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禮經魁預定(1 / 1)

夢回大明春 王梓鈞 1291 字 1個月前

作為本次鄉試的同考官,王陽明已經住進貢院好幾天。在他被確定為考官的那一刻,就必須立即前往貢院,不得中途回家,不得中途拜訪。而提調官、監試官還要掛鎖,隻許進、不許出,此為“鎖院”,是為了防止考官串通考生作弊。直至確定進士榜單之後,王陽明才能離開貢院,他大概要在此處住半個多月。這幾天,王陽明被煩透了,因為宴會太多。主考官、同考官到齊之後,貢院要舉行宴會。出題的時候,也要舉行宴會。考完第一場,還要舉行宴會。曆史上,嚴嵩擔任正德十二年的會試同考官,在《南省記》中如此敘述:“出簾宴,出題宴,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本來出題、閱卷就時間緊迫,考官們居然還喝得醉醺醺。王陽明隻在出題宴時喝了一場,隨即就一直咳嗽(裝的)。舊友知他有肺病,也不敢多勸,終於逃過喝酒的苦差事。第一場考完之後,謄抄好朱卷就要送來批閱。王陽明與溫仁和屬於《禮記》房考官,批改的全是本經為《禮記》之舉人試卷。溫仁和,字民懷,四川華陽人,此時為翰林院編修。他比王陽明年輕幾歲,比王陽明晚一屆中進士,官職也沒王陽明那麼大,所以這一房自然是王陽明為主。朱卷呈上,王陽明與溫仁和一人一半,批閱完畢之後再交給對方重複閱卷。兩人給出的評語很有意思,就拿士子毛憲的試卷為例——王陽明的評價是:“經義貴平正,此作雖無甚奇特,取其平正而已,錄之。”溫仁和的評價是:“講兩如字,回護掩印,明白簡當,讀之足以起人仁孝之心。”似乎沒有文章能入王陽明的法眼,每次都評價為“氣頗平順”、“取其平正”,偶爾還加個“無甚奇特”、“無甚出彩”。他對進士文章的要求也不高,能寫得平順,把道理講通就可以了。而溫仁和總是能找出文章亮點,誇耀讚歎一番,跟王陽明的批閱風格正好相反。大概在第一場考完的隔日下午,王陽明終於批閱到王淵的卷子。隻看到第一篇四書文,王陽明就想起自己在貴州的弟子,風格實在太相似了。不過他也不敢確定,因為朝廷對會試文章有規定,必須寫得樸實簡潔,不得用生僻字、不得賣花俏,所以大家寫出來的都差不多。但王淵的文風論述精密,承轉嚴絲合縫,而且不累贅用詞,特色還是非常強烈的,所以王陽明一看就覺得似曾相識。“此作旨趣雖無甚奇特,勝在語論卓有根據,氣頗平順,故錄之。”這是王陽明對王淵第一篇四書文的評語。而溫仁和的評語則是:“認理真而措詞不拘不泛,論據詳而主旨吻合傳注,行文周密而次第轉承無隙,此題作者當為道學精深之輩也。”僅看溫仁和的評語,似乎王淵已經成為儒學大師,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兒。隻要溫仁和看好的卷子,評語全都這樣誇讚,他總能找出文章的精妙之處。直至王陽明閱到王淵的第三道《禮記》題,臉上突然浮現出古怪笑容。他終於能夠確定,這就是自己學生的卷子!因為文章在論述的時候,出現了“蓋天地之道,先以化生,後以形生。化生者天地,即父母也;形生者父母,即天地也”。這段話,是《禮記大全》批注裡沒有的,也是前人沒有記述的。出自王陽明結合《朱子語類》,對《禮記》的深入理解,而且沒有給其他弟子講過,隻在王淵請教學問時隨口一提。王陽明搖頭笑了笑,提筆寫出評語:“事親事天,發揮透徹。此作文氣平正,當錄之。”溫仁和的評語則一如既往誇讚:“事親與事天,無外乎愛以敬。此作文旨如舊,然天地父母卻出新意,暗合朱子之語類,發人深省,令吾茅塞頓開。觀諸士子之作,無逾此篇者。當為此次《禮記》第一!”會試文章講究中正平和、淳樸簡潔,但若能寫出符合朱熹理論的新意,絕對可以讓閱卷官興奮莫名——這比寫得花團錦簇、氣勢磅礴還難。溫仁和就被王淵的文章驚到了,準確來說,是被王陽明的理解驚到了,王淵隻不過是把王陽明的講課內容搬到答卷而已。會試朱卷,兩位房官可以改完一些,就立即送去給副考官,副考官改完再送給主考官。也可以全部改完了,再一股腦甩給副考官,但肯定要把副考官搞得措手不及,因為閱卷時間非常緊迫。好在《禮記》考生人數稀少,王陽明與溫仁和的閱卷工作最輕。《詩經》房的閱卷官,試卷隻批閱了四分之一,王陽明、溫仁和就已經把《禮記》卷子給改完。而且他們批閱還很仔細,精彩文章要反複品味好幾遍,但就是收工超快,誰讓《禮記》考生人數那麼少呢。《春秋》房那邊的情況也差不多。剩下兩場的考試內容不被重視,考得好錦上添花,考得不好也無所謂,隻要彆把公文格式寫錯、不出現常識性錯誤即可。主要還是閱卷工作時間太緊,根本沒時間細看剩下兩場的答卷,而且那些公文和策論也很難分出孰優孰劣。到了二月二十五這天,各房把批好的朱卷全部呈上,提調官也把考生的墨卷送來。房官們要給朱卷、墨卷對號,對不上號的一律不取。墨卷朱卷加起來七千多份,明代又沒有電腦檢索,需要在堆積如山的卷子中,找出相同序號的進行比對。號數對了,還要對比朱卷和墨卷的內容,一旦發現內容不同,那就按作弊來棄置不管——如果是謄卷官抄錯的,那考生隻能自認倒黴。這種情況很少發生,因為謄抄階段就需反複比對,但也偶爾有考生躺著中槍。主考官和副考官,根本來不及仔細閱卷,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追認房官送卷的相關手續上。他們的職責不是取最好的卷子,而是確定取中的卷子不出錯,一旦出錯就前途儘毀。“伯安兄為何不薦此卷?此生很可能被主考判為禮經魁。”溫仁和指著王淵的卷子問。王陽明跟溫仁和關係不錯,知道對方為人正直,也不刻意隱瞞,隻苦笑道:“非不薦也,乃避嫌也。”“避嫌?”溫仁和不解道。王陽明解釋說:“此卷考生,極有可能是我在貴州收的學生。他的文風非常鮮明,一看便知,所以我不能做他的房師。”溫仁和驚訝道:“伯安兄隻在貴州謫居一年多,居然教出這等優秀學生!”“此子今年才十六歲,準確來說,還有一個多月才滿十六歲,”王陽明頗為欣慰的笑道,“而且我教他的時候,他剛學完《四書》。我離開貴州的時候,他的《禮記》也隻能算粗通,沒想到此時居然大為長進。我以為他三年之後才能考會試呢。”“此神童也!”溫仁和讚歎一句,笑道,“既然伯安兄不薦,那就便宜我了。該當我成為此次會試禮經魁的房師!”會試跟鄉試一樣,也要選出五經魁,會元就是五魁首,因此前五名必然本經各自不同。王淵的答卷隻能算優異,按理說,能排進前一百名就不錯了。他若被選為禮經魁,全憑把王陽明的講課內容搬到答卷上。那幾句話跟心學有關,但沒有脫離程朱理學的範疇,是王陽明在理學基礎上獨創的,溫仁和的評語直接是:“令吾茅塞頓開!”能讓閱卷官茅塞頓開,如果不能被選為經魁,那還有哪個考生有此資格?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