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運糧

李承乾與徐孝德打量著眼前的大沙盤,整片關中以長安為核心,四周村縣林立。

「關中的繁榮並不是來自長安,而是來自關中的這些村縣,沒有村縣獨留長安城,關中是繁榮不了的。」

在徐孝德看來近年來,關中修了不少村縣,這些村縣都快將長安城給包圍了,村縣是關中的富裕由來,也是長安的根基,這些年來由各縣發展的作坊,給關中繁榮的確帶來了巨大的助力。

「陛下,今年給各縣又派出去不少人手,修建各縣通往長安的馳道。」

李承乾頷首道:「平日裡你多費心,多看看進度。」

「喏。」

「讓少府監將這個沙盤製成拚圖,送給父皇。」

幾個內侍搬起沙盤,小心翼翼地挪動腳步,生怕壞了沙盤上的一個個積木。

當殿內安靜下來,李承乾飲下一口茶水,目光看著奏章,麵對國事的時候神誌很快就恢複了理性,看清楚眼前的現實的問題,當初的大唐基層是十分空虛的。

這就導致了中樞強大,基層虛弱,且地方治理有所失衡。

現在的朝堂中樞依舊是強大的,同時補足基層人手不足的短板。

就如眼前奏章,於誌寧身為兵部尚書主持遼東的糧食運輸,運輸過程是否執行高效,也恰恰在考驗地方的基層能力。

哪怕大方向是好的,可執行過程中細碎,那也都是空談。

因此,李承乾頷首道:「讓上官儀來一趟。」

陛下的話語聲落下,又有人離開去傳話。

半刻時辰之後,上官儀腳步匆匆走入殿內。

李承乾合上手中的奏章,道:「近來禦史台的諸多事,可還順利?」

上官儀回道:「糾正朝野之風尚可,隻是在軍中還有不少矛盾。」

「朕都知道。」李承乾站起身,將奏章放在了一旁的書架,又吩咐道:「派出禦史從洛陽沿著運河上遊查探,看看糧食從遼東運送下來,過程中是否順利。」

「喏。」

李承乾又道:「過程中不用參與,隻是旁觀就好。」

上官儀心中會意,神色凜然再一次行禮,道:「臣領命。」

吩咐完這些事,李承乾一個人站在殿前,感受著入秋後的關中,空氣中帶著的絲絲涼意。

司農寺平日裡的官吏是很少的,郭駱駝是一個很重實事的司農寺卿,他將眾多司農寺的官吏都派往各地,那些官吏會在中原各地查訪各類作物的情況。

現在關中氣候很適宜種麥子,這也是司農寺得出的結論,以至於關中與河北多數都是以種麥子為主。

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人們開始慶賀豐收。

這一天很多人家都是做甑糕,也會有人們進行祭祀。

這個時候的關中是最熱鬨的,李承乾與郭駱駝,還有英公走在鄉野間,看到了人們宰殺牲畜正在歡慶。

「有人說朕所治的社稷有貞觀之風,可朕怎麽想都不覺得像貞觀一朝,現在也沒有像當年這麽大的規模的戰爭了。」

郭駱駝道:「人們有了充足的糧食就不會想著打仗了。」

李承乾想過,如果關中的幾百萬人口能夠搭建起一個簡單的工業模型,關中的財力與生產力足夠支撐李唐兩百年了,況且現在的關中正在往這個方向走著。

哪怕河北遼東再一次凋零,隻要關中的根基還在,也不懼怕中原各地的抗衡。

關中幾百萬人口,獨挑大梁就夠了。

再者說現在的父皇還沒有成為先帝。

李承乾從一旁的內侍手中接過旨意,遞給他道:「郭寺卿,聽聞你是豐樂鄉人,朕聽聞那個村子人口不多,但朕願將豐樂更名為豐樂縣,賜豐樂縣縣公。」

聞言,郭駱駝忙行禮道:「臣謝陛下。」

李承乾又道:「再賜殿中侍禦史,如有奏報可以在朝堂上直接遞交。」

「喏。」

郭駱駝惶恐地站在邊上。

李承乾抬首道:「種地是要與天時地利做打算的,朕還要憑藉你的才能治理社稷,伱依舊任職司農寺卿。」

郭駱駝的神色終於輕鬆了許多,道:「臣隻會種地。」

看到遠處人家的用香火隻能祭祀著,這是人們在秋季裡慶賀豐收的節日。

李承乾很喜歡這種景色,又道:「也好,淩煙閣的功臣無關官職高低。」

郭駱駝是很簡單的人,他不像許敬宗那樣有著複雜的心思,也有著上進心。

郭駱駝是一個沒有強烈上進心的人,他說他隻會種地,簡單到一心種地。

這個時節的風還是很乾燥的。

吹得孩子們的臉頰通紅,田地裡還有幾個孩子一起騎在一頭牛的背上。

李承乾這才想起來,人們用來耕地的牛,也比以往更多了。

當秋日裡,人們還在慶賀豐收,這位皇帝在夕陽下回到了長安城。

郭駱駝手中拿著旨意,目送著陛下,這一次的封賜沒有在朝中宣讀,而是直接給了旨意。

本來,郭駱駝也不想自己太過受人矚目,這樣其實很好,陛下有識人之明,郭駱駝心中感激,再一次行禮。

若是在朝中宣讀旨意,並且讓所有人都知道,郭駱駝心中反而會覺得不好受。

眼看著遠方的太陽就要沉入視野儘頭的地平線,郭駱駝也帶著旨意回了家。

關中秋季度過了乾燥的幾天,今年的秋雨比往年來得更晚,秋雨欲來風滿樓,秋風吹過皇宮宮殿各處靜謐的過道,一場雨水隨風落下。

小鵲兒伸出手掌,接住一些從屋頂落下的雨水,這位小公主抬首問道:「今年的雨水好涼呀。」

侍女問道:「公主殿下,往年的秋雨不涼嗎?」

小鵲兒搖頭道:「去年的秋雨就沒有這麽涼。」

這孩子的記性尤其好,不論是讀書還是對各種事物的記憶,雖說沒有到過目不忘的地步,簡短的文章隻要讀幾遍就能夠背誦了。

更不要說她自記事以來總是記得以前的種種瑣碎事,寧妃找不到以前的舊物時,她總能第一時間想起來。

可能是十歲不到的孩子,記憶力應該都是極好。

「該寫字了。」

聽到母妃的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