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一聲驚雷,在朱元璋耳畔炸響。
他整個人從上到下石化,一時陷入呆滯。
其餘諸王的麵色亦十分精彩。
僵立數秒後,他們像是一群上了發條的機器人一樣整齊劃一地扭過頭去,不約而同將目光投向朱棣,大為震撼:
“……厲害了啊四弟/四哥!咱以前沒發現,你還有這樣的本事?”
朱棣同樣大為震撼:"不瞞你們說,我自己也沒發現……我還有這樣的本事……"
——大哥朱標既嫡且長,已經做了二十年太子,鹹望之高冠絕諸王,一旦登基為帝,天下江山儘在掌握。他一個小小燕王,哪裡來的勇氣起兵造反?而且最後居然還真能憑一隅之地奪取大明江山社稷?哪怕在夢裡在他也不敢想這麼美的事啊!
————除非自己壽命悠久,在大哥去世之後,憑實力推翻了侄兒或侄孫的皇位。
想到這裡,朱棣的內心像是被小爪子撓了一下,從前因為種種因素被按捺下去的野心像是得到了肥料澆灌,瘋狂上漲。
難道……自己也有機會問鼎之輕重?
看仙人之意,那個永樂大帝恐怕乾得很不錯,既然如此,自己為何不能做天子?
朱棣正蠢蠢欲動之時,朱元璋總算從震撼中回過神來,於是西伯利亞寒風降臨。
“……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
他加重語氣,複述了一遍這九個字,淩厲的眼風如刀刮向四子朱棣。
“老四,你來說說,你怎麼從燕王變成了永樂大帝,還和咱一樣成了‘祖’啊?”
朱棣: "…"
朱棣委屈,但朱棣不說。
——這應該去問那位明成祖啊!
——永樂大帝乾的好事,與我燕王朱棣何乾?
他嘀嘀咕咕幾句,覺得自己可太冤枉了:"……父皇也真是糊塗,拿尚未發生之事來問我,我又哪裡知道其中緣故呢?”
當然,要是真能知道燕王是怎麼變成永樂大帝的,他一定要好好答案——這句話朱棣隻是想想,聰明的他沒有說出口。
但他嘴裡的小聲嘟嚷卻被朱元璋耳尖地聽到了,這位大明開國皇帝怒極反笑:“你還敢喊冤?
——小兔崽子,給我過來!”
他抄起手,就要把這個逆子暴揍一頓。
而見勢不妙的朱棣連忙轉身就跑,拿自己的兄弟們當盾牌,反應迅速地繞到一群哥哥弟弟身後——還沒當上永樂大帝,卻要替永樂大帝挨揍,這不就是不曾偷吃卻被人當賊打嗎?等自己偷吃了再打不遲啊!
更何況,同為朱家血脈,這大明天下憑什麼隻有大哥一脈能繼承?藩王若非逼不得已豈會造反?事情真相尚且不知,父皇卻不問青紅皂白罵自己,未免太偏心了吧!
他一邊躲還一邊冒頭喊:“爹你要揍就去揍永樂大帝,兒子我是清清白白的呀!”
這一舉動簡直不亞於火上澆油,朱元璋挽起袖子,拿過藤條就要開打,還好一群哥哥弟弟還算講義氣,趕緊幫忙在兩邊勸阻:“老四你少說兩句!”“四哥你就閉嘴吧!”“怒易傷肝,父皇保重身體……”
好在關鍵時刻,最大的受害者朱標及時出現,將朱元璋攔了下來,他從容道:"父皇莫急,四弟非複逆之人,或許是兒將來走了岔路,辜負了父皇的厚望,一如桀紂之君,四弟不過效仿周武而已……"
無論是真心還是假意,太子朱標直接將錯誤攬到了自己身上,寧願揣測是自己將來成了曾君暴君,也不肯猜忌弟弟,這樣的舉動,朱元璋看在眼中,頓時十分欣慰。
他一改方才的晨怒之態,似乎輕而易舉就被朱標安撫住了:"太子賢德孝順,朝野皆知,豈可以桀紂之君自比!”他說著瞪了一眼朱棣,“還不謝過你大哥,不然今日這頓板子,你是怎麼都逃不掉的。”
朱棣大鬆一口氣,這才走了出來。
“還是大哥知我,不像父皇……”
見朱棣一臉感激拜謝太子,而太子亦是笑盈盈地扶起弟弟,儼然一派兄友弟恭,朱元璋十分滿意,緊繃的表情也鬆了下來。
永樂大帝本身應該做的也不錯,這一點朱棣能看出來,朱元璋又豈能看不出來?他之所以如此憤怒,其中固然有七分真心,也有三分是假意,是做給所有人看的,尤其是太子————明知燕王將來篡位,他卻不做任何表示,豈不是讓太子寒心,也助長諸王的野心,甚至讓投機者蠢蠢欲動?
如今朱元政章用實際行動表明自己心中的繼承人隻有太子朱標,朱標用實際行動讓所有人看到了他的胸襟,而朱棣不惜&#
34;惹怒"皇帝也要大聲叫屈,又何嘗不是在大聲"表忠",表明他絕對不曾覬覦皇位?
這一波互動下來,結果就是一家人恢複齊樂融融,齊心觀看仙人的盤點。而在這段時間裡,水鏡中已介紹完朱棣的出身——
【朱棣,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四子,生母不明。朱棣本人聲稱是孝慈高皇後嫡出,可信度存疑的《明史》也如此記載,並將朱元璋前麵五個兒子都記載為高皇後嫡子。後世史學家有人讚同,有人反對,以為其生母大概率是某位嬪妃,本身隻是高皇後養子。】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大封諸子為王,地位隻在天子之下一等,王侯公卿都要俯身下拜,並托付諸王以重任。其中九王鎮邊,以宿將輔佐,控製要害關隘。其他諸王則封於內郡。並且規定每府藩王設三護衛,“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一萬九千人”,就連中央派到各地鎮守的兵馬,軍情緊急時也可以聽從藩王調遣。】
【在眾多藩王中,晉王朱桐與燕王朱棣身上尤為寄托朱元璋的厚望,曾經數次派他們出兵塞外,或是築城屯田。出征時,就連宋國公馬勝、潁國公傅友德這樣的大將都受其節製。特彆是燕王朱棣,由於他屢次出擊打敗殘元兵馬,朱元璋對他委以重任,甚至令他"節製沿邊士馬"。】
【在當時,曾有大臣以為這樣十分不妥,上書勸諫朱元璋,想一想漢朝七王之亂和晉朝八王之亂,希望朱元璋能對諸王的封地疆域及衛兵數量加以節製,否則,數代之後尾大不掉,諸王割據一方,大明就要步漢晉之前塵。朱元璋卻因此暴怒:“你敢離間天家骨肉?!”上書的大臣就此丟了性命,也就沒有第二個人再跳出來唧唧歪歪,拿著白菜錢替朱家的江山操心。】
看到這裡,漢景帝有一肚子的槽要吐:"這朱家皇帝是有什麼毛病,怎麼偏偏要學高皇帝?給自己兒子封王封侯時開心了,不知道後世子孫要頭疼多少年嗎?”
————要不是他提前學習了兒子的推恩令,現在說不定還在處理七國之亂的後續呢!
————就知道給後輩添麻煩的祖宗都是屑!
朱元璋本人則是陷入沉思。
本來他一直覺得自己的想法沒毛病,但是朱棣這個活生生的例子生生打了他的臉。但是分封諸王鎮守大明江山是他早就計劃好的國策,不如此做,又要如何呢?
/>朱元璋頭疼了。
他忍不住再瞪朱棣一眼——都怪這小子給他找事!他怎麼不知道這小子這麼能呢?
【諸王作亂的問題,朱元璋絕不至於想不明白,但他就是一心要將家業交給兒子。更何況,宋朝的覆亡就是前車之鑒,唐朝的藩鎮之亂也曆曆在目,要有人守邊,又不放心外人,當然就隻能選自己的兒子了!最重要的是,當時的他有一位十分滿意的繼承人——華夏曆史上地位最穩的太子朱標。】
【大概在他看來,太子朱標上位妥妥能壓製諸王。至於朱標之後的大明天子是否會選擇肖】藩,那就是子孫後代的事了。】
聽到這裡,朱元璋連連點頭。
“沒錯,仙人說中了咱的想法!”
他也不是不知道後代子孫可能削藩,反正他在位是不可能對自己的兒子們動手的,以後的事情就讓後代子孫們自己看著辦吧。他自己卻不可能眼睜睜看著兒子們吃苦。
下一刻,朱元璋如遭晴天霹靂——
【奈何世事不如人意,作為一位難得集齊皇帝親睞、百官擁戴,以及諸王敬重,地位穩如泰山的太子,朱標卻天不假年。】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標不幸病逝。由於太子長子早逝,這一年九月,朱元璋立其第二子朱允紋為皇太孫。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