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潮從徐貞明眼底看到了很多古人。
天下危在旦夕,大多數人仍醉生夢死,但總有少數人看到了這一切,他們奮力呐喊,想要扭轉局勢。
其中,既有如徐貞明這樣扭轉失敗灰心喪氣,也有如張居正身後罵名滾滾來。
總有人不計個人得失在做什麼,對於將來能不能成功,他們沒有把握,甚至完全沒有可能,但他們仍然在做,最後歸結到一處,不外乎就是武侯那八個字‘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變法改革,再造中興,說起來也好聽,但中央王朝遇到兩百年這一卡,最後續命成功能有幾個?
明朝開國時,問題也不少,但一個開國氣象,足以蓋住一切。
但人老了終歸要死的。
五十幾年後李自成埋葬明朝時,會告訴那些人,告訴官僚們,告訴明朝曆代皇帝,什麼叫無產者失去的隻是鎖鏈,卻會擁有整個世界。
林延潮腦海中浮出這個念頭,又看向徐貞明,他就是掙紮在其中的人。可能明知回天無力,但是在努力的人。
徐貞明此刻卻沒想這麼多,他言道:“番薯略有耳聞,但聽聞隻是用來入菜,怎可取代稻麥為主糧呢?”
林延潮欣然,徐貞明有這個見識,看來自己沒有找錯他。
林延潮道:“正如徐兄所言,番薯不可取代稻麥,但也不是拿來作菜蔬用的,前兩年福州府饑荒,百姓拿番薯作備荒之用,由此可知番薯可作雜糧。”
當下林延潮又與徐貞明講了一番番薯耐寒,畝產幾十石的好處,而且還不用如稻麥那般脫粒。
林延潮說的令徐貞明有些心動,當下不由問道:“那麼番薯若真有林學士說的這麼好,為何沒有人種植在北地?”
林延潮說到這裡就長歎了,他穿越前也是想當然的以為明末番薯一旦移種北方,無往不利,就等著種田暴兵就好了。
但到了現在才知道,原來番薯在北方不能栽種。
知道了此事後,林延潮一直在腦子裡檢索以前穿越前看過的書籍,也多虧了這輩子過目不忘的能力,將上輩子偶爾看過而忘記的書,一點一點的回憶起來。
明末番薯到底如何移種到北方呢?
這就要提一個人,那就是徐光啟。
徐貞明為了振興水利,寫了一本潞水客談。這本書被徐光啟看到後,視為奇書,但徐光啟卻發現徐貞明的方針有一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北方多旱田,少水田,所以一旦興修水利很容易觸犯到權貴的利益。
所以徐光啟就想有沒有旱田高產的農作物呢?
於是他就看到了番薯。但番薯隻能在南方種,北方種不了。
那麼有沒有辦法讓番薯移種到北方呢?
於是徐光啟研究了一輩子,並親自到田裡耕種,終於找出了方法。
他將這些經驗都寫進了他的(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