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科舉揭榜
從立政殿端出兩碗藥湯,一碗給陛下是祛火的,一碗要送去東宮給太子殿下安神助眠。
且說,陛下與東宮太子大吵了一架,最後鬨得不歡而散。
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了,一個時辰傳遍了宮中,兩個時辰朝野皆知。
聽聞此消息,褚遂良回了家之後,便重病不起,請了大夫,也請了太醫署的醫官,沒有三兩月的調養多半也好不了。
李泰坐在自己的府邸,他還是喜歡將茶煮著,放一點核桃或者紅棗當湯喝。
一邊喝著茶湯,聽著身邊仆從的解釋,李泰蹙眉道:「當真?」
仆從回道:「東宮所有人包括當時圍在東宮的禁軍都知道。」
李泰將手裡的卷宗放在桌上,一時間也沒了興致,問道:「母後有說什麽嗎?」
「回殿下,皇後倒是什麽都沒說。」
李泰盤腿而坐,一手撐著下巴,又是一聲歎息。
夜晚籠罩長安城,東宮。
李承乾正在吃著晚飯,弟弟妹妹們都低著頭用飯,此刻一言不發,就連平時吃飯的吧唧聲都沒有了。
大家吃飯都是小心翼翼地,隻有筷子偶爾碰到碗盆的動靜。
見皇兄用完了飯食,拿著碗筷站起身。
弟弟妹妹們不約而同地手中筷子一停,側目看著皇兄將碗筷放入一旁的水桶中,而後便離開了。
等皇兄的身影從前殿離開,一路走向後殿。
在場的眾人又是長出一口氣。
李治小聲道:「皇姐,今天的皇兄好嚇人。」
李麗質將一塊燉排骨夾給他,道:「吃你的。」
「謝謝皇姐。」李治夾起皇姐給自己的排骨,低頭吃著。
皇兄與父皇大吵了一架,用晚飯時弟弟妹妹大氣不敢出。
李慎道:「我們的皇兄真是太勇敢了。」
李治點頭道:「換作是你,多半已跪下。」
李慎歎道:「以前不知皇兄所言的偶像是何意思,現在皇兄就是弟弟的偶像。」
一旁的東陽公主,聽得愣是好一會兒忘了咽飯。
等殿下們都用了飯,小福便帶著東宮的宮女們收拾碗筷。
夜裡,又下起了雨,又是一聲炸雷閃過夜空,將皇宮的這方夜空照亮。
甘露殿,夜空一道炸雷,照亮了皇帝陰沉的臉。
一旁的老太監低聲道:「陛下,可以用飯了。」
李世民呼吸依舊沉重,從東宮回來氣還未消。
見陛下不說話,老太監看著桌上已放涼的飯菜,長歎一口氣。
雷雨持續了一個時辰才停歇。
翌日,天剛剛亮堂的時候,李承乾這才晨跑結束,與李績大將軍用了飯食之後,準備去上朝。
剛走出東宮,便遇到了老師。
房玄齡腳步在東宮前停下,道:「聽聞昨天太子與陛下爭吵了?」
李承乾揣著手道:「孤一時年少輕狂,讓老師見笑了。」
房玄齡忽然一笑,道:「太子殿下的年少輕狂還真是與常人不同。」
「是嗎?」李承乾抬首道:「謝老師誇獎。」
房玄齡搖頭苦笑不語,朝著太極殿走去。
李承乾跟在老師身側,還有不少朝臣走在前麵,陸陸續續進入太極殿。
走在前頭的是兩位皇叔,河間郡王與江夏郡王。
李道宗道:「李元昌這件事怎麽都不該大理寺來管。」
李孝恭點頭道:「人是我們宗正寺的。」
李道宗回道:「這件事發生在長安,就應該歸京兆府管,怎麽能交給他們大理寺。」
李孝恭道:「就不該給大理寺的。」
聽著兩位叔叔還在計較半個月前的事,李承乾邁步走入太極殿內。
隻不過這個太子一走入太極殿,殿內議論聲更多了。
李承乾感受著許多目光落在自己身上,他們好像是在看什麽稀有動物,甚至在評頭論足。
所以說唐人的感情是淳樸的,半月不見竟引來這麽多關心。
滿朝文武的議論聲,在這大殿內聽起來,就像是蚊蟲的嗡嗡聲不絕於耳。
李承乾麵帶笑容站到自己的位置上。
李恪與李泰的目光也關注著皇兄臉上的笑容,聽說昨天在東宮與父皇大吵了一架,今天的皇兄笑容格外地明媚。
「皇兄?」
「怎麽了?」
李恪尷尬一笑,道:「還以為皇兄今天不會來早朝。」
李承乾提了提衣襟,抬首道:「孤的禁足已解除了,自然要來上朝的。」
李泰連忙道:「皇兄,往後可千萬不要再對父皇這般不敬了。」
李承乾頷首,「青雀言之有理,你們兩個可不要學孤。」
李泰還想再說什麽,欲言又止,隻好搖頭一歎。
隨著太監的一聲高喝,皇帝便來上朝了。
李世民在皇位上坐定,今天的早朝便開始了。
今天早朝有點特殊,正是科舉揭榜的日子,房玄齡手中拿著名冊站出朝班,念誦著一次科舉進士及第的名字。
其中這一次科舉,選取的進士有五名,榜首是一個叫做許圉師的年輕人。
許圉師的父親是許紹,河北人氏,當年許紹任職夷陵通守,帶著湖北數州之地歸附大唐,封譙國公。
而現在,他的幼子許圉師考取進士,又是進士榜首。
至於其他的名字,李承乾一概不熟。
等科舉的名冊傳閱下來,李承乾這才看到,從科舉剛開始籌備時才注意到的李義府,裴行儉僅僅隻是及第而已。
這一次科舉錄用的世家子弟隻有八人,進士及第一共六十七人。
朝中正缺人,因此儘管進士隻有五人,但及第的人數有六十餘人,也就是說這一次朝中為了選用人才,儘可能放寬了要求。
錄用世家子弟隻有八人,李承乾看完了名冊便將其交給一旁的李恪與李泰。
太極殿內,滿朝文武都在傳閱著這一次的科舉揭榜名冊。
李世民頷首看著眾人,等著有人提反對意見。
本次科舉參與人數總共有一千三百人,科舉錄用人數六十有七,與往年相比,此次科舉寬鬆了許多。
這也是因為大唐官吏真不夠用,朝中需要官吏補充,必須放寬標準。
房玄齡朗聲道:「若諸位沒有異議,就此揭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