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堅強的理由 第二節(1 / 1)

“結束了?”他低聲問。“嗯。”他剛想再說話。窗外就傳來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左耳是窗外的聲音,右耳是紀憶那裡傳來的聲音。兩個人,一個在一樓房間裡,一個在一樓和二樓走廊轉彎處,都因為鞭炮聲太大,沒有說話。等到四周漸漸安靜下來,季成陽才問:“我剛才在車上聽暖暖說,過一會兒廣場上會有煙火?”她答:“差不多十一點多的時候有煙火,每年都會放一個小時。”“我記得我出國讀書前,北京還沒有禁放,”季成陽笑,“剛才暖暖才和我,禁放以後,院兒裡每年就會在廣場上放。”紀憶又嗯了聲。不太愛說話。痛極無言,笑極不語。以前兩個人打電話的時候,都是紀憶說的多一些,有時候叮囑,有時候彙報生活狀況,有時候會請教些困惑。她是個早熟的小姑娘,可再早熟,也不是鋼筋鐵骨。她的閱曆還隻在校園。季成陽儘量多陪她說了幾句,覺得她情緒比他想象的穩定很多,終於略放了心。他必須要回家了,這一個棘手的問題,最棘手的是他馬上就要動手術。腦腫瘤的位置不好,導致手術有很大的風險。他一邊思考著,一遍考慮是不是要交待一下王浩然,跟進後續的處理情況。站在這個漆黑樓道裡的他,眼前也是漆黑一片,竟有種要料理後事的急切心理。他唯恐上了手術台不能再下來,就會留下她一個人麵對很多的麻煩。她才十六歲,剛剛十六歲。季成陽把煙盒裡最後一根煙攥在手心,狠狠攥成團,又扔到了窗台上。兩個人沒說了一會兒話,第二波新年賀歲的鞭炮聲就響了起來。“有煙花了,”紀憶借著窗口的炮竹聲,放大了聲音告訴他,“廣場那裡開始放煙花了。”季成陽笑起來:“過年好,西西。”“過年好。”“晚上好好睡一覺,新的一年開始了。”“嗯。”“再見。”“再見。”紀憶掛斷電話,看了眼通話時間:九分二一秒。後來暖暖提到過,那晚季成陽到家的時候,家裡人已經吃過了年夜飯。暖暖的爺爺原本被二兒子接來吃頓年夜飯後,就會被接走參與彆的活動。可季成陽卻意外回了家,他主動要求和暖暖的爺爺談話,老人家很驚訝地跟著他進了書房。至於兩個人在書房說了什麼,誰也不知道。包括門外的季家人也不知道。這個大年夜的晚上,紀憶夢到了一些曾發生過的事。她在夢裡,一直在哭,有人走過來問她怎麼了,是不是走丟了,家在哪裡,她指了指身後,其實這個窗戶裡就是她的家。那人又說了一些話,勸不住她。直到有個男孩走近,遞過來一個透著粉色的小塑料瓶,是給她的。瓶子形狀很可愛,瓶口是錫紙包裝的,一撕就能打開來,瓶身上寫著喜樂。她醒來,想起這是第一次和季成陽相遇的情境。雖然那天隻記住了王浩然的臉,但她肯定,那個遞來喜樂的人一定是季成陽。這場無妄之災如颶風過境,來勢迅猛,咆哮肆虐,掀翻民居樹木後,卻又在第二天消失無蹤,隻留得萬裡無雲的碧空。都聽說,王行宇的父親調任遇到強力阻礙,趁春節這幾天登門季家,給難得小住在大兒子家的季老拜了個年。那一室談笑,都認同小孩子吵鬨並非大事,自然乾戈化作玉帛,調任困難也就迎刃而解了。這其中是非,也沒人想要多嘴去議論。當她十年後到監獄采訪一名十七歲少年犯,聽著那個光怪陸離的案情時,忽然就想到,如果在2002年這個春天沒有季成陽伸出援手,付小寧是不是也會是這個樣子:坐在椅子上,一邊說著沒什麼邏輯的話,一邊強迫症似的頻頻去看高窗外的碧空。到年初五,高三全體學生返校補課。因為已經是高三下學期,附中理所當然要求所有學生都住校,為了專心備考。初四上午,暖暖母親提前送她和暖暖返校,車到校門口,暖暖母親讓暖暖帶著司機,把行李先送上宿舍樓,留紀憶一個人在車上。起先暖暖還不樂意,後來發現母親是非常認真的,隻得離開。車門關上,紀憶看暖暖母親。“西西,不用緊張,”暖暖母親安慰她,“季爺爺讓我和你聊聊,我正好也是這麼想。”紀憶點頭,猜不到談話內容。暖暖母親的談話從她爺爺奶奶講起,這讓她有些出乎意料。紀憶奶奶是童養媳,沒文化,從小就到紀家,紀爺爺離家到北京求學,紀憶奶奶守在廣西的一個農村裡。解放後,紀憶奶奶離開廣西來了北京,終於在四十歲的時候有了個兒子,卻因文化程度相差太大,離婚了。紀憶爺爺娶了後來的妻子,又生下兩個兒子。當年離婚時,有和紀爺爺政見不和的人,給紀憶奶奶出主意,讓她大鬨特鬨,本以為能改變結果,卻還是照舊分開。那時離婚的老輩人不少,卻隻有紀家鬨得沸沸揚揚。“所以你父親和你爺爺,父子關係很差,”暖暖母親語言有保留,“你父親是你家唯一沒有穿軍裝的人。那個年代,不|穿軍裝,就要下鄉,你父親就這樣在東北認識了你母親,都吃了不少苦。等兩人返程,你奶奶就病逝了,你父親就因為這件事,和你爺爺動過很多次的手。”紀憶父親恨紀憶爺爺,拋妻棄子。紀憶爺爺也恨兒子如此不孝,光是斷絕父子關係的契約都寫了好幾份。這些事,旁人諱莫如深,季爺爺在這幾天才告訴暖暖母親。“所以,西西,如果你爺爺對你不親近,不是你的錯,”暖暖母親說,“這些話不該阿姨來告訴你。但我和你季爺爺,季叔叔,都看你長大,又這麼聽話,不想你因為不知道一些事而受到傷害。十六歲了,大姑娘了,了解總比被隱瞞好,對嗎?”“嗯。”“你爺爺老了,你兩個叔叔和媳婦、孫子都常年在身邊,感情很深,她們說的話,你爺爺也都很相信。也不能怪老人家,畢竟人老了,就要指望在身邊侍奉的子女,那些不孝順的都隻當沒生過,人之常情。”紀家子孫滿堂,老二老三都孝順,伺候周到,是好兒女。而好兒女捕風捉影,耳邊吹風的那些話,自然落在老人家耳朵裡就是真的。紀憶的兩個叔叔嬸嬸,都認為紀憶住在這裡,就是紀憶父親刻意為之,想要日後分家產的時候能有談資,畢竟父子關係已決裂,孫女才是唯一聯係他們的人。這種話,紀憶兩個嬸嬸逢人就說,和紀憶爺爺也常念叨,久而久之,眾人也就都當了真。大兒子媳婦不儘孝道,還經常和老人家動手,的確也寒了老人家的心。人越老,記憶構成就越簡單。隻能記住對自己好的人,和對自己壞的人。年初一的早上,季爺爺和紀憶爺爺談過心,老人家提到大兒子的名字就情緒激動,破口大罵,連帶指著門外,讓紀憶也滾得越遠越好,季爺爺就知道接下去的沒什麼能說的了。這真是家事,外人隻得旁觀。幸福的家庭總有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了解的人都像是聽故事一樣,故事套著故事。有時候你看社會新聞,沒血緣的兩個人可以做到不離不棄,而有時候,你也能看到,有血緣的人都在形同陌路。血濃於水,這句話並不適用在任何地方。“你家人說你的話,你聽聽也就過去了,不用往心裡記。以後做什麼,小心一些,畢業就好了,”暖暖母親替她捋順額頭的劉海,“高中畢業,進了大學,你就可以靠自己了。暖暖爺爺讓我告訴你,他十歲父母就都不在了,也好好活到現在,這些都不算什麼。”紀憶看看暖暖母親:“謝謝阿姨。”紀憶回到宿舍,收拾行李。她將一個月的日用品都塞到床底下的木箱子裡,看看表,時間還早,還來得及去趟301。如此想著,就在高三樓層越來越熱鬨的時候,離開了宿舍樓。宿舍樓阿姨看到紀憶,馬上就跑出來給了她一大包曬乾的紅棗:“這個脆甜脆甜的,補血。”紀憶看阿姨的眼神,明白她是知道年前的事,想安慰自己,她連連道謝。接過來塞進自己書包裡,匆匆跑了。到了醫院,季成陽這樓病區的護士很快認出她來,也就沒阻攔她入內。紀憶沿著走廊走進去,轉彎過來,發現季成陽的病房門是虛掩的。似乎每次來,他這裡都有探病的人。她剛要推門,就透過虛掩的門,看到套間外間的沙發上坐著一個短發年輕女人,背對著她,在和同坐沙發上的季成陽說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