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這樣的屠城行為,不僅放在當下的價值觀中值得人口誅筆伐。
哪怕是放在人權意識相對淡薄的古代社會,甚至還有著所謂的孝道作為遮羞布和口號的時候,也是為當時人所詬病,並且難以接受的。
百因必有果,當他乾出了徐州那般滿是血雨腥風的殘忍之事之後,回去兗州所迎接他的,就正好是陳宮與張邈這兩位與他關係匪淺的人物,聯手叛迎呂布。
——兗州易主。】
“那二人之所以背叛,又……”
曹操一時怔然,脫口而出想為自己辯解,最後卻也止住了口。
他本想說二人的背叛分明與自己徐州之事無關,早在自己二征徐州之初,他們就早該生起這份心思。與徐州之事撞上,隻不過是因緣巧合罷了。
可是,若也有後世人口中的因素呢?
人都是擅長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尋找借口的生物,而當這個念頭一旦生出,逃避的本能就忍不住使得它在曹操的腦海中有如附骨之疽般揮之不去。
如果不是因為他討伐徐州殺伐過多而使得自己與曾經信任的謀士和交好的朋友而離心的話,那麼他豈不是隻能承認,自己沒有識人之明,不能分辨忠奸,無法發覺自己身邊人有多麼輕易被利益所動搖了嗎?
他當然知道利益能有多麼打動人心,他和袁本初又何嘗不是因為利益而分道揚鑣。
可是如果這樣的事情能少一點呢……但那豈非要他自己心裡承認,自己屠戮徐州有失眾望?
沉默著衡量,在後世人前麵態度傾向的影響下,他心中的天平朝著某一個方向悄無聲息著偏移。
【兗州有失,是曹操事業上的一次徹底大敗。
失去了自己大部分的根據地和有生力量來源,他所要麵對的是自己軍隊連糧草都快要供應不起的艱難現實。
在這樣堪稱一窮二白的時刻,他的老相好袁紹卻向他投來了橄欖枝:你現在都落魄成這樣了,要不咱們還是連和吧,反正我家大業大,養你一個也不多。】
“嗯?”
葷素不忌的孝武皇帝一時之間挑起了眉,頗有些玩味的笑意,敏銳地捕捉到了後世人言辭中的調侃玩笑之意究竟點在何處。
好好的結盟之事,被它這麼一說,倒有些奇怪的旖旎曖昧之意了。
—
剛剛正好想到袁紹的曹操:……
後世人,正常點,你彆這樣!他一想到袁紹如果真那麼說,就真的忍不住起雞皮疙瘩。
【正經話肯定不是這麼說的,但是拉攏的意思也挺明顯,所以曹操一時還真的心動動搖了幾分,後來被程昱給勸回去才罷休。
之後他便與呂布陳宮張邈幾人來回的拉扯,努力想要奪回兗州。
這裡插播一句,陶謙是這個時候才死的,他死之後是劉備接任了他。一方麵可以說明昭烈帝的人格魅力確實有幾把刷子,另一方麵,曹操你複仇是真的完全不找重點的是
吧。
罪魁禍首沒乾掉你去禍害百姓……風評堪憂很多年不是沒有理由的。
被曹操擊退之後的呂布還曾經去投奔過劉備,結果是因為太過桀驁不馴乃至於無禮傲慢的舉止,成功把劉備給惹毛了,心裡記上一筆。
講實話,正常人麵對呂布那一套第一次見麵就請人往女人床上坐,讓老婆前來拜見,然後約為兄弟,還是呂布為兄自己當弟弟的流程,都應該會覺得“大哥你誰啊?”吧。
雖然三國時候的床基本上都可以用來當椅子坐,不算完全的私密空間。但是彆說是在古代男女授受不親的情況下,就現代突然讓人坐在異姓的椅子上,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尷尬。
再加上一點不客氣就讓人當自己弟弟——了解的知道是您東去投奔的劉備,不知道的還以為劉備來投奔的您吧……
您這當真一點客氣都不講,習慣和要投奔投靠的人拉點親戚,結果不肯認義父於是認乾兄弟了是嗎……】
“何止於此?”
劉備聽見後世人談及呂布,一陣夾帶著火氣的怨念就湧上心頭。
“他上來先是說著我們二人都是出身邊地,試圖與我拉近些關係。我看他英武,確實是邊境上與外族拚過刀戟的人物,姑且敬他三分。”
“誰知道他接下來卻說,他看見關東起兵想要誅殺董卓。結果後來他殺了董卓,那些關東諸侯卻沒有一個覺得是他幫著實現目標,願意接納他的。”
他一把握住了旁邊諸葛亮的衣袖,不可置信地發問:“他那麼說難道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