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市之事,我以為可行。”謝拾開口先定基調,表示並不抵觸與北虜互市,須知有些心高氣傲的年輕人便反對與之和談,“……操作得宜,於大齊未必沒有好處。一旦將來對付虜賊,或許有所助益。”

“倘若可以,甚至不必局限於南燕王庭,北虜諸部,大齊皆可與之互通有無……”

這個提議令李岱眼前一亮。

互市已開,終歸是要與北虜互通有無,至於是一方王庭還是數方王庭又有何差彆?

商賈之事非他所長,但身為一個聰明人,李岱一眼就能看出隻與南燕王庭一方交易的弊端,以及同時與諸部互市的好處。

其他且不說,北虜諸部本就不和,一旦諸部形成競爭關係,南燕王庭不肯拿出血統優良的戰馬,東燕、西燕呢?南燕王庭的貨物品質不夠優秀,東燕、西燕呢?大齊有了“貨比三家,精挑細選”的權利,自然而然就會促進北虜諸部的瘋狂內卷。

至於虜賊聯手壓價,針對大齊?幾方王庭都快打出狗腦子了,很難說是否能心平氣和坐下來共同進退,就算他們能做到如此,大齊難道不能在其中攪一攪渾水嗎?

李岱暗自點頭之際,謝拾已經細細說起自己如此提議的目的所在——

能讓大齊在互市中獲得更優質的貨物,獲取更多利益隻是小小的一方麵好處。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將北虜諸部一起拉進大齊建立的經濟體係,如此才更方便拿捏他們。

當下草原上的蠻夷或許軍事實力極強,但經濟方麵卻可以說是相當原始,但連單獨的貨幣都沒有,總體處於以物易物的階段。想從經濟領域製裁他們都無從下手。

換而言之,菜雞玩不了高端局!

故而大齊首先要做的是培養市場,一步一步讓他們在經濟上對大齊造成依賴。而一個市場完全依賴彆國的國家,一旦彆國對其施以打擊製裁,其後果實在難以估量。

李岱隱約聽明白了其中關竅,又感覺眼前還蒙著一層迷霧,他絲毫沒有閣老與座師的架子,不恥下問:“知歸此言何解?”

謝拾沉吟了一會兒。

實話說,他也不是什麼經濟天才,隻是看過太多不屬於這個世界的書,縱然其中過於深奧的他未必懂,卻能自稱略通皮毛。

他想了想,簡單編了一個故事:“設若有甲乙兩國。甲國長期向乙國收購某一花卉,據說其粉末乃是某一味奇藥的配方之一,隻有乙國的水土利於種植此花。”

“……此花價比米糧貴數倍,其中珍惜者貴比金銀。乙國之商賈見其中有利可圖,大肆收購此花與甲國通商。久而久之,乙國之民發現,種植穀物不如種植此花售於商賈,再用銀錢購買穀物,或是隻保留少量土地種植穀物,將大量土地都用於種植甲國所需之花卉……某一日,甲國突然宣布不再收購此花,乙國境內大量花卉無人要,昔日貴比金銀,轉眼賤如塵土,試問遍植此花的乙國之民又該何去何從?”

這個故事隻是謝拾轉念之間編出,邏輯上

或許有不少漏洞,現實中縱然發生類似的事情也不可能如此簡單粗暴。但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李岱聽懂了他表達的意思。

隻是在腦海中稍稍想一想故事最後的畫麵,就令他深深吸了一口涼氣:“家資深厚或是投入不高者或許還有生路可走,家底淺薄的百姓定然傾家蕩產絕無活路……若是一發不可收拾,此國國中必亂矣。”

——此時,還有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對外發動戰爭,譬如,討伐出爾反爾的甲國。隻要獲勝,自然能將失去的一切奪回來。

此念一起,李岱腦海中瞬間浮現出謝拾殿試所作的那篇平虜之策,他曾在策論中簡單言明,針對北虜,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上的手段都是次要的,軍力強大才是根本。否則的話,北虜完全可以暴力破局。

此時兩相照應,實在是很有道理。

倘若軍力過於落後,即便真有類似手段,欺負虜賊不夠聰明,將其納入大齊所建立的秩序之下拿捏,對方隻怕當場掀桌子不玩了,然後直接長驅直入,鐵騎叩邊!

雖則如此,謝拾的話點醒了李岱,讓他對於互市之事有了新的思路:本以為隻是簡單的交易,做得好完全可以讓大齊受益。

見李岱並非思想保守之輩,反而相當開明,願意接受自己的建議,謝拾受到鼓舞,有什麼說什麼,更加積極獻言獻策。

他緊接著提到的是貨幣。

——先定一個小目標,讓大齊的貨幣在草原上流通起來,替代以物易物的落後模式。掌握鑄幣權的大齊所獲好處可想而知。大膽一點想,將來或許能讓全世界都以大齊的貨幣為本位,萬國皆奉準則呢!

這一目標尚且過於-->>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