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言的禁足一結束, 皇帝立刻就把他提到了金鑾殿上,讓眾大臣討論他的第三次奏折。

丞相製度在文臣武將心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擁有政治抱負的士子, 莫不存著位極人臣的想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想法。皇帝為了平衡各方勢力,讓步出很大的利益,但反對者仍然眾多。

為了確保內閣順利組建,章言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在朝堂之上力戰群儒,將與他們相異的意見, 一一有理有據的駁回。遇到倚老賣老仗著年齡比他大官職比他高輕視他的, 都給予了不同程度的反擊。

在這期間有兩三個老大人氣得要撞柱, 章言靠著強大的精神力, 先一步察覺了他們的動作, 及時將人攔了下來。頑固守舊派又被他氣暈的,他給人賠禮道歉, 再一遍遍地解釋內閣這個新興事物是什麼, 直到對方了解了他想做什麼。

守舊的人永遠比維新的多。

為了營造輿論,他去信了不少隱士大儒致仕官員請人聲援,在信中懇切地說明了內閣的作用。內閣的出現是為了替代丞相, 百官遇事不決提交內閣, 內閣直接對皇上負責。內閣成員七人人,可以避免一人獨斷帶來決策的失誤,皇帝居中裁斷,既維護了君主的權威,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錯誤的政策, 讓底下的臣子群策群力。

章言並沒有掩蓋組建內閣分散相權集中君權的目的, 好處也很明顯, 權力互相製衡,君主地位超然,朝堂安穩,臣子可放心出仕為官,天下、百姓隨之大安。

隨信去的,還有藍因研究的高檔茶葉。

章言發出的信有上百封,送出去了好幾千斤茶葉。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得到了兩位重量級人士的支持。

一位是曆經三朝的帝師顧頤,他是先帝的老師,皇帝年幼時曾給他上過幾節開蒙課。顧帝師認為內閣會使朝廷辦事效率底下,但權力製衡互相監督可以使官員時常警醒自己,不讓野心膨脹,不失去對君主對百姓的敬畏之心,儘心王事,瑕不掩瑜,對此十分支持。

另一位是江南書院的大儒林長生老先生,林先生門生故舊遍布天下,卻栽在了藍因的茶葉上。因為向藍因求茶和章言夫夫結識,雙方以茶會友不以利益相交。林山長是個豁達有遠見之人,組建內閣的事一出,他就找到了症結所在。

一項製度興起消失,和那個時候的□□勢密切相關。內閣出現,是因為丞相製度威脅了皇帝。等到內閣製度腐朽,又會有新的東西代替它。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不管是人、製度還是其他的事物,都是在創造、改良、毀滅的圈子裡循環。

他們這些人能做的,不過是順應潮流。

林先生不抗拒內閣,又有藍因的賄賂,出聲表達了對組建內閣的支持。

有這兩位領頭,書生學子還有不少文臣都安靜了下來,不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真正去思考內閣的職能和作用。

分析的越深越罵章言是皇家的狗腿子。

搭建輿論環境的時候,章言沒有少拜訪有資格進入內閣的重臣去遊說他們。本來章言這樣從四品的小官是沒有資格是一二品的大員一起議事的。但因為皇帝的支持,在把章言推出來後,對他表示了看重與親昵,時常給與賞賜召見,讓章言在群臣中獲得了超然的地位。

那些高官在心中再怎麼覺得他是佞幸,還要好生好氣地把人請到家裡。若是不能阻止內閣建立,他們這些有閣臣資格的人,自然是要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的。

文人安撫了,武將不能不管。

丞相製度和文臣的乾係比和武將大,但不是和他們完全沒有關係。讓他們眼睜睜看著文臣們分割原先屬於丞相的權利,自己什麼都沒有還不搗亂,幾乎不可能。

章言向皇帝建議,內閣七個位置,五個給文官,一個給武將、一個給勳貴,皇帝采納了他的提議。

那段時間,章言的親友、吏部侍郎府、禮部的大人都給了他許多實際上的支持。

劉樊那段時間每當上朝的時候就非常擔心章言,既怕他發瘋在朝堂上咬人,又怕章言遭人圍攻陷害。但章言那個狗東西和上頭坐著的那位一唱一和配合的非常好,躲過了許多麻煩不說,還坐實了自己寵臣的位置。

這讓劉樊覺得他以前認為這兩位君臣不和睦簡直是個笑話。

因為藍因的存在,劉樊最不擔心的就是章言遭刺殺。但他這次發現,章言那個狗東西能逢凶化吉不完全靠的是嫂哥夫,他自己對危險就非常警覺。威脅還在幾十米之外,他就已經預料到了。

劉樊對章言這個本事非常好奇,還專門上門去請教過,結果章言對他藏著掖著不說,還說自己是看到聽到的。

劉樊不信。

覺得章言就算耳目再聰明,總不能從街邊賣小吃的臉上看出人家不是好人吧。

但章言咬定了就是這樣的,氣的劉樊差點想和絕交,甚至已經放棄了將來讓兒子再迎娶章家那個寶貝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