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區區二千石(1 / 1)

漢闕 七月新番 1836 字 1個月前

從敦煌到右扶風,一路上曆經六郡數千裡跋涉見聞,若要詳說,恐怕要說上一夜方能講完。

反正到元鳳五年九月初時,任弘他們已抵達右扶風武功縣。

借口旅途勞累要多歇一天,任使者安排烏孫公主、王子留在縣中驛站,他自己則乘著天氣晴朗,和夏丁卯正找到了任安當年的同僚和舊相識,其實就是幾個年紀不小的當地輕俠,黑社會老大,跟著他們往山上走去。

“本以為過了隴阪,進了關中便是一馬平川,沒想到還有這麼山的地方。”

任弘沿著小路攀爬,回頭拉了夏丁卯一把,老夏年紀不小了,幾千裡路折騰下來還生了場病,身體有些不適,但還是堅持要來拜祭老主人的墳塚,爬山爬得氣喘籲籲。

“夏翁,拿著這手杖,我翻天山時便是靠著它。”

任弘將已經擼去犛牛尾的假節杖塞到夏丁卯手中,他已經將這杖當成了自己的幸運符,哪裡舍得扔。

“雖是假節,卻是我親手製的杖,隨我走遍西域,可是要傳子孫的!”

漢代武功縣和後世陝西武功位置還不一樣,在渭水之南,地形崎嶇多山,一點都不關中,從他們的位置往南望去,便能看到百裡之外,秦嶺第一高峰太白山。

太白山現在被稱之為“太乙山”,那海拔跟任弘翻過的天山達阪差不多,當真氣勢巋然,據說除了秋季外,其餘三季山頂皆有積雪,霧雪塞路,人跡罕至。

而太白山下,就是著名的斜穀道,是從關中去漢中、巴蜀的必經之地,斜水就叫“武功水”,武功縣由此得名。

前頭給他們帶路的,是任安昔日在武功縣做官時的朋友之子,名叫遊齧鐵的年輕遊俠兒回首笑道:

“所以才有俗諺,武功太乙,去天三百!意思是再往上三百尺,便是蒼天了!”

“誇張之辭,這山一點不算高,想當年我和任君爬天山的時候,那才叫一伸手就能摸到天穹呢!”

韓敢當也跟著來了,在後麵嘟囔著說著話,自從跟任弘爬過兩趟天山後,他還真有點“一覽眾山小”了。

遊齧鐵哈哈大笑:“韓君,我怎麼聽使團吏的盧君說,你過天山時暈了,是被人抬著過的。”

“他那是酒後胡言,你也信?”韓敢當堅決否認,卻心虛地看了一眼任弘。

不過任弘的目光,總是時不時落在遊齧鐵身上,這位任安故人之子容貌平凡,但卻披著一件皮毛黑白相間的裘服。

任弘仔細瞧了瞧,確定自己沒看到。

造孽啊,這竟然是國寶的皮!

後世陝西太白縣也有大熊貓,所以熊貓在秦嶺以北出沒不稀奇,而且漢武帝時的東方朔已經見過這種動物了,還記了下來:“南方有獸,名曰齧鐵”,他說這動物似熊,黑白斑駁,能舔食銅鐵及竹骨。

不過在漢代人眼裡,熊貓並不是可愛的代名詞,反倒被視為……猛獸!

咬合力跟獅子差不多,吃竹子膩了偶爾還下山吃頭羊開葷,可不就是猛獸麼。

中途休息喝水時,遊齧鐵指著這熊貓裘衣告訴任弘道:“這齧鐵獸皮可有些年頭了,乃是三十多年前,任公還在武功縣時,帶著我父在山上打的。因我父出力最多,論功行賞時就分給了他,打到的那天我剛好出生,便給我取了這名。”

而年紀稍大的幾人,多是任安的舊下屬,則開始七嘴八舌,給任弘說起任安當年在武功縣的事跡。

“任公是關東人,最初來武功縣落籍時,隻帶了一把環刀,趕著一輛馬車,本地輕俠想要欺辱他,結果都非其一合之敵。因為任公為人驍勇,打架打出了名聲來,於是便替代彆人在靠近山林的亭中做求盜。後來因為破了案子,赤手空拳捕到了三個攔路搶掠的賊人,便升為亭長。”

那個亭叫太乙亭,便是任弘他們要去的地方。

“武功縣偏僻,不比茂陵等地,窮啊,縣中男丁要靠狩獵來補貼家用。任公便常常帶隊入山,部署老幼弱壯打獵的地點,以兵法之策圍獵,每次都能收獲頗豐。”

“而為眾人分配麋鹿雞兔時,能做到讓每個人都滿意,眾人皆言:‘無傷也,任少卿分彆平,有智略!’”

任弘頷首,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當年陳平就是在鄉社時分肉平均,而得到讚許,許下欲宰天下的大誌的。

這時又一人湊過來道:“還有一事,有一次狩到了幾頭大野豬,任公便做東,宴請縣中父老相聚。當日到場的有幾百人,任公隻看了一眼,便問說:‘某某為何沒來?’眾人都十分驚異,原來任公竟能記得每個人,且目光如炬。”

都算不上多麼神奇的事,但關中那麼大,右扶風轄區內也有二十一個縣,任安卻偏要選最窮的武功縣落戶,就是因為此地鮮少豪家大戶,若有才乾,又動得經營,很快就能脫穎而出,舉縣聞名。

“於是任公雖隻是小小鬥食亭長,威望卻比縣長還高,慢慢地眾人推舉他做了縣三老,後來又以親近百姓,被察舉為武功縣長……”

不管哪個時代,作為外來客戶,通常是被土人們排擠欺壓的對象,可任安竟能融入進去,被推舉為縣中名望長者才能做的縣三老,進一步成了縣令,足見他當年在武功縣多麼受人推崇。

“亭長真是好職位啊。”

任弘心道:“劉邦做亭長時,便能黑白兩道通吃,一邊在體製內左右逢源,一邊與當地遊俠豪長交好,任安在武功縣也差不多,這要是遇上亂世,他估計也是一方豪傑。”

可個人奮鬥也得考慮曆史進程,任安之後的命運就有些波折了,因為漢武帝遊山玩水路過武功時,武功縣準備的帷帳沒達標,於是任安被撤職。

赤手空拳奮鬥十多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這件事大概讓任安反思了一下,最後認為自己之所以倒黴,是沒抱大腿。

於是就有了之後的故事。

不過從夏丁卯的敘述裡,任弘發現,任安雖然投靠了衛青做門客,卻沒有受到賞識,他和另一位叫”田仁“的同僚默默無聞許久後,才被找衛青征辟人才的漢武帝發掘,從此平步青雲。

大一統的盛世裡,從背井離鄉的落魄窮車夫,靠自我奮鬥混到比兩千石,這真是一個勵誌的故事。

然後任安、田仁哥倆,就在巫蠱之禍裡一起栽了,進了衛氏外戚的門,再想撇清關係就沒那麼容易了。

但任弘還是覺得,任安當年因騎牆而身死遭殺,在武帝朝那殘酷到令人震怖的政治鬥爭裡,其實也不算冤,更不算慘。

這話當著任安舊部下和夏丁卯的麵,當然不能說,等他們找到任安在太乙亭旁的墳塚時,他這做孫子的,依然規規矩矩地三拜稽首,送上祭品。

“護北軍都尉任公之墓。”

這就是石碑上對任安這一生最後的注腳,死後葬在這,是任安最後的遺願,不知他在屠刀之下,是否後悔離開武功。

當年任安遭處斬,靠了太史公司馬遷幫忙才保住家眷性命,又有武功縣的舊部下們巴巴跑到長安,為其收屍,這才能歸葬此地。

所以每年裡也是有祭奠的,隻是人情這東西不是永久的,總有淡去的那天,十五年前有數百人來祭奠,堪稱武功縣的盛況。可任安的舊識們死的死老的老,到今年寒食節祭掃,隻有幾個人來了。

若非任弘歸來,恐怕再過些年,將再沒人記得任安的墳塚埋葬於此,任由它被瘋長的荒草環繞,一如這山間那些不知哪朝哪代的無主荒墳一般。

“那些幫忙安葬的人,每年祭掃的人,都得記下,這份人情,還是得由我來還啊。”

任弘對這身體年少時的事絲毫沒有印象,所以他隻負責咚咚咚磕頭,哭泣和絮叨的事就交給老夏,無非是這些年的日子,以及任弘多麼有出息,在西域做下了好大功勞事業,也算光宗耀祖了。

“那句話怎麼說來著,青……”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見夏丁卯說得差不多了,任弘接上,朝墳塚再拱手道:“弘此番回到長安,或能躋身朝堂,甚至能封高爵,也算為任氏正名了,至於那個以讒言誣陷祖父,導致任氏遭難的仇家……”

“我遲早會讓他付出代價,還大父一個清白。”

清白不清白且另說,巫蠱之禍堪稱漢朝版的那十年,牽涉太多,極其敏感,連衛氏外戚出身,已經執掌天下權柄的大將軍霍光都不敢亂碰這一曆史問題,更彆說任弘了。

所以任弘想為任安徹底翻案很難。

但沒辦法解決問題,可以把提出問題的人解決掉啊!

隻要將那個向漢武帝告發任安與衛太子勾結的糧吏搞臭搞倒,學習儒生們最擅長的一招,從人品和道德上批判他,便能反過來證明,他當年的供詞為假,任安罪不至死。

了結這樁陳年恩怨,便是任弘對任氏唯一的“報答”。

倒是夏丁卯還有些擔心:“君子,那當年誣告老主君的糧吏,如今已是兩千石高官了,恐怕……”

當年在懸泉置為小吏時,任弘寂寂無名,夏丁卯不必太過擔憂。

而任弘加入傅介子使團後,身在西域,就算那仇家聽聞,也很難插手來管他。

可如今任弘立下大功,載譽入朝,名聲已經散播出去了,哪怕那仇家再遲鈍,也知道任安的孫兒回來了,夏丁卯怕任弘入長安後,會遭到非難。

任弘卻笑道:“夏翁大可放心,現在誰敢動我,就是在動為大漢流血流汗的功臣,沒人會那麼做。”

去西域時,任弘隻是個想要蹭蹭風口的投機者,混點功勞,一級級往上挪。

可時來天地皆協力,返程時,他已是經過烈火鍛打過的镔鐵,在天山的寒風中證明了決心,與匈奴諸王鬥智鬥勇磨礪了謀略,手裡拎著兩顆胡王的腦袋,昂首挺胸。

他現在,儼然成了站在大時代最前沿的弄潮兒!

不必再為祖父任安的罪名憂愁。

不必再為突破區區三代禁錮而沾沾自喜。

更不必為回到朝中,會不會被仇家刁難而思慮萬千。

原本漂浮不定的命運,正如那自製的節杖一般,被牢牢握在了任弘手中。

“夏翁且安心,安樂不過是昌邑國相,王國左官,區區二千石而已。”

“現在不該是我怕他使絆子。”

“而該輪到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害怕我報複了!”

……

PS:晚上有。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