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的華人問題既由來已久有又相當普遍,而其中擁有600萬之眾華人的印尼是華人問題最嚴重的國家。印尼的華人多災多難,在1740年以來,華人就曾遭遇大屠殺,一百多年來,這種噩夢還雲繞在印尼華人心頭,他們能否擺脫惡夢仍是未知的答案。華人向印尼移民的曆史可追述到漢代,但是直到16世紀西方殖民者入侵之前沒有形成所謂的華人問題。在這之前,原住民與華人相處融洽。從未發生過排華運動。其原因是,當時的華人雖然在情感上歸屬中國,但是其在印尼的經濟地位不足以引起原住民的顧忌。另外,中華曆史上封建王朝(至晚清政權前)都無華僑政策,甚或對海外華人采取敵視態度。印尼華人問題便在晚清政權的以“血統主義”為原則的國籍法的頒布,這一對海外華僑政策由放任、敵視到保護的轉變發生以後產生的。自此以後的中印(尼)關係可分為這樣幾個曆史時期:晚清政府、民國政府不同時期又有不同的階斷。晚清政府時期明清立國以來,為防海盜、倭寇,實行“海禁”政策,限製國人出洋謀生。政府長期都對海外的臣民漠不關心,甚至敵視態度。直到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被迫準許華工出國做工,禁令才被打破。被帶到世界各地的華工苦力慘遭非人待遇,拐匪掠販人口出洋引起的對外糾紛和社會動蕩。有損清廷顏麵及其統治。另外,晚清政府派遣的外交官員與海外的華人有了接觸,對華僑的富有有了極深印象,並認為可用於中國的現代化。基於此,清廷便逐漸轉變過去漠視、敵視華工的態度。1893年在洋務派官員的推動下,正式廢除了“海禁”令,此後又製定了不少涉僑政策。申明了對海外華人的保護態度。其中最為重要的是1909年頒布的以“血統主義”為原則的國籍法,規定凡是中華種族之人,不論是否出生於中華。都屬於中華國籍。而印尼的殖民政府依據出身地原則確定國籍,這樣使許多華人擁有雙重國籍身份。這樣的身份使以後原住民對華人對印尼的效忠產生懷疑,埋下了以後的排華、的禍根。這一時期。印尼華人由於政策的鬆動使其原本就強烈的對祖籍國的歸屬感得到釋放的空間。另外,華人在印尼被排斥於政治之外,受殖民統治者的壓迫。此時中華也慘遭列強侵略。這些使得印尼華人把自身與祖籍國的前途命運聯係在一起。在這種背景下,印尼華人對於洋務運動、推翻滿清革命等中華民族自強圖存的運動都積極支持。這一時期印尼華人與祖籍國關係的升溫,給其在印尼的處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印尼當時處於荷蘭殖民者的統治中,殖民統治者對華人和原住民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將華人置於第一等級西方人和第三等級原住民之間的第二等級。將華人作為殖民統治的工具,造成了華人與原住民的巨大分歧,華人被原住民看作“殖民剝削製度的代理人”。這段時期發生、排華事件多是在殖民者的主導下。因此,後人分析時隻看到“分而治之”殖民政策的原因。實際上。此時華人與祖籍國的關係也同樣是原住民對華人充滿不信任乃至仇恨的原由。因為當時華人的地位高於原住民,並且是努力向第一層的西方人靠攏,對比自己地位低下的原住民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