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第272章 「副本」版本更新(1 / 1)

第272章 「副本」版本更新

從涼州武威到長安,沿途官道共一千八百裡路。普通官員赴任或回京述職,朝廷要求一個月內到位。

但這隻是正常情況下趕路的要求,時間很充裕。

如果是快馬傳遞消息或送信,最快隻需要六天時間便能到達。

就在方重勇在涼州節度使衙門,跟本地大戶開完會,卻沒有取得任何共識的時候。岑參從長安送信回來了,還被基哥封為了監察禦史,順便到涼州宣布朝廷的旨意。

那就是:方重勇被基哥任命為「禦史大夫」丶鴻臚卿員外置同正員丶敦煌縣侯食邑千戶。

雖然禦史大夫隻是掛職而已,並不參與禦史台的日常管理。但被封為禦史大夫的節度使,便意味著天子會將其作為正式鎮守一方的地方軍頭來看待,肯定其能力,不再是蜻蜓點水一般的「過渡性」人物。

這是一條不起眼的官場潛規則,但卻又實實在在的運轉著。

王忠嗣丶安祿山等人身上,皆有「禦史大夫」的頭銜。反倒是方有德卸任嶺南經略使,回長安掌控禁軍後,不再擔任禦史大夫。

河西目前所麵臨的軍事壓力並不大,因為吐蕃蘇毗區的動亂和方重勇在隴右打的那一悶棍,與河西地方所對應的吐蕃軍區實力大損,已經無力在蘇毗最北麵向河西發動進攻,侵占涼州外圍與大鬥拔穀了。

現在大唐西部的軍事壓力,都被積壓到了隴右鄯州一線。下一步吐蕃人會集中兵力,與唐軍爭奪石堡城一線的吐穀渾故道。這已經是大唐朝野的共識。

在這樣戰略明朗的情況下,基哥卻堅持要授予方重勇「禦史大夫」之職,來強化他河西節度使的權威。

這隻能說明一點:這位缺錢的大唐天子,對於方重勇在河西撈錢的計劃寄予厚望!

方重勇名義上是河西節度使,實際上他要做的事情,則更接近於河西支度使。

當然了,該給的官職給了,該給的爵位給了,地方上的財權丶地權丶人事任免權給了,幾年後要是交不出滿意的答卷來,那基哥可是要發飆的!事情沒辦好,罷官都不見得能打得住,搞不好要流放嶺南!

得知自己加了一大堆亂七八糟,又沒什麽實際用途的頭銜後,方重勇不但不開心,反而更加玉玉了。

……

「去了一趟長安,才知道節帥聖眷之深厚,那真不是外人能比的。下官亦是沾了光,要不然這監察禦史之職,起碼還要苦熬十年才能落到某頭上。

下官在此拜謝節帥。」

河西節度使的書房裡,岑參對著方重勇恭敬行禮說道。

方重勇不說話,眼睛直勾勾的看著岑參不說話。

「方節帥……」

岑參被方重勇看得心裡發毛,一陣困惑。按說方重勇家裡嬌妻美妾,外加裴秀這個皮膚白皙細嫩的小三,怎麽說都能解決男人的生理需求了。

沒必要玩些奇奇怪怪的花樣吧?

「岑禦史,本來呢,某是很希望你能留在身邊,為我出謀劃策辦事的。

但是吧,某身邊可以信任的人並不多。有件事,需要有可信而得力之人,能長期駐留長安辦差。

某一直在考慮,究竟是讓你去辦,還是讓嚴莊去辦。某想聽聽你的看法。」

方重勇輕歎一聲說道。

岑參是文人,個人形象好,便於在長安鼓吹自己在河西的政績,但政治鬥爭經驗欠缺。

嚴莊就不說了,為人奸詐狡猾,缺點在於跟士族清流搭不上話,很容易讓自己在河西被中樞的某些人詬病抹黑。

方重勇思來想去,他又不是安祿山忙著要造反,確實犯不著讓嚴莊在長安活動,還是岑參更可靠一些。酒好也怕巷子深,這年頭文人墨客就是專門用來為權貴們打GG,提高社會影響力的。

方重勇在河西要做的事情,說好聽點叫「金融創新」,說得不好聽那就是變著法子為皇帝撈錢。

怎麽看怎麽覺得岑參挺合適這個官職的。

畢竟,岑參可是會寫詩吹捧邊將的人!曆史上的封常清,就是他吹出來的「戰績」之一。方重勇很想讓岑參駐留長安,為自己鼓吹一下地方政績!

「請節帥吩咐,在下萬死不辭!」

岑參一臉激動說道。

「那伱先看看這個。」

方重勇將桌案鎮紙下麵的一疊文稿遞給對方,也不多說,就這樣靜靜的低頭不說話,像是在思考什麽問題。

「進奏院?」

岑參一臉古怪看著方重勇,有些不明所以的詢問道。

這封寫給基哥的奏章草稿,跟他原本預想的東西完全不一樣。方重勇提的事情跟錢無關,倒是有些稀奇。

但岑參仔細思索了一番,又覺得似乎一點也不違和,這確實是方重勇職責之內的事情。

在這份草稿裡麵,方重勇提出了一個叫「進奏院」的新機構,屬於「中樞編外」,確實是屬於京官編製,但卻由地方提供官員人選給中樞批準,也是由地方提供財力支持。

簡單概括一下,這就類似於「節度使駐京辦事處」,其運作費用自己搞定,不需要朝廷額外出錢,可謂是十分貼心了。

那麽,為什麽要設立這個進奏院呢?

方重勇在草稿裡麵說得明明白白:「自開元起,邊鎮事務繁多,兵部不堪應對,開進奏院駐京以為交接」。

隨著邊鎮設立,府兵製度解體,以及「天寶十大節度使」的正式確立,大唐內部的軍事機器已經發生根本性變革。

大唐中樞原本的「三省六部製」,已經無法應對日常的邊鎮事務。這個問題不止是基哥看到了,甚至地方上的某些節度使也看到了。

他們雖然沒有提解決方案,但卻抱怨過很多次,說中樞對於邊鎮事務反應極慢,很多時候,都需要節度使自己拿主意。

中樞的命令比烏龜還慢!

然而中樞官員也有話說,慢有慢的道理,你著急也沒用!

我大唐自有體製在,該走的流程就必須要走。慢的不是官員,而是官府!

這種「小事」,以前經常扯皮扯到李林甫這邊,然後在高力士那裡被過濾了,沒有傳遞給基哥。

方重勇提出設立進奏院,便是讓邊鎮這邊熟悉地方民情的官員,長期駐紮在京城,定期輪換。

邊鎮那邊有什麽動靜,比如說人事調動,大的財務支出,募兵和軍事調度,都由進奏院內專人與朝廷的相關部門對接!

或主動彙報,或有問必答,反正有事便能第一時間與朝廷中樞溝通。

這樣,便等同於皇帝的命令,在中樞朝廷內部轉了一圈後,跟節度使這邊的專人對接上了。這樣就不會出現邊鎮出事,皇帝找不到責任人的情況。

不管邊鎮有什麽麼蛾子,皇帝直接找進奏院的專人即可。而邊鎮一旦出事,傳遞消息的,同樣也是進奏院的負責人。其他人無論怎麽傳,無論說什麽,那都不是「官方消息」。

方重勇的建議,便是請朝廷在長安城內選一個不起眼的位置,先開河西節度使進奏院。

如果試點效果好,那便繼續開其他九個節度使的進奏院,推廣河西經驗。

若是效果不好,撤銷這個機構,也不至於大動乾戈。

同時,這樣操作的話,可以使得各節度使防區內的消息相對保密。更進一步說,皇帝亦是可以繞開中書門下省,直接跟進奏院對接,以此鞏固皇權。

不得不說,方重勇這一條建議確實是針砭時弊,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岑參以他從政多年的經驗看,這份奏摺被采納的可能性很大。

隻是其中會有些不好明言的問題:進奏院的官員,究竟是聽節度使的,還是聽朝廷的?

如果聽朝廷的,在長安為官倒是無所謂。但節度使豈會甘心被人多一道枷鎖掐住脖子?必定會百般刁難進奏院的相關官員,從缺錢缺糧,到陽奉陰違,這樣進奏院的模式壓根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