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朱高熾暴卒得非常突然,三天前還在‘日理萬機’,三天後就暴卒離世,偏偏史書未記明他暴卒緣由,於是給人留下無數懸念:
1.因病而亡;
2.溺於美色而亡;
3.被臣子‘罵’死;
單看以上三類死因從邏輯上都能說通,肥胖會引起心臟病、中風,以及糖尿病、骨關節炎等等,所以朱高熾因病而亡在醫學上說得通】
秦始皇下意識摸臉:朕胖否?
劉徹低頭看肚腩:很好,朕不胖。
李世民摸著腰腹:是時候再現朕馬上英姿了。
而殿內群臣瞧著自己身軀,麵露驚慌:我這樣的會不會有心臟病?會不會突然中風?
陛下,求招太醫為臣診脈啊!
臣還想在朝堂上發光發熱,不想得糖尿病、骨關節炎啊!
明
聽他人討論自己死亡原因是什麼感受?
朱高熾抬頭著天幕,心中五味雜陳,沒想到自己連秦莊襄王(秦始皇他爹)都不如。
秦莊襄王好歹在位三載,而自己不足一歲便駕崩...他想笑卻扯動不了嘴角,在太子之位沉浮二十餘年,未展心中抱負而逝。
嗬~朱高熾突然覺得委屈,卻無處訴說,隻能怔怔地聽著天幕分析他的死亡之因。
【或許抗高壓太久情緒爆發,喪期未過,朱高熾就迫不及待地與妹妹做船頭,以示宣泄自己能主宰一切?
史書對朱高熾死亡真相是諱莫如深,偏偏又對他的六位船頭妹妹做了詳細記載,總有六位,加之朝鮮官史佐證:朱高熾沉於酒色,加上他在東宮默默耕耘出十子七女,也能推出美色是他解憂之法。
所以溺於美色而亡也能說通】
朱棣咬牙切齒地盯著大胖兒:“真是朕的好儒家兒啊,你這麼恨朕?”
麵對老父怒火,朱高熾下跪叩首:“兒臣不認此說法,兒臣熟讀聖賢書,知禮義廉恥,斷不會行如此不孝行徑。”
他再愛美色也不會在喪期淫樂,熬過二十年太子生涯,難道還熬不過一年喪期?
總之天幕扣下的帽子,他不認!
【被臣子罵死基出朱高熾臨終遺言:李時勉辱我!
李時勉是誰?
七品翰林待讀。
據‘明史’記載,李時勉直言聖上,聖上雷霆大怒,下令以金瓜砸他,然後押至入獄。
最終李時勉被朱瞻基赦免,還官複原職曆經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六朝而終。
所以現代有史學家推測:朱高熾暴卒會不會是朱瞻基下的手?】
“一派胡言!”朱瞻基一腳踢開身前的案幾,指著天幕怒罵:“爾等腦子隻深詭計宵小嗎?”
為皇位暗算皇考?
皇太孫之位是皇爺爺親封,冊封之年即他加冠之時,依皇爺爺之勢掌軍中權力,怎麼會逆人
倫之事?
隻要他不行僭越之事,天下誰能廢他?
朱瞻基氣得扶住案頭喘氣,滿殿臣子亦是氣憤,講述秦漢唐時,後人總會依據而解,如今為荒謬竟給陛下潑汙水。
難道後世還有人給他們潑臟水,言仁宗是大臣暗殺?
講述人驚訝:你們竟然知道有人懷疑是臣子所為?
明臣:¥%……&¥……%
【朱瞻基是誰?
朱棣的好聖孫!】
天幕語氣微微上揚:【或許是靖難上位,朱棣行事與父多有相似之處。
朱元璋寫:治世通訓、祖訓錄、皇明祖訓、禦製大誥、大誥武臣;
朱棣撰:為善陰騭、聖學心法、大明太宗皇帝禦製集;
朱元璋對孫子朱高熾頗為喜愛,言他有為君者風度;
朱棣對孫子朱瞻基更是喜愛,直接撫養聖孫成人,甚至為他建起幼軍】
原本氣極的朱瞻基,聽到皇爺爺為他挑選幼軍時,眼眶忍不住發紅,他自幼受皇爺爺庇護,為他長久計還廣選民間17到25歲的精壯者,整軍三萬人交與他統領。
先皇言北京勞南北之供,讓軍民俱困四方,在遺旨中要還都南京。
但定都北京是皇爺爺之策,怎能輕易更改?
他翻著案上朝臣的奏報:遵先帝遺旨還都南京?
還都南京?他喃喃地複念幾句冷笑:“還都南京做什麼?”
難不成讓天子在南京遙控北疆,若邊防有變朝廷能否及時支援北疆防線?
朱瞻基疲憊地抬手揉了揉眉心:他不是先皇,是皇爺爺教導出的聖孫,皇爺爺能提前戍邊,他亦能!
他掃過案上朝臣還都奏報,決定施行拖延計,能拖多久算多久,總之堅決不還都南京!
【朱棣北巡時,南京交付朱高熾監國,北京則讓朱瞻基留守,留守的權力與朱高熾大致相當,擁有對五品以下的官員處理人事權。
自朱瞻基被冊立為皇太孫後,無論是巡幸北京還是征討蒙古,朱棣都帶著皇太孫隨身教導】
天幕頓了頓換了個詞解釋道:{朱瞻基的皇位與其說來自朱高熾,不如說來自朱棣
武則天捂嘴輕笑:“大明皇帝甚有意思,愛兒不愛孫,父子執政相反,爺孫執政相續,真是有意思。”
笑著笑著她收斂了神色,大明帝王所行之跡總有後人繼承,而她呢?
她鳳眸掃過滿殿臣子,有多少人盼望著她還政李唐?又有多少人暗地對她不滿?
武則天以手撐臉,情緒微怏:自己為大唐定下的策略,還政後能存多少?
【所以朱瞻基登基後,又開啟第七次鄭和下西洋,相比永樂時期鄭和下西洋的聲勢浩蕩,宣德時期的下西洋要弱一些。
為何?
大明體製出了問題】
朱元璋&朱棣齊齊震驚,瞬間抄起筆沾墨:後人你說!
【朱瞻基登基的次月,就
在案前見到吏部奏報:吏部據製抽查300餘州府官員,發現不稱職者高達40人,平常者約有60人,並且這些官員均未曆‘三考’,便複職上任,請陛下斷決罷官。
初見帝國官員懶怠一角的朱瞻基還未想出應對方法,沒過一個月,朱瞻基發現大明中下級吏治實際情況更為糟糕洪熙元年閏七月乙醜日,明宣宗在北京明皇宮西角門跟行在
吏部尚書蹇義、侍郎郭璡再次奏言:朝廷及地方缺官!
朝廷州府官員不齊,若遇官員不稱職,朝廷怎麼民安政舉?】
李世民一愣:難道大明如貞觀一般,施行小政府治世模式?
但...不對,六部為何不在仁宗執政時提出,而要等到宣帝時才道出朝廷隱患?
另外...大明官員三考是何種考察法?
為約束百官,他特頒布‘考課法’,由吏部專管官員政績及考核事務,隻不過此法僅針對四品以下官吏,三品以上官員由他親自課考。
若大明課考對唐有益,他...想抄作業!
後人求詳說!
【翻譯下,這兒的不稱職幾乎與貪官掛上等號,至於各地監管各級官員的監察禦史?
不好意思,監察體係亦出了問題。
洪熙元年,福建等道監察禦史何楚莫等官員,集體彈劾上司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夏迪,言他收賄謀私,懇請陛下將夏迪治罪,以正視聽。
被彈劾之人夏迪是什麼反應呢?
喊冤!不斷喊冤!
最後朝廷查明,夏迪傲物細致辦事苛刻,下屬無法忍受,於是監察禦史上下合夥誣陷他。
查明之後夏迪官複原職了嗎?
沒有,司法部判定夏迪有罪,發配他去當驛夫,此事了結。
這件事中誣陷上司的監察禦史、和稀泥的司法部,可見明廷積弊已久】
朱元璋拉著臉不斷在殿內踱步:“老四,你把朕的考滿考察法給罷了?”
為約製文官,他特定文官考察法,將官員任職期間的表現分為三類:1.稱職;2.平常;3.不稱職;
考核之後以官員職業生涯進行考核,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吏部依據官員勤怠,職能,報予皇帝進行官職升降。
而今依天幕之言...朱元璋轉過身看著朱棣:“天幕中的永樂帝不服馬上天子之名,但治天下還得馬下治,永樂一朝沒罷文官考察法,但對文官定有懈怠。”
他長長地歎了口氣,一時間神情竟顯老意,他設剝皮楦草是為什麼?
為的是讓這群官員收了膽子,老老實實地給朝廷乾事。
你認真乾事咱也不虧待你,但咱必須懸把刀掛在他們頭上,否則宋廷再現!
但是...沒用,他抹了把臉:兒孫自有想法,豈會堅持他的祖宗之製?
【所以朱瞻基即位第一件事便是監察改革;
都察院大方向並沒有改動,而是貫徹祖製條例,他隻是將現有製度,
及辦事流程梳理一遍,重點擴大都察院職能:重建兵員名冊和視察邊境各省;
經過激濁揚清的改革,都察院監察遍及民事、軍事、財政和司法,涵蓋中央及地方行政。
監察權力擴大改善官場風氣,但也大大增加了皇帝的政務量】
劉徹肅起臉,對大漢首批刺史敕諭:“外牧守民之官,若不體恤民情,侵削民生會使民不聊生。
國以民為本,民安則國安。諸卿即將奔赴各考察各官行事,朕望諸卿無惑小人,無屈勢要,無私於親故,助朕安民。”
他起身一步步走下禦階,巡視群臣重聲道:“朕在此等候諸卿具實以聞,朕斷之以公!”
義縱等人高聲應答:“臣定不負陛下所期,定具實以聞安天下之民。”
見此劉徹滿意地點點頭,後朝兵馬不如漢強盛,但所行製度皆有可取之處,後人朕命你多講,朕好參照融合漢製。
【紛至遝來的難纏政務砸向朱瞻基,偏偏朱瞻基不是朱元璋,身上沒長滿肝,無法通宵處理大小事務。
他也沒辦法效仿朱棣,讓兒子平衡皇帝-百官之間的關係,做不到以太子兼替丞相,調和百官處理政事。
麵對紛繁複雜的政務他該怎麼辦?
朱瞻基選擇提升內閣地位、抬宦官(太監)來彌補這片空白】
他就知道!
朱元璋麻木地看著宮門上的鐵牌:內臣(太監)不得乾預政事,預者斬。
他定下祖製,不準宦官乾政,為防後世兒孫遺忘,特意在宮門上掛上鐵掛以作提醒,結果呢?
該壞祖製的還是要壞,作為躺在皇陵的明太祖,他沒法跳起來打不肖子孫。
眾人順著他的目光,自然也看到宮門前的鐵牌,將天幕之語與鐵牌禁令擺在一起...滿臣文武的臉色開始變得怪異。
朱標忍不住疑惑:“父皇掛在宮門的祖製鐵牌會落到何處?”
融了打鐵還是歸入雜物間?
他話剛落音,無數道目光就聚焦在朱棣身上:請問燕王,陛下親掛內臣不可乾政的鐵牌歸處是?
努力保持平靜,結果沒維持住朱棣回瞪:看什麼看?你問我問誰?
反正他現在沒乾壞祖訓之事,想知道自個投胎問閻王去,彆煩他!
朱高熾時期內閣開始崛起,擁有密封言事的權力,到朱瞻基時,他對楊士奇、楊榮與楊溥格外器重,事無大小有三楊參加,這時的內閣權力開始超過六部,成了皇帝與百官之間的溝通橋梁。
明朝在曆代中很特殊,任何朝代都是從武轉文,以示國家安穩國力上升。
但明轉得比較失敗,對文官沒有形成製度約束,朱元璋是以殺壓朝堂,期望讓百官保持廉潔。
朱棣是在殺戮方便是大號朱元璋,政治格局根本沒偃武修文,朱允炆是文治轉得太過,王莽版本2.0預備。
朱高熾在位太短略過,所以明朝偃武修文由誰開始?
朱瞻基
同時宣帝的劉詢,好奇地是看向天幕:自己功績在後人口中僅寥寥數語,而明宣帝卻是大幅篇章介紹,想想還真有些嫉妒。
這就是講朝代與單講帝王的區彆嗎?
天幕頓了頓,還是補充道:【朱高熾在位時間短,但他抓民生有一手,他的政策跟建文帝不同,建文帝是大手一揮:賦稅減減減,朱高熾是有針對性減稅。
如江南發生水災後朝廷減稅,朱高熾為防止征稅過程中出現害民弊端,改稅糧為棉布或寶鈔。
棉布為普及家庭用品,百姓都有,而寶鈔?更是不值錢的貨幣。
如此一來朝廷既能得棉布,也能刺激寶鈔流通,算是一舉數得。
這也是為什麼教科書會將仁宗、宣德兩朝並稱‘仁宣之治’,就是因為朱高熾開啟轉型,朱瞻基把大明各項製度整頓了一遍,讓大明船頭衝向太平。
所以他們父子二人並稱‘仁宣之治’】
不等明朝眾皇帝有所反應,天幕繼續道:
【朱瞻基讓內閣高於六部,獲得票擬權、決策權、議政權、人事推薦與任免權,考試選拔權,以及一定司法權,和最重要的封駁權。
內閣擁有以上權力後,相當於內閣成員共擔丞相職責,群策群力,這是很明顯的轉變趨勢,但這個趨勢屏蔽了軍事。
明進內閣條件是什麼?
非翰林不得入閣。
你軍事呢?把兵部納入內閣管轄?
忘了大明與誰共享天下嗎?】
天幕再次哐哐哐發砸下一句話:與武官共天下!
響得朱由檢忍不住捂耳朵,他默默地複念神跡最後一句話:大明與誰共天下?
定國公、榮國公、成國公等等,朱由檢頓住,成國公朱能?
成國公為成祖平安南病逝,世宗遭遇大火是朱家人衝入火場就駕...與其他武勳相比,成國公一係能信?
他急忙翻身扒出百官名錄,想找出這代成國公是誰,很快他找到成國公一係傳譜:十二代成國公朱純臣。
純臣、純臣...朱由檢指尖劃過純臣二字,眼中爆發驚人的光芒:朱純臣當心!
他啪的一聲合上書冊,高聲喊道:“來人,傳成國公朱純臣。”
【翻開史記便會發現,明朝許多武勳家族,傳承於洪武永樂,朱元璋殺官但隻要心向朝廷就能安穩,朱棣更是厚待靖難功臣,除了功臣後代不爭氣,讓故宮子弟軍事能力拉跨外,明廷都讓他們世襲到明末,真正做到與國同休。
世襲武官為明征戰,為國戍邊,但沒機會入內閣,反而受製文官,製度上沒說話機會,這多可怕。
決策層僅文官會造成什麼災難?
參考隔壁大宋】
隔壁大宋漲紅了臉:後人,你過分了啊,講明就講明,彆扯他大宋!
明
聽到靖難功臣後輩不爭氣,朱棣忍不住眉頭直跳,他多厚待武官子弟啊!
隻要通過相關比試就能襲
職,結果呢?
給你們與國同享的世襲機會,你們都抓不住。
越想越氣的朱棣目瞪殿內老家夥,爾等身身戰陣,不懼矢石,臥雪眠霜,百死而博一生,積累無數功勞才有爵祿福澤子孫,你們怎麼教育子孫的?讓兒孫自廢武功?
朱棣越說越火大,指著靖難老夥計責道:“你們給我聽好了,回家後把子孫頸上的繩收收,彆放寬了讓他們成為紈絝子弟,”
還沒折在北上的張遠大聲道:“我等都是戰場上掙下的榮光,我等子弟弓馬當全熟,武藝得時時操練,實在學不來武藝也當讀書學道理才是。”
總不能讓後輩子孫重困貧窮吧?
成國公朱能點頭讚同:“就是,到時弓不會,槍不會拏,馬不會騎,咱們腆著老臉求陛下恩典,陛下給了他們能乾什麼?”
入軍中做武官?
那樣的人定會迫害軍士!
且這樣爛怠的武官子能上陣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