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之中,一幕幕慘劇在眾人眼前上演。</br></br> 倒在瓦剌大軍鐵蹄之下的明軍屍體,被悲憤的明英宗侍衛樊忠掄錘錘死的王振迸濺的腦漿,像割韭菜一樣倒下去的五十多位大明文武重臣,還有毫無氣節、被人俘虜的大明天子朱祁鎮……不久前出征時還是誌得意滿率師伐國,誓要效法太宗再創輝煌,而今已是全軍覆沒,文武儘失,唯有和同樣被俘的錦衣衛袁彬抱頭痛哭而已。</br></br> 更彆提天子叩門這種離譜的事……</br></br> 無數平行時空之人瞳孔地震,仿佛看了一出荒誕無比的戲劇,久久找不到真實感。</br></br> “……世上竟還能有如此離譜的皇帝?”</br></br> “沒那個本事的話,就不要禦駕親征啊!”</br></br> “堂堂天子淪為俘虜,簡直是千古笑柄!”</br></br> 宣德二年。</br></br> 前腳才興高采烈地宣布要立四個月大的朱祁鎮為太子的明宣宗朱瞻基,整個人愣住。</br></br> ……草率了,剛頒布的聖旨還能收回嗎?</br></br> 不等他回神,群臣已經嘩啦啦跪了一片。</br></br> 無論文武百官,此時都齊心協力,發出聲嘶力竭的呐喊:“萬萬不可啊,陛下!”</br></br> 尤其是死在土木堡的大臣,臉色都白了。</br></br> 而沒死的人,並沒有什麼幸災樂禍的想法。有一就有二,皇帝如此離譜,他們就算不死在土木堡,誰知以後又死在哪裡?</br></br> ——立這種坑貨為太子,這是要大家都去死啊!他們寧願現在就撞死也絕不答應!</br></br> “眾愛卿言之有理,儲君之位當慎之……”</br></br> 見狀,明宣宗朱瞻基也不用想借口,他當即飛快改口,收回了立太子的旨意</br></br> ……他就是如此從諫如流的帝王!</br></br> 收回旨意,朱瞻基心中的怒氣還未消散。要不是朱祁鎮才四個月,他早就開打了!</br></br> “朕的大明江山交到你手上,你就是如此對待的?!你個敗家子!!!”</br></br> 宣德九年,麵對已經有七八歲大的朱祁鎮,明宣宗朱瞻基就沒有任何顧忌的想法了。他把兒子摁在地上狠狠打了一頓屁股,頓時,滿殿都是哇哇大哭聲。</br></br> 明宣宗朱瞻基氣急反笑:“你還哭?”</br></br> ……該哭的是朕才對吧?!</br></br> ……朕的大明江山,該不會就此完了罷?</br></br> 與此同時,率軍出征,即將抵達大同的朱祁鎮幾乎要瘋了:“怎麼可能?不可能!朕豈會淪為俘虜?這絕不是真的!”</br></br> 劈裡啪啦,大量的裝飾品被他掃落在地,一向會哄人的王振也張口結舌,暫時說不話來。這位大太監眼前還在不斷回放著自己的腦袋瓜被一錘砸破的畫麵,那慘白的腦漿好像噴到了他臉上,大量的冷汗從他額頭冒出,他喉頭鼓動:“嘔!!!”</br></br> 不斷發出乾嘔的王振沒有注意到,不知何時,陷入瘋魔的明英宗朱祁鎮已經冷靜下來,正將目光幽幽投向他的背影。</br></br> 盤點一出,身為天子的他威嚴掃地。二十</br></br> 萬軍隊當場嘩變都有可能,</br></br> 他必須做點什麼。</br></br> “先生,</br></br> 你一定願意幫朕的吧?”</br></br> “天子是不可能有錯的……”</br></br> ——那麼錯的就隻能是奸宦了。</br></br> 與此同時,整個軍營都陷入了彆樣的寂靜。</br></br> 上到文武百官、中到各級將領,下到最底層的小兵,都麵無表情。</br></br> 他們看見了不久後那個慘烈的結局。</br></
br> 罪魁禍首,毫無疑問就是又菜又愛玩的皇帝。諷刺的是,罪魁禍首卻活到了最後。</br></br> 於是,一雙雙目光都沉默地望向皇帝所在的中軍營帳,某種不安的氛圍在蔓延。</br></br> 良久,還是英國公張輔這等老成持重的大臣率先開口:“無論如何,先做好準備,應對瓦剌突襲,絕不能重蹈覆轍……”</br></br> 一群大臣商量好接下來如何撤軍,如何應對敵軍,沒有一個人提出要先請示皇帝,便各自分配好任務,展開了行動。</br></br> ——笑話,還想請示皇帝,是對人間門沒有留戀了嗎?事實證明,皇帝就是個大坑貨!</br></br> 在大同的群臣緊急部署應對瓦剌事宜之時,京師方麵也陷入了震動。</br></br> 儘管按時間門來算,如今出征在外的軍隊還沒出事,得知天機後應當不會再踏入同一個坑裡,但留守京中的大臣還是第一時間門做出了種種安排,以免萬一天子被擒全軍覆沒依舊發生,而京師這邊卻全無防備。</br></br> 高懸的水鏡之中,慘烈的畫麵早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絲絲飄蕩的雲霧。</br></br> 一個個水墨組成的文字在雲霧中浮現,最後形成了一首詩——</br></br>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明·於謙]</br></br> 【正統年間門,由於朱祁鎮的寵幸,大太監王振一度權傾朝野,不僅天子稱他為“先生”,還有不要臉皮的官員以翁父相稱。而外官入朝,更是紛紛向王振送禮。有一位官員卻與眾不同,當彆人建議他送禮,他卻哈哈一笑:“我隻有兩袖清風。”】</br></br> 【——這個人的名字叫於謙。】</br></br> 【當他以無比燦爛的姿態名垂青史,“兩袖清風”也成了代指官員清廉的成語。】</br></br> 雲霧散開,一個小小童子出現在鏡中。</br></br> 【於謙,字廷益,錢塘人。在他七歲時,曾有僧人斷言:“他日救時宰相也。”】</br></br> 【他的偶像是南宋最後的丞相文天祥。】</br></br> 【他的理想是匡扶社稷拯救蒼生。】</br></br> 鏡中的童子逐漸長大,一幕幕畫麵閃過。</br></br> 刻苦求學,高中進士,入朝為官。</br></br> 被明宣宗朱瞻基賞識,任職禦史。</br></br> 麵對投降的叛王朱高煦,聲色俱厲,數其數罪,使堂堂藩王伏地戰栗,口稱萬死。</br></br> 出任江西,為數百人平冤昭雪。</br></br> 巡撫河南、山西,遍察民生疾苦,因地製宜請命。於是,缺糧者得糧,水災處築堤,乾旱之地種樹鑿井,孤懸塞外的邊關也納入關地,“儘奪鎮</br></br> 將私墾田為官屯”。</br></br> 當他被王振陷害貶職,</br></br> 山西、河南上千吏民伏闕上書,</br></br> 周、晉諸王也向朝廷進言,請求留下這位巡撫,最終竟得以複職。</br></br> 【正統十三年,政績斐然的於謙被調入朝中,任職兵部左侍郎,他本以為接下來便可大展拳腳,實現天下清平的理想,大明天子朱祁鎮卻給了他一個大大的驚喜——第二年秋天,瓦刺南侵,無論於謙在內的群臣如何反對,朱祁鎮非要禦駕親征。】</br></br> 【——自信滿滿的大明戰神出發了。】</br></br> 【從正統十四年七月十六日出發,到八月十五日被俘,僅僅隻有一個月而已。】</br></br> 【當初有多自信,如今就有多狼狽。】</br></br> 【兩日後,消息傳到京師,京師大震!】</br></br> 【此時,京中精銳都被帶走,早已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所餘疲卒不及十萬”。】</br></br
> 【由於朱祁鎮之子年幼而監國的郕王朱祁鈺召群臣商議該怎麼辦,群臣都慌了手腳,侍講徐珵站出來主張天命轉移,應當南遷!】</br></br> 水鏡之中,映出一方亂哄哄的朝堂。</br></br> 隨著徐珵的提議一出,朝堂上頓時更亂了,有人讚成,有人反對,意見不一。</br></br> 直到於謙突然踏出一步,厲聲喝斥:“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br></br> 一切的雜音頓時全都消失了。</br></br> 【此時,於謙一錘定音,統一了朝堂的聲音。】</br></br> 【穩定朝臣之心,確定與瓦剌戰鬥到底的大方針之後,於謙便迅速行動起來。】</br></br> 【一、請郕王召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北京諸府運糧軍,悉數赴京。於謙也被升為兵部尚書,火速上任的他很快便得上下倚重,吏部尚書都心服口服稱“國家正賴公耳”!】</br></br> 【二、請立郕王朱祁鈺為天子。】</br></br> 【三、招募民兵,加以訓練。修繕兵甲,運通州積糧於京師,無私推舉才能出眾的文臣武將,或出任巡撫,或上任將帥……他儘一切努力做好準備,迎接與瓦刺的決戰。】</br></br> 水鏡宛如一方平靜的湖泊,蕩漾開層層漣漪,短短二十天左右,於謙便穩定了上至朝堂百官,下至軍民百姓之心,用最高的效率將手頭一切資源都統籌起來。</br></br> 無數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在於謙的身上。</br></br> “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br></br> 唐太宗李世民忍不住擊節而歎。</br></br> 他能看出於謙的安排絕不是紙上談兵。</br></br> 其中之章法,明太祖朱元璋也能看出來。</br></br> 胖揍了燕王一頓的朱元璋冷靜下來,雙目放光:“大明國運未絕,於謙真忠臣也!”</br></br> 他就喜歡這樣清廉又有能力的臣子!</br></br> 兩袖清風啊,想不到還有這樣的清官!</br></br> 朱元璋的表情看上去簡直恨不得此人就在他自己的手下,然後壓榨對方天天007。</br></br> 然而,他的表情很快化作了嫌棄。</br></br> 隻因水鏡之中出現了另一個人。</br></br> 漣漪散開,水鏡被從中一分為二。</br></br> 左邊的畫麵裡,是朱祁鈺、於謙等人在沒日沒夜謀劃,齊心協力準備與瓦剌作戰。</br></br> 右邊的畫麵裡,是淪為俘虜的朱祁鎮。</br></br> 一行行記錄在右邊的鏡中出現——</br></br> 【八月十六日,朱祁鎮發旨向京中討要“珍珠六托九龍段子蟒龍金二百兩銀四百兩”,犒勞也先;不久後,其妻其母從宮中運了幾車財物送往瓦剌,隻為保住這個廢物。】</br></br> 【八月十七日,他隨瓦剌大軍到宣府城下,令守將楊洪等人接他入城。全然不顧瓦剌大軍在外,一旦開門,城中百姓將會麵臨何等悲慘境遇。守將隻好托辭今日已晚不好開門,又借口楊洪不在城中,拒之於門外。】</b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