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通式出征(1 / 1)

武田信玄 新田次郎 3666 字 22天前

元龜二年(一五七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武田信玄與北條氏政交換宣誓書。同時,北條氏政對上杉謙信發出廢棄同盟的通知。另外,氏政把弟弟氏規和氏忠(也有人說是氏忠和氏堯)送去武田家當人質。氏規和氏忠暫時寄托在郡內(山梨縣都留市)加藤丹後守那裡。氏政會派出兩個弟弟當人質,表示北條對武田采取何等的低姿勢。北條同時也馬上放逐今川氏真。他讓氏真和少數家臣共乘一艘船,把他由小田原送到濱鬆去。氏真的正室阿彌夫人(氏政的妹妹)並沒有出現。阿彌夫人在三國同盟的時候(天文二十三年)成為氏真的正室,可是與氏真未有子息,事實上到這一天已形同與氏真斷了緣分。早在永祿十一年(一五六八年)十二月,當武田信玄進入駿河時,阿彌與氏真就斷了夫妻的情分了。那一天,氏真遺棄阿彌,自己從駿河府中逃出去。從那以後,阿彌與氏真就各奔前程了。當阿彌夫人聽到氏真要以海路被送到濱鬆接受家康的庇護時,就派侍女阿勝去氏真住的相模早川公館傳達:“阿彌夫人因看護氏康公的病累壞了,等恢複精神後再趕過去,因此這一回沒法同行了。”這是表麵的說詞,事實上等於是阿彌要斷絕情分的意思。而當氏真與阿彌恩斷義絕之日,也就是舊今川家與北條家斷絕關係之時。阿彌夫人聽到氏真離開小田原時,鬆了一口氣地自言自語:“此後我可以一個人平靜的過日子了。”這是戰國時代的女性被當成政略工具的悲哀。侍女阿勝聽了阿彌夫人的自言自語,忍不住流下眼淚。信玄的側室阿茜也在場,她也忍不住垂下了眼睛。阿茜奉信玄之命,頻頻拜訪小田原,透過阿彌向氏康進言,希望他毀棄相越同盟,恢複相甲同盟。氏康本來就有這個意思,因此就對氏政傳達了自己偏向相甲同盟的意願。可是氏政不能在他國的麵前,馬上踏上恢複相甲同盟的路。氏康的死給氏政帶來一個很好的時機,氏政開始進行恢複相甲同盟,並且以此為氏康的遺言。“相模與甲斐已經恢複從前的同盟了,此後請不必介意甚麼的過來玩吧!”阿彌夫人在阿茜夫人要離開小田原那一天這麼說道。阿茜夫人和武田派來小田原的使者赤島甫庵一起回古府中。信玄對甫庵說:“由於你們的努力,武田的旗幟才得以向西前進啊!在戰場上,你們的功勳比攻下一個城還大。”信玄之所以說你們,是因為除了赤島甫庵等之外,還有很多人為相甲同盟之事奔走。信玄用詞很謹慎,他留意不隨便亂說,以免傷害到赤島甫庵以外的人。信玄似乎很高興相越同盟的毀棄,以及相甲同盟的成立,還叫家臣準備酒席,這種情形是罕見的。“好消息陸陸續續的出現,真是恭喜了。”信玄聽了老臣這麼說,笑顏逐開起來。毀棄相越同盟,恢複相甲同盟,似乎使織田、德川同盟挨了一記悶棍。在北條與武田相爭時,武田就很難西上,因為害怕上杉與北條會趁武田大軍西上時作怪。可是北條與武田同盟後,武田的後顧之憂就隻剩上杉而已了。家康的使者與信長的使者相繼去了越後,他們想勸謙信出兵關東。如果謙信出兵關東,武田就不得不派援軍去幫助北條。當相甲越三國牽扯不清時,信長就可以穩固他在以京都為中心的近畿、中國地方的地盤。(在滅亡淺井、朝倉之前,一定要設法拖延武田的西上。)這是信長的打算。謙信在北條氏政宣言毀棄相越同盟時,並沒有多大驚訝。因為他已經聽到了廄橋城代北條高廣等在謀求相甲越三國的和睦,以及他所提的條件等等。謙信很清楚隻要北條不承認上杉謙信的關東管領職,相甲越的三和就不可能成立,而且也不能因相越同盟而成立相甲越三和。“我隻要獲得景虎(北條氏政的弟弟氏秀)這個養子,就很滿足了,其他沒有好對北條要求的了。”謙信對家臣們說。氏秀是北條氏表示願與謙信和睦時送過來的,謙信把自己的幼名景虎給他,可見有多喜歡氏秀了。氏秀名為養子實為人質,自相州進入越後、在接受了景虎這個名字之後,整個人也變了。他變得很有自信,行動上也清楚的表現他是謙信繼承者的姿態。氏秀善長射箭,上杉的家臣柿崎和泉守景家想試試他的能力,每次看到飛過天空的雁,就說:“小田原公,你射射看啊!”氏秀把箭搭在弦上,可是並沒有射出去。(氏秀公很會射箭的說法,可能是北條家宣傳的,他根本沒有辦法射到雁。)這個謠言就這麼流傳開來。上杉的舊臣等根本不喜歡這個由北條氏那裡迎過來的養子氏秀,儘管謙信把景虎這個名字送給他,大家依然叫他氏秀公或小田原公等。“你聽到你射不到雁的謠言嗎?”謙信問景虎。“我不是射不到,而是打一開始就沒有意思要射。我景虎的箭是射敵人的箭,不是用來射無辜的鳥。”“那麼,為甚麼要把箭搭在弦上呢?”“至少那些會射箭的人看我拉弓的姿勢,可以了解我的能力。說我射不到雁的人,是不懂弓箭之道的人。”謙信很滿意景虎的回答。這些話傳到了謙信的家臣耳裡,這回輪到想試景虎能力的柿崎和泉守不肯退縮了。景家利用在酒席上的機會對景虎開玩笑說:“小田原公,如果上杉與北條打破和平而會戰,你打算怎麼辦?”“我是上杉謙信的養子,如果與北條會戰,我的弓箭一定會朝北條氏政公的胸膛射去的。”景家的回答有他的威力,他更補充地對退縮的景家說:“我的名字叫景虎,如果你再叫我小田原公甚麼的,我就把你殺了。明白嗎?一定把你殺了!”景家看著景虎的臉,不敢再出聲,從此以後也不敢再叫他小田原公了。不隻是景家,就是那些視景虎為眼中釘的上杉家臣們也不敢瞧不起他了。謙信聽到這件事,更對景虎另眼相待。相越兩國的和平破壞了以後,關東又亂起來了。築波的小田氏治攻打常陸太田的佐竹義重,背後支撐小田氏治的是織田信長,織田提供大量的錢給小田。佐竹義重舉兵與小田作戰,同時向北條與武田乞討援軍。小田看佐竹認真起來,就向謙信乞求援軍。謙信接受小田氏治的要求,率領三千軍隊越過冰天雪地的上越國境,出征上野惣社(群馬縣前橋市總社町)。兵力本來有三千,再加上廄橋城的兩千,一共五千。這次出征有三種意義。第一、謙信想向相甲兩軍誇示,雖然是積雪很深的時期,但是隻要需要,他隨時可以發動越後的兵進入關東。第二、要向那些看到相甲之和成立而內心動搖的關東親越(心向著謙信)諸豪顯示他謙信的存在。第三、應信長與家康的要求牽製信玄。謙信在出兵上野的同時,轉移目標去攻打信玄在西上野的衛城,並攻陷箕輪城的衛城石倉城(前橋市石倉町)。謙信出兵的消息也送到了小田原的北條氏政麵前。氏政馬上向信玄乞討救兵。因為相甲之和既已成立,信玄就理應出兵,而且,這也是看看信玄有沒有誠意的好機會。信玄在北條氏政尚未要求出兵之前,已經派快騎去箕輪城,下令他們攪亂上杉勢的後方。這是信玄一向的手法,隻不過這一回擴大了規模,他采取了阻斷上杉勢的據點——沼田城與廄橋城的聯係的作法。沼田與廄橋之間是山地,東有赤城山,西有榛名山,利根川則流瀉於其中。武田的機動隊分成一百人、兩百人的小部隊,他們潛入山地,阻斷沼田與廄橋間的道路。(隻要殺死一個來往於沼田、廄橋間的武士,就賞錢一貫文。)武田在每個村子裡的神社高立這樣的牌子。因此,屢屢發生了襲擊整團通過此地武士的事件。連帶的,一般的通行者為避免遭池魚之殃,也不通過此地了。上杉的輜重隊在由沼田要去廄橋途中,被武田的支隊偷襲。沼田與廄橋間的交通完全中斷了。武田的本隊是在這種情況之下越過碓冰峠進入上野的。這次的戰爭是由武田信玄親自出征的,他那帶病的身體很畏寒,可是時間正好是相甲剛剛成立和睦同盟之後,因此他必須親自出征以便向北條表示武田的誠意。信玄越過碓冰峠進入箕輪城,暫時在此觀望情勢。(要先確定謙信是不是真的打算作戰啊!)信玄命令各部將。如果謙信有意作戰,那麼對武田軍而言,是個大好的時機,因為下雪對上杉軍的糧食補給不利。而如果謙信的出兵是名義上的話,信玄也不想讓自己的部隊白白流血,隻要虛應故事就可以了。一個統帥最重要的,就是要看清楚這種意向。從廄橋城出來的使者僧被包圍在廄橋城四周的武田間諜跟蹤,兩日後被捕。僧侶帶著寫給武藏深穀城主上杉憲盛的家老岡穀加賀守清英的信。(信玄自己率大軍到上野來,是為了應答與氏政的新盟約,並無意與越軍交戰吧?如果信玄是這個打算,我方也可以采取同樣的軍事行動。可是所謂的戰爭,隨時都可能因某一個契機而大戰起來。因此如果信玄的軍隊來到了利根川,我軍也必須要有迎戰的覺悟。如果到了這個地步,希望您能馬上出兵搗亂武田軍的後方。)當信玄讀著這封信而明白謙信的心情時,謙信也正在讀信玄寫給常陸太田的佐竹義重的信。這封信是從築波的小田氏治的手下奪過來,送到謙信麵前的。(聽說謙信自從輕微中風以來,被醫生禁止冷天出征,現在之所以來到下雪的三國峠,不是為了援助小田氏治,而是因為織田、德川一再的拜托,沒辦法隻好出兵。因此,謙信根本沒有打算進軍到常陸,而且也不打算與武田決戰。可是,如果謙信所率領的軍隊,沿著利根川南下,我方打算包圍住利根川的川邊,把他們全部殺死,一個也不留。總之,我這邊沒有問題,你那裡好好對付小田氏治吧!)謙信讀著這封信,不由得笑了起來。“還說彆人生病,先說自己的吧!”謙信自言自語。謙信輕微中風的情報傳到了武田的陣營,同樣的,信玄的肺癆惡化的情報也被上杉的間諜探知。謙信與信玄在距離不遠處,彼此想著競爭對象的身體狀況。從謙信的信和信玄的信可以看出,他們並非彼此強烈憎恨對方,隻是雙方都用強烈的語氣來寫這封信,而這是因為兩雄都想避開決戰的緣故。他們相當清楚如果導致像川中島的大會戰那樣,需要花數年來彌補這個損失。爭奪領土的時候大致結束了,如果再為爭領土流血,隻有便宜了第三者而已。這個所謂的第三者是指信長,如果兩雄廝殺,等於給現在想掌握天下的信長機會,再也沒有比這種行為更傻的了。寒冷的天氣持續著。這一天早晨吹著旱風。信玄的側近們都很擔心信玄的健康。既然這是不想作戰卻又裝做想作戰的戰爭,就不應該傻傻的出征那麼久。可是從過去的經驗看來,隻要甲越對陣,就會拖很久的時間。信玄也很清楚在旱風強烈的上野與上杉勢對峙,實在是一件最傻的事。“我現在最重視的是時間,因為或許因一刻之差,天下就成為信長的,而我西上的誌向或許就因而功虧一簣。”信玄對山縣昌景說。“我軍如果就此撤退,上杉勢一定也會撤退的,可是這樣就沒有臉見北條了,還是要由上杉先撤退,我軍才能撤退,實在糟糕……”昌景的想法完全與信玄相同。“昌景,我們來開軍事會議,我想加一些年輕武將就席,讓他們自由陳述意見。”信玄在實施新的事情之前,一定會打探一下重臣們的心意,他習慣由家臣的臉色和措辭來印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過去的軍議都由重臣來參加,而這次信玄想讓年輕武將加入席次,大概是想把新風氣灌進軍事會議,以刷新部將們的想法,可是這裡頭有問題。“叫年輕武將參加正式的軍事會議,有種種的弊害,不如先集合內室近習與十二名使番總共二十人左右,給他們一個適當的問題,讓他們討論,並由主公與各部將在旁默默聽取,您覺得如何呢?”昌景的提議被采納了。在這個時候,信玄特彆在意那些年輕武將,還是因為考慮到將來勝賴繼承武田時的事,昌景很清楚這一點。當勝賴繼承了信玄以後,如果那些信玄的老將拚命的提議事情,勝賴會很厭惡的。勝賴需要一個適合自己的山縣昌景第二。昌景太了解信玄的心意了,十年前的信玄是不會說出讓年輕人參加軍事會議的話。現在他拖著病弱的身子出征,是因為還不到把一切完全讓給勝賴的時候。昌景一想到信玄的心意,眼淚都快流出來了。山縣昌景與馬場美濃守、跡部勝資商量,決定讓內室的近習與十二名使番在信玄麵前開軍事會議。戰國時代的內室近習與江戶時代的大名們的內室近習不同,如同內室近習之一的真田昌幸帶重要任務去長島一樣,內室近習是依信玄的意思工作的年輕武將。而十二名使番則在會戰之際,騎馬奔跑於部隊與部隊之間傳達信玄的命令,等於是信玄的代言人。有時信玄會讓內室近習附屬於各部隊當軍監,如果指揮官陣亡,就取代他們指揮,這些側近武將們不久就會指揮一軍去參戰。永祿十二年(一五六九年)十月,攻擊小田原城的武田軍在歸途與北條軍會戰於三增峠時,當攻打中央道的大將淺利右馬助信種中彈摔下馬,就由當天擔任檢使(軍監)、在淺利身邊的信玄內室近習——曾根內匠代理淺利指揮,成為一段佳話。如果把內室近習與十二名使番比成現在軍隊的階級,可以稱為青年參謀。站在參謀長地位的山縣昌景和馬場美濃守,他們的下麵應該有很多這種青年參謀。信玄讓內室近習及十二名使番等開軍事會議的事,引起各部將的興趣。(我想看看那些年輕人怎麼進行軍事會議。)部將們這麼想。軍事會議在箕輪城的大廳進行。內室近習與十二名使番共二十名左右並排於信玄麵前,部將則圍繞在他們周圍。“勝賴,你可以主持這個軍事會議啦!”由信玄這一句話,部將們才了解信玄的心意何在,他叫年輕人開軍事會議,是希望勝賴能早日當繼承人。勝賴對父親信玄行一個禮,先就敵我的兵力、所在地等藉地圖說明完後,說:“與這次出兵有直接、間接關係的天下形勢,可以由最近往來於京都方麵的真田喜兵衛昌幸來報告,至於軍事會議就等報告完後再開始。”被勝賴的發言震驚的,不隻是被指名的昌幸,還有並列在那裡的部將們。有些人心想,討論與上杉勢作戰的會議,為甚麼需要說明天下的形勢呢?但也有人驚訝於勝賴的深思熟慮,隻有信玄的臉色絲毫不見改變。由於勝賴吩咐昌幸報告事情,因此昌幸就掛上以京都為中心的大地圖,大致說明之後,下結論說:“如果淺井、朝倉被信長滅亡,天下一定急劇傾向信長,武田的旗幟就很難有機會插在京都了。”這種想法正是信玄以下的主要部將的想法,集合在那裡的年輕部將也是這麼認為著。可是,在以與上杉作戰為前提的軍事會議中提出天下形勢,這裡頭有勝賴的思想。接著,活潑的軍事會議開始了。“天下的形勢既然這麼急,就應該斷了上杉謙信的路,才不會有後顧之憂。敵兵有五千,我方有一萬,應該把敵人引出利根川川邊向他們挑戰。”這麼主張的是十二名使番之一的安部五郎左衛門勝寶。“不,正因為天下的形勢這麼急迫,因此這一回應該避開與上杉的決戰,雙方共同保有麵子地退兵,這才是最重要的。”近習頭子跡部九郎左衛門昌忠(跡部勝忠之子)這麼主張。年輕武將分成兩派爭論著,算算人數,支持跡部九郎左衛門說法的人比較多。“那麼,就聽聽你們的計策吧!安部五郎左衛門,先說你的看法好了。”勝賴對五郎左衛門說。“我軍緊急向利根川前進,把敵人引誘出利根川河畔。隻要敵人出來,就可以確定我方的勝利。我方可以分成兩路挾擊敵人,也可以合力攻打,更可以依敵人的情況改變陣容。”跡部九郎左衛門反對地說:“本隊朝利根川慢慢下去,看準敵人沿利根川出動的時機,穿過榛名山麓的小道,派支隊去奪回石倉城。敵人知道了這個消息後,一定會退兵的,而在敵人尚未抵達石倉城時,支隊就撤退,本隊也接著撤退。這麼一來,敵人有了退兵的名義,我方也可以因對方的本隊已撤退而撤退,並且充分完成與北條公的盟約。”勝賴到此替討論下個結論。“天下的形勢既然這麼緊急,安部五郎左衛門所說的與越軍決戰以斷絕後顧之憂的說法,比較像武將的想法。我也是想這麼做,可是,戰爭一打下去,雙方一定會有傷亡,即使我方獲勝,損失也一定不少,這已經在川中島的大會戰中得到了很大的教訓了。在西上之前,我軍不能損耗一兵一卒。這個時候隻好采取能對北條公交代的戰爭,然後儘可能早一點退回古府中。因此我的結論是選擇跡部九郎左衛門的計策,現在起更進一步的針對他的計策來討論。”當勝賴下了這個結論時,信玄就此打斷年輕武將的會議,下令他們退下後,再召開一如往常的軍事會議。“我想就照剛剛勝賴公所說的去做好了。”大家的意見幾乎都是如此,老將們對於年輕武將們令人出乎意料之外的確實想法覺得相當驚訝。也有人對勝賴一方麵表示同意安部五郎左衛門的意見,另一方麵卻采取跡部九郎左衛門的意見這種方法佩服不已。“我也和勝賴的意見相同,現在就來想如何安排去石倉城的支隊吧!”信玄說。跡部勝資進言道:“既然這個意見是九郎左衛門提出來的,支隊的事就交由我跡部來負責吧!”可是,箕輪城主內藤修理說:“要來往於石倉城的小道,還是必須派對當地熟悉的人才行,這個責任就交給上野眾吧!”信玄接納了他的說法。結果,內藤修理從他的家臣當中挑出對這邊的地理最熟悉、又是會戰高手的一名步卒大將——高間雄齋,給他三百名兵,要他去偷襲石倉城。石倉城是箕輪城的衛城,隻有不到兩百人的兵守著,一聽到上杉的大軍攻打過來,馬上不戰而退回箕輪城。本來這個城就是存在於上杉、武田境界線上的城,這個小城有時屬於武田,有時又被上杉攻打下來而屬於上杉。武田軍開始向利根川行軍了。謙信一接獲這個報告,就增加間諜的人數以警戒武田的動向。“看來武田軍似乎想來利根川邊挑戰似的。”上杉的間諜向謙信報告著。接著又有人進來報告武田軍一出平野,馬上在利根川邊的高地擺好陣勢。謙信率領五千名兵士出征。越軍沿著利根川下去,來到距武田軍兩公裡的地方時,有一個情報進來了:“武田的支隊偷襲石倉城,攻擊相當的猛烈。”同時又進來一個情報:“有個看似武田間諜的人在廄橋的城下放火。”謙信聽了,馬上下令退兵:“馬上撤退回廄橋城!”謙信一退兵,信玄馬上下令全軍向碓冰峠撤退,當本營來到碓冰峠時,偷襲石倉城的高間雄齋支隊也退回了箕輪城。碓冰峠上有積雪,雖然積雪不深,卻使得進軍速度減慢。在接近峠的地方,寒冷的西北風加強了,武田軍是逆風而上,寒風刺骨,信玄全身冰涼。因為風太大了,側近就勸信玄坐轎子,可是信玄不聽。騎兵隊不得已,站在信玄麵前擋風,可是這樣還是無濟於事。越過峠後,風雖然變小,可是信玄還是感冒了,回到古府中就發燒倒了下去。古府中內部的側近擔憂著信玄的健康,外麵則誇張的散布信玄很健康,每天早上出現在馬場練馬的消息。出現在馬場練馬的人很像信玄,九*九*藏*書*網但並不是信玄,那是特彆選擇貌似信玄的人來表演的。謙信找到了撤退的理由就很快的退下,甚至放棄已經占據的石倉城,然後回越後去了。“本來想在利根川邊與武田信玄一戰,可是武田撤退了,沒辦法我方隻好也撤退。”謙信送了這樣一封信給信長。同樣的,信玄也送一封信給小田原的北條氏政。“把謙信引誘到利根川邊,本來是打算給他重重一擊,可是謙信先逃走,變成無法一戰。今後謙信如果再出兵關東,我隨時準備好出征。”氏政把這封信與北條間諜的報告加以綜合:“謙信和信玄的出征簡直就像串通好了似的。”他自言自語地說。不管是不是串通好,關東因而平靜下來總是一個事實,氏政因而覺得滿足。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