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事關尊嚴
雷雨淹沒了整座洛陽城,人們也不再喧嘩了,在暴雨中,這片天地這裡安靜了許多。
宅院內,爺爺的笑聲不斷。
宮女一遍遍地念誦著捷報,高士廉聽煩了,他神色不悅地走出宅院,但又被暴雨攔住了腳步,隻能站在屋簷下。
扭頭又看到一旁的外孫,高士廉道:「朝中的事忙完了?」
李承乾揣著手,後背靠著牆道:「忙不完。」
高士廉又看了看院內,道:「你看看你爺爺,笑得晚上都要睡不著了。」
「挺好的,當年掃平西域,爺爺都沒這麽高興。」
高士廉歎道:「是啊。」
因前隋留下來的種種遺憾,東征的勝利是十分振奮人心的,哪怕是現在還有人在惦念當年楊廣的失敗,也想著當年戰死在遼東的戰事。
「聽說你派了不少人去河北?」
「嗯,舅爺也知道了?」
「陛下讓老朽來輔佐太子,早朝之後就有人來稟報了。」高士廉拿了凳子在屋簷下坐著,花白的胡須隨風而動,又道:「所為河北士族,有道是四姓縱使布衣,仍可笑傲公卿。」
李承乾道:「孫兒不這麽認為。」
「嗯,你的確不該如此認為,這不過是坊間的傳言。」高士廉接著道:「他們那些人喜歡在族譜中寫一些事,都是哪一戶人,哪一些人有過何種功勳,他們祖宗有多少厲害,用這些維係著名望。」
李承乾望著大雨良久不語。
當朝太子派了不少人河北查案,當即就有不少人帶著勸諫的奏章送入朝中,不少官吏冒雨在洛陽的皇城中奔走著,可這些人的勸諫奏章到了宮門前,就有內侍朗聲道:「太子不在宮中,諸位留下奏章便可離開。」
也有去見了趙國公,身為太子的舅舅,又是如今吏部尚書,即是中書令,若是趙國公可以勸諫太子,讓太子不要牽連整個河北士族。
趙國公不在府中,當雨水停歇之後,就在乾元殿麵見太子。
雷陣雨剛停歇,天邊是一片金色的晚霞。
李承乾站在晚霞下,低聲道:「就連舅舅也來勸諫孤嗎?」
長孫無忌道:「陛下是否知曉此事?」
「唉……」李承乾又道:「延誤軍機收買官吏的人難道不該殺嗎?他們永遠想著辦法盤剝萬千的黔首,河北各地有人利用此次的籌調糧草的名義,公然逼著鄉民賤賣田地,舅舅啊,十石糧食一畝地,這是人做的事嗎?」
長孫無忌作揖道:「那確實該查,該殺。」
李承乾歎道:「土地兼並?嗬嗬……真是低劣又愚蠢的手段,目光短淺,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朝堂逼著他們賤賣土地,東征是父皇的榮耀,不能讓他們在這份榮耀上沾上半點汙垢,朝中不能熟視無睹,事關尊嚴。」
長孫無忌麵有怒色,道:「臣願走一趟河北。」
李承乾又道:「馬周所調查的罪狀以及各種證據現在都移交給了殿中侍禦史張行成。」
「臣這就去禦史台。」
「不用了,直接去他家吧。」
「臣就去他家裡等他回來。」
「也不用等,他這些天都會在家中。」
長孫無忌作揖,正要離開卻聽到太子的話語又傳來,「憑什麽十年寒窗苦讀不能比他們的三代公卿,真是可笑。」
聞言,腳步稍停,長孫無忌深吸一口氣,抬首快步走出宮門。
空曠的皇宮內,李承乾還獨自一人站在乾元殿前。
寧兒走來道:「殿下。」
李承乾道:「走吧,吃飯。」
「嗯。」寧兒臉上又有了笑容。
夜裡,一家人用罷了晚飯,李承乾看著母後正在教導兩個孩子如何握筆。
爺爺是很疼愛他們的,但皇帝家的孩子起步很早,如今兩個孩子才三歲,母後就開始教導他們如何用筆用筷子。
回到寢殿內,李承乾翻看著今天各部朝臣送來的勸諫奏章。
一個心懷大誌的太子總是令人擔憂。
其實有句話一直沒有錯,這世上從來沒有第三種選擇,帝國與世家之間更迭,帝國興,世家興,世家興則帝國衰弱。
從來就沒有共存一說,在曆朝曆代或許有世家存在的必要,可以前的皇帝們看來看去皆是這幾家人在攪動風雲,難道不煩嗎?
隋煬帝的存在感夠強了吧,也算是個又有個性,行事狂野的皇帝了吧。
他應該會覺得很煩吧……
當科舉施行之後,大唐的科舉不能成為世家手中的工具,那些人善於將社稷利益轉化成個人利益,這是他們一直以來拿手的事。
長孫無忌連夜來到了張行成的家中,在這裡聚集著一批人。
一盞盞油燈點在堂內,每一盞油燈邊都坐著一個人正在記錄著卷宗。
見到趙國公來了,張行成行禮道:「為何深夜到此。」
長孫無忌的目光掃視這裡,稍稍過一眼,在此地記錄卷宗的有三十餘人。
「近日有不少人寫了奏章,勸諫太子。」
張行成領著長孫無忌走入堂內,道:「這是馬周在河北送來的罪狀。」
長孫無忌拿起其中一卷,打開看著道:「這些罪證都屬實嗎?」
「嗯,現在看來是屬實的。」張行成神色有些擔憂,又解釋道:「人證都在馬周手中,太子殿下說了罪證一定要坐實。」
長孫無忌頷首,不免放心了不少,「諸位有勞了。」
張行成失聲一笑,道:「下官說不上辛苦,其實褚遂良更辛苦,他既是中書侍郎,又身兼禮部尚書,還要主持關中去幽州的糧草運送,太子說褚遂良一個人打三份工,他才是不容易。」
長孫無忌看著掛在牆上的名字,其上有崔元綜,崔知溫,崔仁禮,崔詧……
「趙國公這些名字……」
「你放心,老夫不會說出去。」
張行成倒也不怕長孫無忌說出去,而且這些人都在馬周的監視中,跑不了的。
再者說過了今晚,明天所有人都會知道。
長孫無忌在這裡坐下來,問道:「為何不在朝中查這些事,而是要在這裡?」
張行成回道:「勸諫太子的人很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