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華夏北方部族發展為農耕民族和采集狩獵民族。
如果在冰期氣候,兩族會為而對抗,幸運的是地球剛結束大理冰期,跨入全球大暖期,植物生長茂盛,充足的糧食讓兩方共濟並存,而非你死我活】
天幕頓了頓補充道:【兩方首領我們也很熟悉,正是我們先祖炎黃二帝】
班超還記得神跡初降時的講述內容,聽到炎黃二字下意識道:炎黃子孫?
自天幕透出他未來後,他對西域之地極為上心,甚至想將沙漠變綠洲以此遷移漢民,如今聽到後人言地理農業,亦是憂喜半參地速記講述內容:除氣候變暖外,西域無法大規模種田?
【處在大暖期的華夏大陸尚其氣候特點為:亞熱帶性氣候以及濕潤多雨氣候,年降水量比現高出43%。
降水量的充沛代表植物生長空前繁茂,植被覆蓋率高能使動物不斷繁衍生息。
河南山西等地有大象犀牛,新疆有老虎及獅子,北方鴕鳥滿地跑,黃河裡稱霸的不是黃河魚,而是鱷魚】
曹操:如今雍州等地早無大象蹤跡,他想觀象...隻能找會稽孫太守討要。
不過...那象也無甚稀奇,還沒天幕展出的巨象讓人來得震撼。
正想著眼餘光一閃,連忙轉頭按住某人偷摸的手:“奉孝住口勿要喝酒!”
咕嚕咕嚕地將酒倒入喉間的郭嘉笑道:“哎呀主公說得晚些了,嘉下次定遵主公之言不碰酒。”
其它人:嗬嗬,信你才怪!
見曹操有話要說,郭嘉連忙指向天幕轉移話題:“如今象形巨物僅江東有,按天幕之言現氣候比上古下降不少,未來幾年內天象是否有變?”
一番話成功轉移曹操注意,自天下大亂以來,上百萬人遷至江淮、江南等地,很符合後人所說遷徙之言。
人口有變天象亦有變,十年前北地大麥不過芒種,小麥不過夏至。
而今麥過了芒種,小麥遏不了夏至,天越冷糧草越難收集。
曹操想到平帝在位時,猛風、凍冰、寒露變化無常,以至於被人看作天下之亂征兆...如今與天幕一印,他臉色脹然:漢果然當亡。
不過...現在最重要的是不是漢,而是未來北地氣候是否影響農耕?
【氣候溫暖、降水量充沛帶來的結果是什麼?
黃河、長江流域水量過剩,過剩=泛濫=大洪水。
為治理洪水,各部族組成聯盟共同出力,為保障治水成功,後勤糧草等征調催生出最早的貢賦製度。
為保證治水人員安全及鎮壓他族,華夏有了最早刑罰——五刑,刑法出現又催生出司法體製——皋陶斷獄,漸漸地後朝各司機構有了雛形。
總之治水過程中不斷有人脫離農耕、漁獵,轉為官吏、軍人以及工匠。
治水成功後,原本居住在半山坡的部落向華北平原轉移,而大禹也憑治水威望,建起華夏出現最初的朝代
——夏!】
李世民翻開‘竹書紀年’,望著書上記載:三苗將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是指天象出現異常,氣溫下降?
房玄齡亦是翻著上古書籍道:“墨經裡曾言三苗有大亂,天命殛之...夏冰地坼及泉,五穀變化,民乃大震。”
他合上書冊神情思索:大禹伐三苗在立夏前夕,結合天幕之言當時氣候應該是:氣溫高洪水泛濫——大禹治水——氣溫驟降使三苗大亂?
氣溫驟降之事後人為何不提?
程咬金開口為後人解釋幾分:“各地氣候皆有不同,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天下那般大若全詳細講述,怕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李世民點點頭,想到大唐氣候溫暖使國力增強,忍不住輕歎:“後人不信昊天上帝,也輕佻漫天神佛,如今觀氣候之變,氣候二字豈不應了昊天之說?”
曆代皆奉天承運,承運承運,承的不就是氣候轉變?
【夏立國後老是被氣候困擾:春季乾旱多風,全年降水量集中在7、8、9三月,三月下足70%的全年水量是什麼後果?
夏秋之際暴雨成災,而三、四月小旱大旱輪流上演,氣候造成的地理環境讓夏多次遷都。
但遷都範圍都在河南平原地區及周圍平原變動,隻為擇一方國家根本之地,如商王盤庚選陽城時的寄望:‘天其永我命於茲新邑,紹複先王之大業,砥綏四方’】
天幕不等眾人有所反應,便接著道:
【能不能複先王大業還是得看氣候地理如何。
夏能持續在黃河下遊及河南一帶遷都,而不是如周那般立都陝西,是因黃河下遊是衝積平原,植被蔥蔥,植物根係抓水力強,黃河流域的水汽可通過黃土導水反哺地麵。
簡單講就是:黃河流域先天性積存的生長條件好,即使遇上暴雨成災,夏商周農業仍能得到足量發展】
又是植被!
朱元璋皺眉,自他登基後便下令全國都要種樹,可再種樹也要保證天下農人有田可耕。
偏偏後人數次提及植被覆蓋問題...人總不能為樹餓死自己吧?
他負手慢慢在殿前踱步,細想著後人幾番講述,未了悠悠一歎:“後人農業發達能養活天下,又有無數燃料保證植被不被砍伐,那他大明呢?”
要怎麼才能做到後世那般?
唔...首先要提升糧食產出?該怎麼提升?
朱元璋抬起頭:後人你教教老祖宗唄!
【夏中期全球氣候再次突變,大地震式氣候讓世界進行了一場大遷徙,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喜克索斯人征服埃及、赫梯人摧毀古巴比倫王國。
而夏…伊水、洛水曾一度全部乾涸,民眾無水可用夏走向滅亡】
民間
有文人不滿神跡將夏滅亡歸於天象,忍不住揚聲反駁:“伊水洛水乃分上天對桀無道的警示,君無道天罰之乃天地正理,豈能全歸於天象變化?”
簡直
大謬!
旁邊有老農不服,顧不上對讀書人的敬畏辯道:“上天真對無道之君懲罰,為何不單單罰君,卻讓天下跟著受苦?”
文人頓時語塞,臉色漲紅說不出話來,見他此態老農又道:“俺祖宗三代都務農為生,交皇糧老實乾活,為何要受君主牽連家破人亡?”
他的話無人回答,隻有神跡語言蕩響在天地間:
【夏滅商興,商朝定都安陽(河南)時正處於全新世氣候適宜期之末段,總體特征是溫和適宜,環境穩定植被豐富,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保證農業發展。
但商並不是以農業為主,而是農牧並重,畢竟商多次遷都,後期每向天祭祀一次,所用牲口達三四百甚至上千,無大規模發展養殖業是支撐不起祭祀所用】
望著一坑坑牲口屍骨,農人簡直心疼難忍:多好的肉食,多好的牛,怎麼就祭祀了呢?
【不管是農業還是畜牧都需要水滋養大地,文丁前商年平均溫度比今天高2℃左右,降雨類型為夏雨型,氣候濕潤降水量充足。
文丁以後商氣溫趨於乾旱,從求雪求雨的甲骨文中可發現,每年10月-次年2月商最缺水,田地無水可蓄,三月稻種就無法耕種,並且春季又是牧畜養膘時。
為保朝廷穩定,商隻能不斷炭烤活人,祈求上天下雨降雪】
提到商無數人就想到看不懂的甲骨文,自天幕提及破解甲骨文字義可得錢財後,無數人爭相破解,可惜無一人能得,隻能遺憾放棄,將甲骨文作為傳家寶祭之。
今天幕再次提及殷商,眾人紛紛道:“俺還記得呢,商朝國都不定,商皇帝老是帶兵鎮壓各地,辛苦著呢。”
這邊話剛落音,就有他人接話:“是的呢,是的呢,商還喜‘行商坐賈’,生意做得老大,傳來傳去風雨討食者就被叫作商人。”
說罷轉頭笑嘻嘻地問腹部微凸的富商:“沒想到你們竟能跟商朝扯上關係,厲害得勒!”
那富商笑眯眯道:“也是神跡分說,咱們才知道這‘商’字來頭竟這般大,我已購入甲骨文百片,遣人往深山埋了,待後世挖出也算我一份心意。”
街頭巷尾談論得熱烈,但無人提及朝代滅亡之因,神跡能講不代表他們能自由評論。
【周能代商統治天下,也因它們占據帝國孵化地—關中盆地。
關中盆地西北方向:隴關,這裡通往河西走廊,與西域接壤。
西南方向:經大散關可往漢中盆地,向南可通過漢水對接巴蜀,再向西南可連接雲貴高原。
東南方向:通潼關可到河東,連接漢水流域、雲夢澤及江漢平原,到達黃河下遊經濟中心—淮河上遊;
往東方: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穀關作門戶,出函穀關便是三陽之地--洛陽盆地。
唯一缺陷是關中無直達河套路徑,天不修路讓人力所行,所以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建了從甘泉宮到包頭西(原秦九原郡)的秦直道,這條道直到清之前還在使用】
李斯望著熟悉的關中輿圖,神色現出幾迷惑:“當年應侯(範雎)曾言:大秦以四塞為固,北有甘泉、穀口為關要,南帶涇、渭水係,右隴、蜀兩地,左通關陂兩地,大秦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可見關隴乃王者之地。”
大秦以關隴為龍興之地,才有了鯨吞天下之舉,他一生野望皆在秦,秦怎麼就二世而亡了呢?
唐王七棄長安未亡,宋不斷舍財求和未亡,秦明明占據了天下之中,製度直道皆遺澤後朝,怎麼會在最巔峰崩潰倒塌呢?
到底哪條路才是秦、法家,甚至他李斯的真正坦途?
【從地緣上看,關中盆地對外有難以攻克的關隘:大散關、函穀關、武關、潼關。
對內可憑借關中盆地的肥沃土地,收獲爭奪天下的武裝力量。
四周環繞的洛陽盆地、南陽盆地以及漢中盆地,都能為關中提供充足的糧食、人力資本。
爭霸天下者可在關隴積蓄力量,進可揮師東進,占據洛陽盆地、南陽盆地為自己提供糧草,退可固守關中防禦外敵。
這也是為什麼周、秦、漢、隋、唐皆興於關隴,西安更是十三朝古都,證明了‘得關隴者有望得天下’】
劉備望著大漢昔日王都之地,心底發沉:今漢以巴蜀為倚仗,欲圖興漢,然...”
他眉宇間透出幾分疲憊:“巴蜀雖有山川作屏障,但與關中相比又太過封閉,地勢陡峭艱難,且遠離中原。”
如此地緣想要重吞天下何其難?
正鬱鬱間,耳旁傳來丞相聲音:“主公何必自黯?”
見劉備稍收鬱氣,諸葛亮振聲道:“我等隻需北勝一場,漢軍事上所有弊端皆消。”
巴蜀是避難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