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祭拜
且說,皇帝東征回來,眼下的諸多國事也都還在太子手裡。
李世民掃視一眼殿內的眾人,最後目光落在長孫無忌身上,緩緩道:「你們都先出去吧,朕乏了。」
跟隨而來的群臣紛紛行禮。
「太子留下。」
李世民又補充了一句話。
就連小於菟與小靈鵲也被宮女領了出去,殿外的太上皇還在高聲唱著歌,唱得十分痛快。
長孫無忌收到陛下的眼神,躬身行禮之後,也離開了。
殿外,岑文本,褚遂良,張玄素,劉洎,高季輔等人站成一排,長孫無忌看了眼這個班底,而後也站在了最前列,閉目而立。
殿內,一概人等都退出去之後,殿內就剩下了父子兩人。
李世民低聲道:「漢時的遼東四郡朕收回來了,之後的如何治理,你可有安排?」
李承乾回道:「不著急,父皇幾近將高句麗打空,幽燕之地曆來是戰亂頻繁,往後可以派出官吏,前往幽州治理,父皇可還有疑慮?」
李世民微微頷首,「是呀,朕不能著急。」
已習慣了這個兒子凡事都要徐徐圖之的態度,他不急功近利。
李承乾笑道:「兒臣還是恭賀父皇,此番大勝。」
李世民忽然一笑,道:「都說這一仗朕贏了,其中不能少了你這個太子的功勞,你費儘心機主持中原調度。」
「親身體會過這種壓力,才知治理天下之難,這絕不是一言一行就能辦下來的事,父皇此番大勝,可讓中原各地人心歸附,這對往後的治理能夠帶來莫大的好處。」
「世人皆知大唐能夠收複失地,能夠為將士報仇,守衛邊疆,如此朝堂與各地的信任關係便好了許多。」
言至此處,李承乾又道:「今年科舉及第又有九百餘人可以發往各地,餘下支教夫子增三百餘人,如今都去了中原各地。」
李世民一手放在膝蓋上,一手放在桌案上,道:「朕還聽聞在你主持國事期間,幾次為難輔機?」
「父皇,舅舅是不會這麽說的。」
李世民忽然一笑道:「是啊,即便你對他再不好,他都不會這麽說,是在前來洛陽的路上,有人給朕遞交了奏章,說了這些事。」
「舅舅是兒臣的左膀右臂,朝中事務需要依仗舅舅。」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又道:「輔機平日裡辦事可還得力?」
「挺好的,有些方麵需要多加以提點,大抵上處理國事有餘,可在細枝末節上多少有些疏漏了。」
見父皇神色多有疑慮,李承乾又接著道:「當然了,這不是舅舅的原因,這是朝堂官吏結構不全麵的問題,因此其中一部分有所疏漏的職能,需要京兆府的人手補上,往後多設置官吏,加以補充。」
李世民背靠著座椅,閉眼呼吸著,道:「你可以與朕直說,朝中沒想到的,京兆府拿去用。」
「京兆府也需要改製,權力所屬與職能區分的問題已突顯。」
李世民飲下一口茶水,問道:「在你心裡,往後的朝堂應該是怎麽樣的。」
李承乾道:「官吏如狼如虎,武將馳騁沙場,朝堂應該是強大的。」
「朕見過劉仁軌了,他是一個不錯的臣子。」
聽父皇這麽說,是打算提拔他了,李承乾順著話語的意思,又道:「將他安排在京兆府,就很合適。」
李世民道:「朕以為你會將京兆府交給許敬宗把持。」
李承乾搖頭道:「一個許敬宗還不夠,需要再加一個人,讓京兆府有兩位少尹各自主持事宜也不錯,許敬宗主持貿易往來還算是得心應手,可在治理上,便不如他人,劉仁軌從一個縣尉做到縣令,是值得培養的。」
「你不要忘了,當初劉仁軌打死了一個都尉。」
「正因如此,他這樣的人既清廉又正直,如此人物正合適放在京兆府,讓他成為天下萬千鄉民的依仗,他能為鄉民打死一個將軍,兒臣看重的就是他這份勇氣,大唐的官吏太需要勇氣了。」
「如今鄭公病重,兒臣在朝臣中尋了許久,這才找到一個像鄭公的人,劉仁軌足矣。」
李世民忽然笑道:「你就不怕他與許敬宗有矛盾?」
「若真出現了矛盾,那是他們的問題,不在兒臣的考慮之內,他們奉命行事各司其職,與我們李家的利益並無衝突,不過……許敬宗向來是一個酷吏,他與劉仁軌該是能合得來。」
「你是擔心將來,以後的許敬宗權勢會太大。」
「增補官吏而已,兒臣沒有考慮這麽多。」
李世民若有所思,再問:「如今河北的形勢如何?」
李承乾思忖著,道:「煤礦事業所需的人力依舊不夠,如今的新建的幾個煤窯隻是堪堪維持了六千戶家庭的生計,河北的絕大多數人口依舊是務農為生。」
「短期來看並沒有太大的起色,還有人說要將這些煤窯交給朝中勳貴與國公打理,如此一來讓他們徵召人力,省心省力,又是一種看似以極低的成本來經營地方的手段,可從長期來看又容易讓河北重走世家與隱戶的老路,因此兒臣拒絕了。」
「現如今河北九成的人口都恢複了戶籍,可即便是朝中用了大力氣治理,還是有人想要重新成為隱戶,成為他人的仆從,兒臣以為這是支教沒有第一時間到位的問題。」
「為此,兒臣與穀那律老先生商議過,教化之策並非治病的藥,從未有過藥到病除一說,自漢魏之後,想要恢複教化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這就像是種樹,毀之容易,重新建立起來要耗費的心力與物力,財力人力,何止數百倍。」
李世民忽然一笑,世人皆知,這位儲君喜釣魚,愛種樹。
河北一事之後,這位善殺人善釣魚,喜種樹重律法的儲君已名揚天下了。
「老先生還說漢魏之後,曆朝曆代的皇帝從未做過如此漫長的事業,或許需要數十年,又或許需要幾代人,才能重新維係好。」
「但總要做下去,有人反對兒臣的崇文館所用的支教選人之策,甚至當支教的夫子派出去之後,有人覺得支教夫子學識淺薄,並不足以教導彆人。」
李承乾頗有些慚愧地一笑道:「但夫子人選不能落於士族之手,他們的短見與反對,不過是這些人的心虛,哪怕再過幾年多看看呢?」
李世民注意了桌上的書卷,道:「這些是……」
李承乾道:「這是近兩年兒臣為父皇準備的奏報,這兩年以來朝中的記錄,父皇可以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