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通脫口而出: "小周同誌,你說的是塑料大棚萬裡行活動嗎?"
塑料大棚之父趙先生,自幾年前就開始了推廣活動,這事上過報紙,周嘉妮以前聽爸媽聊起過,那時候她還在讀書,對農業也不了解,更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紮根到農村來,是以並未過多關注。
倒是明年或者後年,她又一次在收音機裡聽到過大棚種植技術的新聞,好像還是國家大力提倡這項技術的信息。
具體時間她記不起來了。
劉通一提,張寶生也有印象了,但受限於信息滯後的原因,如今想起來也隻是長長的‘哦’了一聲,道: "好幾年前的事了吧!"
推廣和實驗一直在進行,又是在最艱難的幾年中開始的,想來也知道沒有那麼容易。
濱縣所在的正豐市、甚至整個崇彙省都不在試驗區範圍內,周嘉妮也隻是借此起個話題。張寶生遲疑道: "小周同誌,你是希望咱村也搞那個塑料大棚?那計劃行嗎?"
明後年就有相關文件出來,在這之前周嘉妮不會影響正常的軌跡,如果張寶生同意,她也隻是提議搞半畝地試試,用的也是當前能查到的有限資料,大家一起摸索。
不過,好像上輩子等文件出來,前進大隊這邊都沒什麼行動,張寶生選擇觀望,他習慣保守和被發布任務,反倒其他公社有大隊轟轟烈烈搞了起來,等到眼前又了成功案例,跟著嘗試的大隊才一個接一個冒頭。
周嘉妮斟酌著用詞,道: “這項技術一直沒有停下腳步,可能實驗地區距離咱們較遠,信息沒傳過來。"
“我記得這活動是農科院和農業部雙重支持的,技術也得到了國家認可,隻是我們沒有專業人員指導,要嘗試的話得自己找資料,先弄幾分地試試,成功了就上報爭取技術人員入駐、或者安排人去學習,並擴大規模;失敗了損失也不至於傷筋動骨,但可以讓公社看到我們努力上進的行動嘛。"
最後一句話讓張寶生直了直腰杆,再次感歎,還得是年輕人,敢想,敢乾。
邱則銘從旁道: "如果可行,我協助小周同誌找資料。"
張寶生的意動越發強烈,感覺熱血在體內翻滾,眼神亮了幾次,連連點頭,道: “我好好琢磨琢磨,回頭跟其他乾部開個
碰頭會,商議商議。"
不過眼下先說蔬菜問題。
國營飯店那邊是周嘉妮談下來的,送菜這事自是非她莫屬,就是先從哪家選是個問題。
周嘉妮提議: “要不抓閹吧,先讓小隊長抓閹,縮小範圍,再由各小隊安排社員家庭抓閹,二十斤菜不見得隻從一家選,可以同時安排兩戶家庭提供,如果湊不夠或者不合格,往後順排。"
"不過為了避免機會落到同一小隊或者同家庭情況,抓到過的小隊,等小隊資格輪完一遍再參與,社員抓閹製也可以采取這樣的方式,儘量讓每一戶都有機會。"
劉通讚歎道: "這辦法好,還能避免不少扯皮。"
今年讓社員享受這項福利,從明年開始就歸集體了。
張寶生也咧嘴笑,道: “就這麼辦。”他看著麵前兩個年輕的娃子,越看眼神越慈愛,溫和道,"勞累一天了,趕緊回去歇歇吧。"
單獨看向周嘉妮,道: “等抓閹結果出來,我讓小隊長去開山家通知你,明天一早讓小隊長領著去社員家摘菜、過稱,騎隊裡的自行車去。"
"好!"周嘉妮也道: "抓完閹可以先讓隊長去社員家看看蔬菜的成長情況,避免無效勞動。"兩人出去,劉通笑道: “年輕人腦子就是活泛。”張寶生點頭: “是啊。”又道, "也分人。"
劉叔在外頭等著,幫周嘉妮把黃瓜紐子和那兩袋碎布送了回去。周嘉妮給劉叔抓了把碎布頭,巴掌大的那種。
趙梅已經給他們做好飯了,看著那大半筐黃瓜紐子,道:“要醃黃瓜是吧?我一會兒洗出來,家裡還有兩個空壇子,應該夠了。"
又佩服道:“嘉妮,你可真厲害。”
那麼多菜,一天就賣完了不說,還跟鎮上飯店搭上了關係。剛才她也想去村頭等著看看結果,但又想著周同誌出去一天肯定累壞了,趕緊回來燒水,做飯。
周嘉妮給惠惠拿了兩塊點心,笑道: “嫂子,黃瓜先擱陰涼的地方,明天上午我從鎮上回來再收拾,醃黃瓜的料還缺點兒,明天從鎮上捎回來。一會兒吃完飯我挑點布頭你幫著做個包,抽空再幫我把裕褚打出來。"
/>上回就提過讓自己幫她做布鞋的事,趙梅趕緊應聲,笑道: "好,你先去收拾收拾準備吃飯。"一天風塵仆仆,周同誌頭發上全是土。
周嘉妮先洗頭,洗完回他們那屋吃飯,一坐下就對上兩雙八卦的眼睛。趙梅不知道她做了花饃,晚上餾了個窩頭,這花饃明天早上起來再熱熱吃。
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