附近,開墾耕種幾近荒蕪的田地。

巨鹿城附近的田地都很肥沃,可惜沒人種。

老弱婦孺逃入深山中可能還能活下去,待在平原肥沃的土地上耕種,才更容易餓死。

現在他們有了能支撐半年的糧,再多喝點水,混點其他草根樹皮,現在種下救荒的土豆、大菽和野菜,極有可能活到豐收的時候,終於敢種地了。

現在正是春耕,本就該是種田的時候。

王翦留下了部分將士留守巨鹿城,順便教導和幫助農人春耕。

他們都是南秦的兵,做這些事已經很熟練。

趙人怎麼也不肯信王翦所說,種出的糧食都是他們的,秦國不僅不搶,還要減免他們一年稅。

就算王翦搬出了朱襄公的名號,他們也不信。

不過不信也不妨礙他們種地。隻要種出糧食,就算被搶走大半,總還是能攢一些果腹。

秦國這位將軍有句話說進了他們心坎裡。有糧吃,誰願意吃人?人是不該吃人的。

巨鹿城破之後,王翦沒有立刻南下攻打邯鄲。

他先拿下了巨鹿城附近的任、平鄉、廣平三座城池。

任、平鄉、巨鹿、廣平四座城池呈現“\”形狀,從大陸澤(衡水湖)依次排列到黃河,是邯鄲北麵的城池屏障。

拿下這四座城池後,趙國各郡援軍想要南下救援邯鄲,就會被這四座城池和大陸澤擋住。

王翦穩紮穩打,先把邯鄲與趙國北部大片國土孤立,再慢慢圍城打援,困死邯鄲。

他有的是糧,可以和邯鄲拚消耗。

至於邯鄲會不會趁著他穩紮穩打的時候求到救援,王翦還真希望楚國會出兵救援。

李牧和廉頗發過誓不會率兵攻打趙國,所以現在李牧就在南秦等著。

主要楚國剛出兵,李牧肯定率軍跨越淮水攻打楚國。

……

趙王偃將扈輒傳首邊疆後,趙國將領一片嘩然。

以前也有許多將領被無憑無據的賜死,但賜死後還遭遇這等侮辱,他們難以置信。

這行為,和紂王有何區彆?!

邯鄲城內也有很多反對的聲音,趙王偃充耳不聞。

他十分憤怒,有這個時間反對他,不如想想怎麼打退秦國。秦國都打到邯鄲城下了,你們還吵什麼?!

趙國卿大夫不依不饒。

戰國是貴族門閥執政的政治體製。趙國雖比熱愛搞分封的楚國好一些,權力較為集中,但貴族的地位仍舊在,不容侮辱。

趙王偃可以賜死貴族,但怎麼能侮辱貴族的屍體?這件事他們必須辯個明白!如果趙王不改,趙國昏君當道,即將亡國啊!

王翦又攻占了三座城池,完成了邯鄲北部的防線,終於來到邯鄲城下的時候,邯鄲城內還在搞政治鬥爭。

最後的結果,是趙王偃在政治鬥爭中背鍋下台,太子遷繼位。

邯鄲城還是有守軍在抵禦秦軍的。

在趙王和卿大夫、宗室針鋒相對的時候,也有將領和兵卒在城牆上與秦軍激烈奮戰。

城牆上趙軍在拚命廝殺,王宮中貴人們在拚命吵架,所有人都很拚命。

趙王偃在宗室的強壓下,終於後退一步,願意退位。

但他拒絕將王位傳給早就被他廢黜太子之位的公子嘉,隻願意讓太子遷繼位。

太子遷就是他最愛的娼|妓寵妃所生的寶貝兒子。

卿大夫瞧不起趙王偃這位寵妃,且太子遷自幼品行不端,縱情聲色。他們又和趙王偃杠上了。

王翦得到許多位已經暗中投降秦國的趙臣送來的消息時,他抱著劍,半盤著腿坐在地上,冥思苦想了許久,也沒有想明白為何秦軍都已經圍了邯鄲城了,邯鄲城內居然還能搞政治鬥爭。

難道不是先想方設法把秦國打退後再說嗎?

朱襄若在此處,會“嘲笑”王翦少見多怪。

南宋和南明一個快被打進海裡,一個快被打進緬甸,他們都還在搞政治鬥爭王位爭奪,趙國這算不上什麼。

原本曆史中李牧已經和王翦大軍對壘,趙國馬上就要亡了,趙王遷和郭開還在搞政治鬥爭,把李牧殺了。

李牧一死,王翦大軍就攻破了趙軍,第二年便把趙國滅了。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我們趙國就是這樣子的,有什麼好奇怪。

王翦都懶得去攻城了。他就等著看趙國還能玩出什麼花樣。

邯鄲城的趙王宮裡,在宗室的調停下,卿大夫終於也後退了一步,同意讓太子遷當趙王。

趙王換了,然後呢?

群臣麵麵相覷。

他們換完趙王,達成政治目的之後,才發現了一個問題——現在換趙王,好像對打退城外的秦軍沒有任何用處。

於是他們重開一局吵架。

這次倒是吵得比較正常。一派說要突圍去找楚國求援,一派說要送趙王突圍去北邊躲避,一派說乾脆投了吧。

郭開身為堅定不移的趙王偃保王派,現在在朝堂上代表太上王趙偃的口舌。

他堅定地要求逃往楚國。

逃到北邊趙國還是湊不出來兵,還是楚國安全一些。

借他國兵複國很容易,史書裡都是這麼說的。

他們吵來吵去,再次達成了一致意見——太上王趙偃南下去楚國搬救兵;趙王遷北逃繼續抗擊秦國;至於公子嘉,就留在王宮裡麻痹秦軍。

群臣都很滿意,隻有公子嘉在苦笑。

公子嘉是一個品行端正,智商正常的人。

他心性堅韌,勇武善戰,能帶兵。在原本曆史中趙國滅亡後,公子嘉率領趙國軍民在代郡和秦國打遊擊,堅持了整整六年,才被王翦擒獲。

趙國滿朝卿大夫都知道,如果公子嘉當趙王,趙國說不定有一線生機。

但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