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曆代都有各種自然災害,但兩宋時期發生各色災害與前朝相比,次數逐漸增多。
兩宋自然災害共達1534次,其中水災268次,旱災259次,蟲災168次,其餘為風災、震災等等】
巨量的數字砸在宋人心上,他們聽不懂神跡深奧的言語,但水災旱災還是能明白,一千五百多次啊!
老天是要絕他們生路嗎?
見鄉親躁動不安,隱隱有失控現象,村裡老者厲聲大喝:“慌什麼慌?聽到災患就嚇得不活了嗎?咱們哪年不遇天災?現在還不是活得好好的?”
絕望的青年身體瞬間佝僂:“叔伯爺那可是一千多次啊!”
村裡每次遇上旱災總要賣兒賣女,天災多降到他們頭上,家中有幾個兒女可賣?
叔伯爺狠狠一拐棍砸在他肩上:“說你蠢還真蠢,天下那麼大天災都落你頭上?”
你是有多大的惡,引得一千多道災都劈向你?
一席話讓眾人歡喜起來,連忙抬手擦乾淚水賠笑道:“叔伯爺說得對,俺們兀自發昏不知哩,多虧叔伯爺點醒俺們。”
叔伯爺望了眼巨大的神跡,把手中的拐棍捏得死緊,哀歎道:“作孽啊作孽。”
至於誰作孽他沒有直接道明,隻閉目不再看神跡,卻擋不住神音入耳。
【我國的氣候總體走勢是從暖期轉向冷期,宋掐在氣候轉折的臨界點上,除氣候變化影響季雨帶的活動外,還有個原因:
植被被破壞的後遺症開始出現】
【植被被破壞的惡果並不是在北宋突然出現,它的軌跡早已暗藏在曆代數據之中。
以漢唐關中旱災為例:西漢關中地區總發生31次旱災,平均7.42年/次,其中‘天下旱’級彆旱災總7次。
唐朝關中地區共發生旱災122次,平均約2.38年/次,與漢朝相比,唐朝乾旱鏈遠比漢朝嚴重,即:連續數年發生乾旱、大旱、特大旱的連帶性係列乾旱。
如:貞觀二十二年到永徽五年連續乾旱7年,第一階段乾旱結束後,次年第二段乾旱又起,並持續六年】
劉邦&呂後&劉恒&劉徹等漢帝瞬間起身:後人你說清楚,天下旱是何時?
劉徹厲聲問太史公司馬談:“自高祖起我漢曆時幾次大旱?”
毫無準備的司馬談眼中閃過幾絲慌亂,隨即鎮定回道:“稟陛下,文帝三年秋天下大旱,先皇中元三年夏旱秋大旱,今大旱僅此兩例。”
兩例...劉徹恢複冷靜沉吟幾許才開口:“後人講漢時曾言朕為求雨,將年號改為‘天漢’,當必是天下旱。”
至於建元四年的旱災,並不在天下旱範疇...按後人所言,漢家自洵兒(漢宣帝)起要經四次天下旱?
劉徹在計算大漢旱災在何時,李世民卻是看著連續乾旱差點暈厥過去。
乾旱不僅代表著糧食歉收,還伴隨著蝗災!
他登基的次年長安大旱,祈雨挖渠打井都不僅沒緩解大旱,倒使蝗蟲大起,為治蝗災,他將蝗蟲價格提到與粟同價,但蝗蟲太多實在無力治理,恨得他生吞蝗蟲以解其恨。()
現在後人告訴他大唐有乾旱鏈?
?想看南漳寫的《秦皇漢武看我校曆史作業評選》第 168 章 地理曆史農業6嗎?請記住.的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這要逼死多少百姓?
【關中是華夏最初的糧倉區,也是最先遭到砍伐的森林之一。
把西漢與唐朝關中旱災平均發生年份相比:7.42年/次VS2.38年/次;
可以看出兩朝旱災發生頻率縮短三倍之多,很駭人的數字】
天幕頓了頓補充道:【森林存活率不是氣候變化全部因素,但也是重要催化劑】
唐
住在杭州錢唐施水巷的王從德靜靜地聽著神跡講述,腦海中憶起在朝中時的史載:貞觀二十三年三月至冬不雨,至於此月己未人雨。
永徽元年,自夏不雨至七月。
永徽三年正月,以去秋至於是月不雨。
永徽四年,自三月至五月不雨。
原來後人把這叫乾旱鏈?
要如何破乾旱鏈保農事呢?
正沉思間就聽到小兒惟賢好奇:“耶耶,你著‘農家事略’會把天象之說寫進去嗎?”
王從德點點頭:“按神跡所言,今天下氣候已是轉冷,若能讓農人多了解幾分天象農時,也是功德一件。”
房進翻到下頁地圖慢慢道:
【四千年前華夏是多林大陸,絕大部分地區都被植被覆蓋,隨著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範圍,森林分布開始變化。
先秦時期:關中平原、黃河中下遊及淮河以北森林遭到砍伐;
隋唐時期:太行山、華北北部等山脈遭到砍伐;
兩宋:秦嶺、隴東南、江淮等地區遭到砍伐;
明清:江南深山、嶺南、雲貴高原遭到砍伐】
無數人仰頭望著空中代表森林的綠意消失不見,直到輿圖上剩下星星點點的綠意,有人感到委屈:“人活在世上總要吃飯燒水,總不能為樹木活活餓死吧?”
【一代代的累積砍伐,砍到明清時巨木好料缺得超級厲害。
萬曆時期楊應龍給朝廷進貢十七根大木料,被嘉獎升官。
甚至因好木料難尋,擁有森林地的雲貴黔地區,把木料買賣發展成地區經濟支柱。
但雲貴黔地區木料難砍,運輸更難,清朝乾清宮著火缺木料維修,巨型木料難以入京,乾隆隻能拆明陵應急】
拆明陵?
所有明朝皇帝瞬間怒火衝天:那個癟犢子掘朕陵墓?
同是皇帝一點規則都不講,還要不要臉了?
見到咱要剮了乾隆彈幕,乾隆氣得暴跳如雷:“朕怎麼不要臉了?朕拆你明陵那是情勢所逼,後來南方木料運到京城,朕不是給你重修了嗎?”
你們不謝朕給明陵拆舊蓋新也就算了,還汙蔑朕!
秦始皇望著明清兩代帝王在天幕上你來我往,渾
() 身殺氣四溢:後世皇帝到底是些什麼玩意?
他的皇陵不僅要防盜墓賊,還要防皇帝?
房進結束小故事,把話重歸正題:
【真論森林承載線,古時人口數大體上在森林承載範圍內,在天災人禍的間隙中,森林總能找到機會恢複植被覆蓋率。
直到民國人口突破4億後,森林每況愈下,甚至跌破承載底線】
眾人慶幸,看,他就說了,砍幾棵樹而已,根本不影響大局。
話剛落音就被天幕打了臉:
【古代人口沒突破森林承載力,但並不代表對森林被破壞後沒有後遺症。
森林對氣候、生態非常重要,從土地而言,森林自帶的植物分布,除阻止水土流失外,還會吸引到各類動物棲息。
而各動物又通過各自活動反哺大地,如蚯蚓、螞蟻讓板實的土地得以呼吸,狼、鳥等動物糞便作為肥力滋養大地。
土地得到肥力,喬木灌叢長勢更好,能吸引到更多物類平衡生態環境。
從氣候而言:森林光合作用時會吸收二氧化碳,減少大氣中的碳量,釋放相當的氧氣。
同時對氣溫進行蒸騰作用,降低氣溫溫度,這也是為什麼同是夏天,森林裡的氣溫要比裸露大地更涼快的原因。
蒸騰作用大於反照率時,森林會把水汽反饋給大氣層,從而改變大氣層中的含水量。
比如亞馬孫雨林的降水大部分是由蒸騰作用而下,每次產生的水量和亞馬孫河每天流入大西洋的水量相當】
西漢時期關中尚存鬱鬱林木,到唐朝時長安周圍已是光禿禿一大片。
【森林變耕地,耕地變旱地,乾旱超過土地臨界值時,乾旱的衍生品——蝗蟲到來】
曆代君民精神一振:來了!
【曆代都得出久旱必蝗的現象,並且代代不斷地總結治蝗方法。
除蝗方法最早見於詩.小雅.大田:去其螾螣...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現代破解甲骨文後,才發現商朝時期已掌握初步治蟲技術,方法有三種:
第一種:問卜求神:貞問不會沒有雨吧?蝗蟲在農田中出現了啊!
第二種:降雨殺蝗;第三種:用煙火驅殺】
天幕頓了頓語氣有些奇怪:【商朝雖迷信,但很多朝代連商周都不如,商周見蝗蟲還能殺蝗,而古人隻能磕頭燒香祭拜蝗神,求它彆吃莊稼,最後逼得唐太宗親吃蝗蟲破除迷信】
唐朝百姓眼淚汪汪:我大唐陛下最好了,今天咱們能吃飽也受陛下恩澤啊!
其他朝代百姓:羨慕,心底酸啊!
清
徐光啟(農政全書作者)苦笑:“燒香祭蝗蟲?
農人不敢殺蝗是因恐懼,因膽怯。
他們唯恐蝗神吃儘不多的糧食,逼得一家老小走上絕路,隻能下跪祈求上天留一線生機。”
這種恐懼膽怯的累積下,想要破除何其困難?
唐朝宰相
姚崇為滅蝗蟲,不僅用史書方法講治蝗意義,更用官爵擔保才得到唐玄宗支持,一改往日燒香膜拜蝗神做法,派禦史為捕蝗殺蝗,僅一季便捕蝗900萬擔,大力之下蝗災才漸漸止息。
他抬手揉了揉額角,自言自語道:“凶饑之因有三,一水二旱三蝗,水旱為災尚能幸免,惟旱而來的蝗最為可怖,數千裡間草木皆儘,牛馬毛幡皆沒,其害猶水水旱。”
自己通過春秋至元蝗災記錄,已推出涸澤是蝗災起始地,並向朝廷建議開溝通埋蝗等治蝗法,不知後世有何治蝗良策?
【蝗蟲之後...】
神跡不講治蝗方法嗎?
曆代大驚失色,見神跡開始將解其它,紛紛祈求上天:“求神跡賜治蝗之方!”
“求神跡賜治蝗之方!”
房進看著彈幕‘講古代治蝗之方’,有些發懵,下意識道:
【古代治蝗很難根治啊!】
他頓了頓認真道:【全球記載的蝗蟲種類就有一萬兩千多種,我國有六百餘種,可造成農業危害的約60餘種,其中東亞飛蝗和中華稻蝗、大墊尖翅蝗等是最大危害蝗蟲。
每種蝗蟲習性不同,防治法也不同。
古代除了商朝第二種方法外,還有人工捕殺法,掃帚、布袋、漁網等等都可以拿來捕殺蝗蟲。
捕殺時間為:漏夜、黎明或是中午時分。
但蝗蟲能飛行,機動能力很強,捕殺起來很困難。
至於用色彩鮮豔的衣物、聲音驅趕蝗蟲,效果不大。
比較有效率的是東漢時期的‘開溝陷殺法’:用鑼引蝗蟲入溝內後,撲殺或者直接用土掩埋。
此方法被唐朝宰相姚崇用過,效果不錯,直到近代仍在用開溝陷殺法。
但此法有缺陷:埋坑的蝗蟲沒被打死,或是埋土太淺,蝗蟲很容易鑽出,再次危害莊稼】
南宋
董煟(農學家)點點頭,非常認同天幕所言,當初他作‘救荒活民書’時,特檢驗過此法缺陷處,為此在書中特意補充:掘深闊約五尺的土坑,坑底用茅草燒之,再將袋中蝗蟲傾下坑裡,埋後蝗不複出。
總之開溝陷殺法最好與火相合,方能止蝗蟲蔓延。
【到宋朝時出現挖掘蝗卵方法,如仁宗時期募民挖蝗卵,並給一定數量的菽米做報酬。
到清代有農書‘治蝗全法’總結:帶把鋤頭四處巡視,凡見地上有無數小孔,形如蜂巢及土微高處,應即掘出,以水煮之或以火燒之。
後來陳崇砥的‘治蝗書’總結出更好的治卵法:用鋒利的火石戳破,再用石灰水堿之,或是極酸陳醋澆之,效果更佳。
若農作物成熟後遇見蝗蟲,清朝也有總結:每桶水入麻油五六兩,用竹帚灑於稻麥梢上,或是用稻草灰及石灰,或灑或篩在稻麥上。
此法成本過高且乾旱區水源難尋,想要實施比較艱難。
成本最低的法子是深耕防蟲,但蟲產卵時沒將卵下到田裡,再深耕也無用
】
朱元璋有些焦躁,這不行那不行,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殺滅蝗蟲?
這些年來大明乾旱蝗災亦識是少,那些蟲子遮天蔽日,讓禾草綿光、饑荒四起,逼得百姓活不下去。
他有些恨鐵不成鋼地看了一眼天幕,你們後世那麼強大,難道連治蝗蟲的法子都沒有嗎?
【自宋以來幾乎每隔5年就發生兩次蝗災,蝗災頻繁到清農學家開始提倡發揮華夏特色:吃!
徐光啟直言:既可除害,又佐食,何憚不為?
同時還介紹了其食用方法,與菜同煮,或是暴曬後作乾食】
天幕突然皮了一下:【當然他們的蟲子菜肯定沒有現在美味。
現代蒸的、炸的、烤的,不僅能補充蛋白質還能吃嘛嘛香。
注:吃蝗蟲請炸烤熟通,降低體內氫氰酸含量,以防中毒(不要大量吃蝗蟲)】
曆代人望著天幕展出一小段視頻,隻覺得冷汗涔涔,見一隻又一隻張牙舞爪的蟲子出現在眼前,秦始皇眼皮猛跳頭皮發麻:“那似乎...是蠍子?”
李斯僵硬著張臉點頭:“陛下,是烤蠍子。”
不僅有烤蠍子,還有烤蝗蟲,烤毛蟲...一係列秦人不會端上桌的食物。
你們後世菜譜還挺全的啊!
天幕歎息:【看古人治蝗史,曆代能想到的治蝗方法全給用了,無論是製定官民滅蝗獎勵,還是改旱田為水田...但治蝗太難了,要治蝗蟲必須從生態大局出發,否則以古人蝗蟲方法,根本絞殺不了蝗蟲。
比如我們提倡退耕還林,古人會在災後鼓勵農耕開荒。
一開荒土地裸露麵積就會增加,蝗蟲又喜在露天地產卵,高溫下蝗蟲軍團孵化成功,聚集侵害莊稼】
朱棣滿含希望地望向天幕,為防蝗災,他每年會差人巡視境內,遇見蝗蟲初生立馬捕之。
若蝗災四起就臨設捕蝗廠,負責治蝗事務。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